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数理”背景下,国学的科学属性是什么?这似乎难以回答,且很难系统性回答。中国古典科学体系,表现的特征是文理不分、文哲不分、文史不分。为何出现这样的“知识体系”?而不是分科的知识体系,这可能源于它的“构造”的根源。
1.理论知识体的根源。
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关系。也就是通常意义的人的生活的宇宙系统(天)、地球物理系统(地)、人与群体(人)构成的相互作用关系。对这个系统内的规则和规律的揭示,不见于现代分科系统,或者仍然未为分科系统所概括。这一出发点,也必然的是现代科学瓶颈。“普朗克链”也是现代科学对科学自身的反思,(即现代科学知识体系发生了断链)。这就导致中国古典科学与现代科学在哲学方法、知识体表现、科目形态上表现不同。找到了这个根源,也就找到了知识体构造的根源。这个根源点,也会直接决定“国学”在现代科学中的引领。
2.东西两类的唯像知识体
即便如此,均不影响两个知识体遵循同一个科学步进的路径:实验发现、唯像学理论、理论架构、数学表达。
在现代科学体系中,物理学是这一方式的模范。而心理学、生物学、社会与人文学科,限于唯像学理论,而始终未形成标准的理论架构和数学表达。延续至今,这深埋了未实现的原因。
(1)自然人文的实践或自然实验体系,源于自然的观察和实践。鲜见于实验室实验。自然观察实验和实践,是心理、社会、人文的主流形式。它的数据埋藏与人类人文、历史、文化体中。
(2)以人为基点的人文、社会、生物,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是当代心理学、生物学、社会学、人文学科的瓶颈,即文艺复兴是现代科学的一个背景结果,不是全部,它也仅仅是物质科学成功,其它,依然处于唯像学。而中国古典科学,天然的建立了这里系统性的唯像学体系,而在当代,由于现代科学的背景,而备受争议。
(3)数理公理性是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人文与社会学均面临的瓶颈。物理学率先突破,其它则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始终未在任意独立的内部学科中产生。
这三个基础问题的回答,需要“自然-心理-生物-社会与人文”四者在底层逻辑上的突破。集成在以“人”为物质载体上。即人在“集成逻辑”上,实现了物理性、生物性、精神性、社会性、人文性的合体。则寻找4体合一的“数理公理”,就成为4关键学科逻辑学突破。
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逻辑学,则见于中国的国学的数理体系中。
2.中国国学的数理逻辑
不从单一的某个点出发,而从整体上看中国的国学体系,则具有鲜明、完备的公理、数理的逻辑体系。
在中国的国学体系中,即便用现代的“数理”来考察,它建立了完备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古典科学体系”,唯缺“数理表示”的“统一性质”的“公理方程”。
《易经》(天地人的自然表征几何学、编码学系统)、
《道德经》(规律的属性)、
《周髀算经》(历法天文测量学)。
《五运六气》(气候表征)、
《黄帝内经》(人与自然、心身谐振关系)、
《中庸》(情绪心理学、行为心理、社会心理的谐振力学)、
《庄子》(思维辩证法)
《礼记》(社会关系-竞争与协同)、
《三十六计》(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关系)、
《孙子兵法》(组织心理学)、
《韬略》(管理心理学)、
《神农本草经》《脾胃论》(人体热力调谐药理学)、
《伤寒论》(人体热机力学)
在自然宇宙属性、地球物理属性、人文特征属性,利用“周期性”,建立关于天体、地理、人事的“周期表征”,这是数理意义的。且是“现象表征学”意义的。这一意义的存在,结束了心理学、生物学、人文与社会存在的“表征和表示问题”。并利用了“二进制编码法”,建立二维的编码表征。这也是数理意义的。
3.中国国学的公理性
中国国学体系,是建立在公理体系上的统一性,且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统一性。肢解任何一部关键著作,而均会割裂这个体系,并形成局部的解读。中国的国学是古典意义的,也是现代科学意义的。现代的科学,在于,利用这一体系,建立它的“数理公理逻辑”,就可以解决现代心理学、生物学、社会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瓶颈。
它在功能行为上,表现为:文化。但是,文化不是他的内核,公理化的数理公理,才是它的内核。
中国国学,引领的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性科学,统一心理学、生物学、社会与人文、狭义信息学。
中国国学,必定成为当代科学的一个“数理发现集中”关键区域。
1/1 | 閹槒顓�:4 | 妫f牠銆� | 娑撳﹣绔存い锟� | 娑撳绔存い锟� | 閺堫偊銆� | 鐠哄疇娴�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3 10: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