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
近年来,世界各地极端天气频发。尤其在2022年,长江中下游流域,非洲和欧洲西部的严重旱灾,而澳大利,巴西和巴基斯坦的严重洪灾,以及尼诺区的冷相等,究其原因,世界各国学者纷纷提出了多种理论,但莫衷一是(1-9)。本文依据地球多重德拜球层机理,展示了火山喷发主导了全球局地极端天气与厄尔尼诺的发生。
介绍
全球局地极端天气基本上呈现带状的旱灾区与洪灾区相间分布,如图1所示(10)。这源于地球(a)地球多重德拜球层(CMDS地)相邻层间CMDS地+-(+:电离层D所在层;-:地壳所在层)强释电区与弱释电区即强充电区相间分布;(b)局地降水强度与该局地所对应的CMDS地+-释电强度正相关。另外,70多年来尼诺区海平面温度变化总在(-2℃,3℃)范围内(12)。这与尼诺区海水上涌强度变化有关。除了海底火山附近之外,海水上涌中经历一个绝热膨胀过程。除了极地附近外,深层海水上涌至海平面,其温度会下降。局部海域海水上涌强度与该海区所对应的CMDS地+-释电强度反相关。因此,尼诺区海平面温度变化与该海域所对应的CMDS地+-释电强度反相关。火山喷发物可导致CMDS地+-极强释电区与极弱释电区相间分布形成。所以,火山喷发可导致全球局地极端天气与厄尔尼诺(拉列娜)的形成。
在2022年,长江中下游流域,非洲和欧洲西部的严重旱灾,巴西和巴基斯坦的严重洪灾,以及尼诺区的冷相,主要由汤加火山,别济米安纳火山,樱岛火山,法格拉达尔火山与西之岛火山等多个火山喷发导致的。
地球多重德拜球层(CMDS地)(12)
由于地球内部引力势能和核聚变能等能量释放,地球中心处于高温状态,导致那里的物质发生电离。换言之,那里的物质处于等离子体状态或准等离子状态。因此,地球中心与外围出现较大温差。由于负荷电粒子-电子的热速率远高于离子(主要是正离子)的热速率,则负荷电粒子的扩散率远高于离子的扩散率。导致在地球中心形成球形正电区域,而围绕地球中心则生成负电区域-负电球层。即在地球内部德拜鞘生成。在负电球层中负荷电粒子占主导或占多数,而正荷电粒子次之或占少数。由该负电球层中荷电粒子的对外电场作用,形成该负电球层的对外电场作用。在该负电球层的外部又会生成一个正电球层,…,在地球内外部荷电粒子的参与过程中,衍生出地球多重德拜球层(CMDS地)。
图1.地球多重德拜球层(CMDS地)示意图
(A) 地球内部德拜鞘-电双层,地球中心-(+)层和地球中心外围-(-)层。
(B) 地球多重德拜球层(CMDS地)的等价荷电薄球壳。
(C) CMDS地在地球内部的等价荷电薄球壳:高几率对应,地核-第0层(+),下地幔-第1层(-),上地幔-第2层(+),地壳-第3层(-),电离层D-第4层(+),电离层E-第5层(-),电离层F1-第6层(+),电离层F2-第7层(-),
(D) CMDS地在地球外部的等价荷电薄球壳(R地<L<10R地):在磁静期,高几率,地球辐射带中的内带其主体在第8层(+),外带其主体在第9层(-)。在磁扰期,原在磁静期存在的内外带间的间隙或空槽,会填充荷电粒子,并可导致空槽消失。同时,CMDS地在近地空间也会出现新生层,并相应出现新辐射带。
