|
“国学”本质是一门科学。且这门科学在当代科学的再认知,不可忽视400年左右的文艺复兴为根源的西方科学形成的知识体。或者说,在科学的知识体中,至少具有两大或者更多的知识体:东方知识体系和西方知识体系。西方知识科学知识体体之一。这种区分,有利于区分科学的本质、划分和唯一性标准。
西方知识体发展至当代,在多个系统遭遇瓶颈,这已经是显然,在现代科学推动中,近100年中,生物、心理、社会学科和分支学科中,未产生大的思想、理论、或者方法学突破。还原性、解析性方法,在极大促进了西学知识体之后,突然开始回头转向:整体、涌现、复杂开始孕育。在生物学、心理学、哲学等反思中,还原性的反向思辨开始转向整体。它依赖一次知识体系的融合性突破。而整体和部分方法学孕育的知识体,又以两个东、西知识体代表。中间缺乏一个桥梁,也就是整体知识体和还原知识体连接的桥梁。
在认知科学中,米勒六边形是整体性整合的一个号召,心理学、神经、人类学、语言学、哲学,计算机科学。
在生物学内部,整体生物学、整合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的探索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向。
在人工智能领域,则在人的经验、物质外壳上的突破,引领了“人文应用”。这是人文科学意义的。而不是自然科学意义的。而整个信息科学,从狭义信息学到广义信息学,最终都会服从于人文科学意义的理论架构。
数理性、物质性、信息性,恰恰“倒逼”“人文科学”的“数理公理性”。这时,物理性、生物性、精神性、社会性、信息性的整体逻辑关系,在“智能领域”的“基础应用”中被显露出来。建立这几个学科的统一性,并坚持“人文性”,成为解决问题的内核。而“脑科学”的实践中,主要走向了“生物性”,方法学走向了还原性,在整体上回避了人的功能性、精神性、人文性,则很难破题。这可能是当前“脑科学”推进的“误区”。而“智能”却是“精神性”、“人文性”的知识表征的实践。
在整个西方科学的“瓶颈点”上看国学,“国学”的“现代科学属性”,就显现了,既国学的理论体系,既是古典意义的科学,也是现代意义的科学。它是现代科学的“瓶颈”。它在人文性、生物性、精神性、信息性上,高于现代科学(源于知识体的根源性)。它可能是现代科学破题的关键。
1.国学体系表征的逻辑性
国学的描述体系是:宇宙环境、地球物理环境、地球生态环境、人与社会环境,人置于其中的相互作用关系。现代物理学只是揭示了物质相互作用关系,人具有物质性,满足物质性的原理。人的生物性、精神性、人文性、植根于天地之间的人文地理的关系和统一性描述,西学从来没有给出其“数理表征”和动力学架构。
中国的国学体系,恰恰构建了这一知识逻辑:
即从天体系统到人文系统的逐级传递的,信息谐振的作用关系。即由日地、日月等动力系统调谐,形成的植物生态、动物生态、人文生态的力学调谐系统。日月与日地等形成的周期性的调谐系统,使得各类行为,发生周期性变化。
这些周期性的谐振,用谐振圆来表示,也就形成了集成的表征图
2.自然界三类热机
国学并不止步于表征,且构造了自然界中,也就存在三类形式的热机形成的行为表征,它们的能量,来自共同的热源:太阳。
(1)自然地理热机
它是地球物理中,最为普遍的循环模式,它的热力来自太阳,以风和水作为“风媒”和“水媒”,实现物质循环。它的模式,用循环进行表示,则得到中国最为古老的表征图。中国最为古典的科学表征,另有深意。
(2)植物热机
植物依赖太阳热源,进行生长循环,形成植物生长的热机系统
它的生长模式,热力模式,又被中国古典科学模式所表示。
(3)人体热机模型
它们均是时间上的循环模式,就可以采用统一的时间编码体系。在中国古典体系中,给出了它的巡行的编码体系。这一循环体系,也就成就了中国的“岐黄之学”。它的动力学,药理动力学,必然区别与西方生化医学。它是中医药理的动力学基础。岐黄医学的底层动力学原理,也就得以暴露。
由于逐级的能量传递,造成的地表、物候、历史等的变化,均满足热力调谐。形成自然人文地理中,文化底层由能量、地理地表相关联的文化多样性。并产生了现代科学的“环境决定论”。而这一科学的数学表述,天然的在中国的古典科学体系中,被以数理的形式表示。
3.自然人文动力学数理表征
再看中国的国学,数理体系,也就一目了然。
《易经》(天地人的自然表征几何学、编码学系统)、
《道德经》(规律的属性)、
《周髀算经》(历法天文测量学)。
《五运六气》(气候表征)、
《黄帝内经》(人与自然、心身谐振关系)、
《中庸》(情绪心理学、行为心理、社会心理的谐振力学)、
《庄子》(思维辩证法)
《礼记》(社会关系-竞争与协同)、
《三十六计》(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关系)、
《孙子兵法》(组织心理学)、
《韬略》(管理心理学)、
《神农本草经》《脾胃论》(人体热力调谐药理学)、
《伤寒论》(人体热机力学)
4.中国国学的公理性
中国国学的公理,本质是:广义信息学性质的。即天文系统调谐-人文地理系统调谐-人的系统的调谐的广义信息学,它的机理,统一在广义信息学方程。
中国国学的易学、岐黄之学等的数理底层,天然的就为中国的古典科学所揭示。为现代科学中:心理学、生物学、社会学、人文科学的瓶颈。而需要再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中的合体中,整体论知识体和分析论知识体的合体,形成总架构和亚结构知识的机理揭示。也即是实现人与社会的物理性、生物性、精神性、社会性、信息性,五性贯穿的揭示,才是中国古典科学建立的科学体系。这样,两大知识体的逻辑关系也就显现了。
它可能会引起两个哲学方法学、知识逻辑、分科与整体学科等的继续重构,并影响中国国学的学术话语重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5 15: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