地球多重德拜球层(CMDS地)的特性
1. 地球多重德拜球层(CMDS地)的相邻层(Ln,Ln+1)荷等量异号电荷,相邻层间存在电场,相邻层间也构成储存电能的大电容,即相邻层间储存电能。
2. 在地球多重德拜球层(CMDS地)的相邻层间电场作用下,以及其能量释放中,驱动地球内部与近地空间中物质运动。
3. 在地球多重德拜球层(CMDS地),相邻层间释电(条)拥有上升力,而充电(条)拥有下沉力(13)。
4. 在地球多重德拜球层(CMDS地)中相对稳定的每一组相邻层间,充释电处于动态平衡中。同一组相邻层间的相邻区域强充电之间或强释电之间互抑。因此,同一组相邻层间的某区域的释电加强会使其邻域释电减弱而充电加强。所以,CMDS地中相对稳定的每一组相邻层间的强释电区域与强充电区域相间分布。即强释电区域与强充电区域交替分布,且强释电区域与强充电区域相邻。如图2所示。当CMDS地相邻层间出现一个极强释电区时,则从该极强释电区起始,极强释电区与极弱释电区(即极强充电区)相间分布的出现。
图2.CMDS地+-相邻层间强释电区与强充电区(即弱释电区)相间分布原理示意图
CMDS地+-相邻层间强释电区与强充电区(即弱释电区)相间分布实际上出现在三维立体空间中,这里仅以二维平面简化表达之。
与地球多重德拜球层(CMDS地)相关的自然现象
1. 地球多重德拜球层(CMDS地)的相邻层荷等量异号电荷,导致位于CMDS地的第8层(+)中的内辐射带(主体)荷净正电,而位于第9层中的外辐射带(主体)荷净负电。因此,内辐射带中荷正电粒子占主导或占多数,外辐射带中荷负电粒子占主导或占多数。
2. 由于在CMDS地中的第8层(+),为荷正电粒子的聚集区,则在内辐射带空间位置及其附近,不仅质子,氦核等核子分布的空间数密度较高,还有正电子分布的空间数密度也较高。因此,由丁肇中主持研发的阿尔法磁谱仪(AMS-1,2)在内辐射带及其附近空间区域探测出正电子分布的空间数密度出奇的高,这不是宇宙中反物质或暗物质存在的表达,恰是地球多重德拜球层(CMDS地)存在的表达,或言,验证了地球多重德拜球层(CMDS地)的存在。
3. 地球多重德拜球层(CMDS地)的相邻层间电场作用于相邻层间的荷电粒子,驱使它们分别跑向与它们荷电符号相反的层上,导致相邻层间的荷电粒子分布密度下降,可形成荷电粒子分布的空隙-即空槽。尤其在地磁场安静期,地球辐射带中内外带之间存在明显的空槽。
4. 依据地球多重德拜球层的形成机制,第n+1层在第n层的电场中形成,即第n+1层的性状,包括其粒子成分要受到第n层的电场控制。第8层在第7层的电场中形成,第9层在第8层电场中形成。荷电粒子,不论其能量高低,由外辐射带-第9层进入到内带-第8层中要受到第7层的电场控制。该控制主要表现为对荷负电粒子的排斥与对荷正电粒子的吸引。由该对电子的排斥作用形成了对超相对论电子由外辐射带向内带运动的阻碍。
5. 大气电场为CMDS地中CMDS地+-相邻层间的电场。其中+:电离层D所在第4层;-:地壳所在第3层。
6. 在CMDS地+-相邻层间充电与释电中,在充电-下沉力与释电-上升力作用下,地表形成凹凸地貌。因此,地表凹凸区域,对应相对的CMDS地+-充电区与释电区。
7. 气旋(台风/飓风/龙卷风)为CMDS地+-强释电条,气旋的上升主要源于CMDS地+-释电上升力,其中+:电离层D所在层;-:地壳所在层。
8. 海洋位于地表最广泛的凹区中,海域对应CMDS地+-相邻层间相对的充电区域。在地表最广泛的凹区-海域中,在CMDS地+-相邻层间充电与释电动态平衡中,因其对应CMDS地+-相邻层间充电区域而释电不足,一旦CMDS地+-相邻层间电导率增加,易生成弥补CMDS地+-相邻层间释电不足的移动强释电条。即海域中移动强释电条-气旋(台风/飓风)(14)。
9. 与8同理,相对于陆地凸区-高山或高原,陆地凹平区域-盆地与平原所对应CMDS地+-相邻层间也是相对释电不足,则易生成CMDS地+-相邻层间移动的陆地强释电条-气旋(龙卷风)。因此,当海域中移动强释电条-气旋(台风/飓风)登陆时,其气旋中心高几率途经陆地上凹平区域,而极小几率途经陆地上凸区-高山或高原。龙卷风也极少出现在陆地凸区-高山或高原。
下面继续依据地球多重德拜球层(CMDS地)统计分布规律,对自然现象的成因进行探索。
内陆局地降水强度与该局地对应的CMDS地+-释电强度正相关
当离海域不太远的大陆某局地对应的CMDS地+-(+:电离层D所在层;-:地壳所在层,)释电增强时,在CMDS地+-释电-上升力与释电电流的磁匝缩力的驱动下,正对该局地的上空大气在被匝缩中上升,同时,该局地的周围区域上空大气向该局地汇集,并在在高于纬度0°的区域,在北半球逆时针旋转上升,而在南半球顺时针旋转上升。由于大气在被匝缩时,其中离散分布的水粒子会产生凝聚,形成云团。云团在CMDS地+-释电的磁场的进一步匝缩中形成降水。因此,局地对应的CMDS地+-释电增强,会增加该局地的降水的发生率与强度。对于极深的内陆,因距离海域太远,本地上空大气的湿度太低,其周围上空大气的湿度也太低,故当极深的内陆对应CMDS地+-生成强释电条时,通常只能生成龙卷风-强释电条。除非超强释电条生成或外来湿度高的气流至此,才可引发降水。所以,内陆局地降水强度与该局地对应的CMDS地+-释电强度正相关,其中该局地距离海域通常不太远。
火山
火山喷发是地球多重德拜球层(CMDS地)中相邻层间CMDS地+-(+:电离层D所在层;-:地壳所在层)超强释电条的表达。火山活动的能量源于地壳凹凸区之间的释电与CMDS地+-释电,其中CMDS地+-释电占主导。而地震活动的能量也源于地壳凹凸区之间的释电与CMDS地+-释电,但地壳凹凸区之间的释电占主导,且短暂(15)。因此,火山活动时常伴随地震,但地震时极少伴随火山喷发。另外,一旦过了火山喷发初期,伴随仍在持续的火山喷发的地震活动强度会大幅降低(16)。
1. 地表凸区对应CMDS地+-释电区,尤其较高凸区对应CMDS地+-较强释电区。因河流是良导体,则在CMDS地+-充释电动态平衡中,地表凹凸区之间的河流,会加强凸区对应CMDS地+-释电。地表凹凸区之间河流的阻塞,会削弱凸区对应CMDS地+-释电。
2. 由于火山喷发对应CMDS地+-超强释电条,在CMDS地+-充释电动态平衡中,地表凹凸区之间河流的阻塞,尤其地表较高凸区与凹区间河流的阻塞,在削弱该凸区对应CMDS地+-释电的同时,会导致火山与地震活动增强。另外,地表凹凸区之间河流的阻塞,尤其地表较高凸区与凹区间河流的阻塞,也会导致气旋活动增强。
火山喷发物可致CMDS地+-极强释电区与极弱释电区相间分布形成
由于火山喷发物的电导率远高于低层大气的电导率,则在低层甚至高层大气中,火山喷发物弥漫高浓度所至空间区域,引发该区域所对应CMDS地+-释电极大增强。因此,火山喷发物弥漫高浓度所至空间区域,成为CMDS地+-极强释电区,即第一区。
在CMDS地+-充释电动态平衡中,火山喷发物高浓度所至区域的邻域,为火山喷发物弥漫未至区域或低浓度区域,该区域所对应CMDS地+-释电大减弱,而充电大增强,成为CMDS地+-极弱释电区或极强充电区,即第二区。所以,围绕火山喷发点及附近为中心向外,可形成极强释电区与极弱释电区的相间分布。
1. 火山喷发所致喷发点及其附近对应CMDS地+-极强释电强度区,即第一区,其释电强度与火山喷发物弥漫该局地对应CMDS地+-空间内的浓度正相关。由于火山喷发所致CMDS地+-极强释电区与极强充电区相间分布中,各区的释电或充电强度与CMDS地+-第一区释电强度正相关,则火山喷发所致CMDS地+-极强释电区与极强充电区相间分布中,各区的释电或充电强度与火山喷发物弥漫在第一区空间内的浓度正相关。
2. 在任一火山喷发所致CMDS地+-极强释电区与极弱释电区即极强充电区相间分布中,各区释电或充电其强度,与离该火山喷发点的距离反相关,与距离该火山喷发截止时间点的时长反相关。伴随火山活动强度的变化以及时间的推移,相间分布的各区CMDS地+-释电或充电其强度随之变化,极强释电区与极强充电区(即极弱释电区)的边界也变化。
3. 依据1与2,当近同期内出现几个火山喷发时,对于某局地对应CMDS地+-释电状态的影响,依据合成作用而定。
全球局地海域中气旋活动状态
由于气旋为CMDS地+-强释电条,则局部海域中气旋活动强度正相关于该海域所对应CMDS地+-释电强度。
火山喷发对全球局部海域气旋活动的影响:火山喷发所致CMDS地+-极强(弱)释电区内的海域,气旋活动强度极高(低)
全球局地降水活动状态
1. 在无火山喷发时,局地陆地降水活动强度
(1) 局地陆地降水活动强度正相关于该局地所对应CMDS地+-释电强度。地球表面陆地凸区对应CMDS地+-释电强,尤其各大陆的高原,更尤其青藏高原。而地表凹平区对应CMDS地+-释电弱。因此,通常在地表凸区,降水活动较强,尤其高原,更尤其青藏高原。而通常在地表陆地凹平区,降水活动较弱,尤其平原与盆地。这也是沙漠只存在于平原或盆地而不存在于高原之因。
(2) 在湿地或湖边或海边,由于该局地上空大气湿度较高,导致该局地上空大气电导率较高,则该局地对应CMDS地+-释电强度较高。因此,在湿地或湖边或海边通常为降水活动较强区域。
(3) 气旋(台风/飓风)为CMDS地+-移动强释电条,其途经区域,不论海上或陆地,皆成为降水活动极强区域。
2. 在火山喷发时及其后一段时间内,局地陆地降水活动强度
由于围绕火山喷发点及附近为中心向外,可形成CMDS地+-极强释电区与极弱释电区的相间分布,则围绕火山喷发点及附近为中心向外,对应形成极强降水区与极弱降水区相间分布。因此,从火山喷发点及附近为中心起始,呈现洪灾区与旱灾区相间分布。火山喷发越强烈,相应区域的灾情越严重。
全球局部海域海平面温度
1.
(1) 除极地附近和正活动的海底火山附近之外,大洋水温上暖下冷,即海水下层温度通常低于海面温度。(17)。
(2) 深层海水上涌至海平面,伴随压强下降,在(准)绝热膨胀中,不论膨胀率高低,会出现温度降低。
则,除极地附近与正活动的海底火山附近之外,局部海域海平面温度变化反相关于该区域海水上涌强度。
2. 局部海域海水上涌强度正相关于该局部海域海水所受CMDS地+-释电上升力,该释电上升力正相关于CMDS地+-释电强度。则局部海域海水上涌强度正相关于该局部海域所对应CMDS地+-释电强度。所以,局部海域海平面温度变化反相关于该局部海域所对应CMDS地+-释电强度。
3. 当尼诺区(西经120-170°,北纬5°-南纬5°纬)处于CMDS地+-强释电区,该海区海平面温度会下降;当尼诺区处于CMDS地+-弱释电区(即强充电区)时,该海区海平面温度会上升。显然,当尼诺区处于CMDS地+-极强释电区,其海平面温度下降幅度更大;当尼诺区处于CMDS地+-极弱释电区(即极强充电区)时,其海平面温度上升幅度更大。
4. 在火山喷发时及喷发后一段时间内,由火山喷发物可导致CMDS地+-极强释电区与极强充电区(极弱释电区)相间分布的形成。
所以,在火山喷发时及喷发后一段时间内,尼诺区处于CMDS地+-极强释电区或极弱释电区,其海面温度呈现相应的变化。
5. 伴随时间推移,火山喷发物在喷发点附近上空大气中的分布浓度下降,由该火山喷发所致CMDS地+-极强释电区与极强充电区(极弱释电区)相间分布中的各区强度会降低,边界也随之变化。因此,通常在火山喷发后的3月或6月内,由该火山喷发所致CMDS地+-极强释电区与极强充电区(极弱释电区)相间分布中,其相应释电或充电强度较高,对相应海区海平面温度的调节作用较强。
全球局地极端天气与同期火山喷发历史数据的分析
1. 1982-1983厄尔尼诺与全球局地极端天气事件(18,19,20)
图3 .墨西哥埃尔奇琼山火山喷发所致CMDS地+-极强释电区-极弱释电区相间分布示意图(有效期9个月)
1. 1982年3月29日,墨西哥埃尔奇琼火山喷发,导致CMDS地+极强释电区(奇数)与极弱释电区(偶数)形成,如图3所示。在近同期多个火山喷发中,埃尔奇琼喷发是最强烈的,也是喷发量最大的。同时该火山距离尼诺区最近,因此,尼诺区(西120-170°经度,北5°-南5°纬度),在由埃尔奇琼火山喷发所导致CMDS地+-极强释电区与极弱释电区分布中的具体分布状态,主导尼诺区海面温度状态。
4. 在1982年4月至83年6月,尤其在1982年10月-1983年1月 ,尼诺区分布于CMDS地+-极强释电区(奇数区域)与极弱释电区即极强充电区(偶数区域),由于2区比3区的强度高或尼诺区分布于CMDS地+-极弱释电区的比例较高,导致该时期内尼诺区海平面温度上升。尤其在1982年10月-1983年1月,尼诺区分布于CMDS地+-极弱释电区的比例最高。才导致尼诺区海平面温度上升且在该时期最高。
5. 北美洲,南美洲各局地洪灾与旱灾主要由埃尔奇琼火山喷发所致。
6. 日本浅间山火山于1982年4月26日喷发,其喷发物向西南飘,导致CMDS地+极强释电区(奇数)与极弱释电区(偶数)相间分布生成,在相应区域内,1982年夏季:日本国内在浅间山的南部区域洪灾,而其北部区域旱灾;中国的中南部洪灾,而其南部与北部旱灾;孟加拉与印度洪灾,而印度南部旱灾;印尼与菲律宾旱灾。
7. 印尼加隆贡火山喷发1982年6月喷发,导致CMDS地+极强释电区与极弱释电区相间分布生成。因印尼在CMDS地+-极弱释电区内,故印尼大部干旱。
8. 澳大利亚与新西兰旱灾由三火山喷发所致。其中埃尔奇琼火山喷发所致的权重最高,加隆贡火山喷发次之,浅间山火山喷发更次之。
9. 与8同理,非洲旱灾,欧洲旱灾与洪灾,由三火山喷发所致。其中埃尔奇琼火山喷发权重最高,浅间山火山喷发次之,加隆贡火山喷发更次之。
10. 由于大西洋气旋主要活动区处于埃尔奇琼火山喷发所致CMDS地+-极弱释电区中,而东太平洋气旋主要活动区处于CMDS地+-极强释电区中,因此,大西洋气旋活动极弱,而东太平洋气旋活动极强。
2021-2022拉列娜与全球局地极端天气事件
2021年(21,22,23,24)
图4. 智利卡尔布科火山喷发所致CMDS地+--极强释电区与极弱释电区相间分布示意图(有效期4月)
(1) 2021年3月19日,冰岛法格拉达尔火山喷发;6月19日,智利卡尔布科火山喷发;8月13日,日本福冈火山海底喷发;9月9日,西班牙老昆布雷特火山喷发,10月26日巴布亚新几内亚火山喷发。
(2) 冰岛法格拉达尔火山喷发,其喷发物导致喷发点附近及西欧处于CMDS地+-极强释电区-1区,而美国中西部,东欧处于CMDS地+-极弱释电区-2区,而中国,尤其中国中部,处于CMDS地+-极强释电区-3区。因此,西欧洪灾,中国中部洪灾,尤其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而美国中西部与东欧旱灾。
(3) 智利卡尔布科火山喷发,其喷发物导致喷发点附近对应CMDS地+-极强释电区,而新西兰,巴西,美国加利福尼亚处于CMDS地+极弱释电区,如图4所示。因此,新西兰与巴西旱灾;加利福尼亚州旱灾并引发山火频发。
(4) 由于尼诺区主要处于卡尔布科火山喷发所致CMDS地+-极强释电区,且因尼诺区距离卡尔布科火山较近,故卡尔布科火山喷发主导了尼诺区海平面温度从7月开始缓慢下降。
2022(25,26)
2022年1月15日汤加火山极其强烈喷发;5月28日俄罗斯勘察加半岛别济米安纳火山大规模喷发。7月24日日本樱岛火山喷发,8月4日冰岛法格拉达尔火山喷发。10月1日日本西之岛火山喷发,烟雾向东漂移。
(1) 在汤加火山极喷发物导致CMDS地+-极强释电区-极弱释电区相间分布中,尤其1-5月,汤加,南非,东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尼,菲律宾,赤道几内亚,中国南方处于CMDS地+-极强释电区内,则洪灾;印度,中国中部与北部处于CMDS地+-极弱释电区,则旱灾。尼诺区基本也处于CMDS地+-极强释电区内,则冷相。2022年2月尼诺区海平面温度略有上升,但3月即下降。这可能是火山喷发后短期内尼诺区处于汤加火山喷发所致CMDS地+极弱释电区,或在极弱释电区的比例较高。随着时间推移,火山喷发物高浓度弥漫至尼诺区上空,使尼诺区处于CMDS地+-极强释电区。
(2) 在别济米安纳火山喷发所致CMDS地+-极强释电区-极弱释电区相间分布中,尤其在5月28日-7月23日,日本,韩国,长江中下游处于CMDS地+-极弱释电区,则旱灾;中国南方处于CMDS地+-极强释电区,则洪灾。
(3) 在樱岛火山喷发所致CMDS地+-极强释电区-极弱释电区相间分布中,尤其在7月25日-8月3日,中国中部与北部,西欧等处于CMDS地+-极弱释电区,则旱灾;而中国南部,日本,韩国,东欧,美国西部等处于CMDS地+-极强释电区,则洪灾。
(4) 在西之岛火山喷发所致CMDS地+-极强释电区-极弱释电区相间分布中,尤其在10月1日-11月底,长江中下游处于CMDS地+-极弱释电区,则旱灾;巴西,澳大利亚东部处于CMDS地+-极强释电区,则洪灾。
(5) 从1月-10月,在多个火山喷发所致CMDS地+-极强释电区与极弱释电区相间分布中,尼诺区处于极强释电区与极弱释电区内,其中在极强释电区占主导。因此,尼诺区处于拉列娜状态。
总结
依据地球多重德拜球层(CMDS地)机理,展示了
(1) CMDS地+-(极)强释电区与(极)弱释电区相间分布。
(2) 局地降水强度正相关于该局地所对应CMDS地+-释电强度。
(3) 全球局地洪灾区与旱灾区相间分布。
(4) 除海底火山附近外,海水上涌,(近似)为一绝热膨胀过程,温度会下降。
尼诺区海水上涌强度正相关与该海区所对应CMDS地+-释电强度。
尼诺区海平面温度变化主要源于尼诺区海水上涌强度变化。尼诺区海平面温度变化反相关于该局部海区所对应CMDS地+-释电强度。
(5) 火山动力机制:火山活动的能量源于地壳凹凸区之间的释电与CMDS地+-释电,其中CMDS地+-释电占主导。而地震活动的能量也源于地壳凹凸区之间的释电与CMDS地+-释电,但地壳凹凸区之间的释电占主导,且短暂(15)。因此,火山活动时常伴随地震,但地震时极少伴随火山喷发。另外,一旦过了火山喷发初期,伴随仍在持续的火山喷发的地震活动强度大幅降低。
(6) 地表较高凸区与地表凹区-海洋之间河流的阻塞可引发火山,地震和气旋活动增强。
(7) 火山喷发可致CMDS地+-极强释电区与极弱释电区相间分布生成。由此,火山喷发可主导全球局地极端天气与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
(8) 厄尔尼诺(拉列娜)不是导致全球局地极端天气发生的起因。因此,依据尼诺区海平面温度变化不能判断或预测全球局地天气状况及其发展趋势。
致谢
1. 感谢中国天气网提供的1982-83年厄尔尼诺事件详实的信息。
2. 感谢日本气象厅网提供的火山与气旋活动的历史数据。
3. 感谢美国气候中心网提供的尼诺区海平面温度的历史数据。
4. 衷心感谢科学网站的老师们,使我从科学网所荟萃的多位专家那里获得了宝贵的指导与支持。
参考文献
1. http://www.news.cn/2022-08/03/c_1128887506.htm
2. http://news.china.com.cn/2022-09/27/content_78438892.htm
3. https://news.un.org/zh/story/2022/08/1107522
4.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science-62669925
5. https://www.dutenews.com/tianxia/p/6941735.html
6. http://jmr.cmsjournal.net/fileQXXB/journal/article/file/21980a65-d259-42c1-be92-e983fcc0bc1d.pdf
7. https://tianmunews.com/news.html?id=513792&from_channel=5d8c0fc2ffebf500014a771a&top_id=513798
8. http://www.qxkp.net/zxfw/zjsd/202201/t20220119_4435450.html
9. http://www.qxkp.net/zxfw/zjsd/202201/t20220119_4435450.html
10. http://www.weather.com.cn/climate/2014/06/qhbhyw/2142945.shtml
11. https://origin.cpc.ncep.noaa.gov/products/analysis_monitoring/ensostuff/ONI_v5.php
12. https://www.scirp.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aspx?paperid=113575
13.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74929-1326031.html
14.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474929&do=blog&id=1359280
15. 冰岛首都雷克雅末克附近火山爆发,https://www.rfi.fr/cn/
16.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474929&do=blog&id=1335177
17. 陈月娟等,大气-海洋学概论,20,ISBN:978-312022456(2009)
18. https://zh.weatherspark.com/
19.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7W411M7Rk/
20. https://cir.nii.ac.jp/crid/1390001206122560128
21. https://public.wmo.int/en/events/events-of-interest/climate-adaptation-summit-2021
22. https://disasterscharter.org/zh/web/guest/activations/-/article/volcano-in-ch-20
23. https://public.wmo.int/en/media/press-release/state-of-climate-2021-extreme-events-and-major-impacts
24. https://www.greenpeace.org.cn/2021/07/02/气候
25. https://www.greenpeace.org/taiwan/update/31473/
26. https://www.data.jma.go.jp/sat_info/himawari/obsimg/image_volc.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6: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