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Schol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ischolar

博文

硕士毕业三年后,我终于明白这件事

已有 248 次阅读 2025-1-10 14:40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作者:张知夜

研究领域:材料科学与工程

“读博想找我推荐?可以呀,但是你至少要有篇档次还可以的SCI。” 

硕士三年,早已不知道听过这句话多少遍了。这三个简单的英文字母,曾是我心中的痛。

曾经立志于科研的我,却折戟于考研战场,最终以3分之差调剂母校,与名校失之交臂。第一步没有走好,在后面考博的竞争中就会有很大的劣势。后来导师告诉我,只有证明自己的学术能力,才能够获得名导的青睐,为后面的科研之路留下更多的可能性。

微信图片_20250110143804.jpg

的确,实验学科容易出产论文的特性导致了论文数量与学术能力直接划上等号。就算是熟人推荐,如果没有一些拿得出手的论文,往往也让推荐人难以启齿。更何况,科研不能单凭嘴说,实实在在的成果远比天花乱坠的吹嘘更有说服力。

放眼大环境下,当今做科研的人,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无人不明白论文的重要性。老师有了论文,不仅可能拿到不菲的奖励,还能在评职称上占据优势。再有几篇过硬一点的,甚至能奠定自己在圈子里的地位;学生有了论文,奖学金自是不必说,毕业也有了保障。若是继续科研,还能在后面的道路上,争取更好的机遇。

于是,为了获得这些现实利益,如何快速发表论文就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议题。研一在课堂上就听老师讲过行内有些学者的套路,即围绕某个反应作一些微小的改动或创新,一年内可以产出几篇甚至十几篇SCI,也正是所谓的“灌水”,效率之高令人咂舌。 

导师催我动笔,我却迟迟不肯有所行动。一会说数据波动,再做下补充实验;一会推说身体不好,再等一段时间。其实我心里很明白,只是那些在我眼里破破烂烂的数据,根本就不足以达到我心目中学术论文的标准啊!

而这一切在后来一个奇妙的夜晚迎来了终结。记得那天从实验室出来已经很晚,学院的大楼里已几近无人,出门时正巧遇到了一位熟识的教授,便与之同行。此刻校园里已不复白天的躁动,夜晚的宁静初初降临。聊着聊着,便说到了最近的实验进展。月色微微,路灯明亮,我吐露了自己的心声。 

教授笑着问我:“你读过菜谱吗?”

我被问得有些发懵,不理解这个问题的具体含义。

“菜谱是你按照它描述的内容做一遍,得出一样的结果,它的意义就是这样,而论文却不是。”他接着说道:“即使是高水平期刊,你按照论文描述,却也未必能做出一样的结果,甚至有些文献的结果都很少有人能重复的出。那么你觉得它们的意义在哪里呢?”

我摇摇头。这位比利时的海归教授正色道:“它们的意义就在于,为同领域甚至其它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新的思路。你看,有些文献的数据,即使已经糟糕得不能再糟糕了,但却能够发表,就是因为它们至少说明了‘此路不通’。这就是失败研究的价值。

“在没有造假的前提下,只要你的工作有哪怕一点点的创新性,那么你的实验结果和结论就很可能对其它研究者有所帮助。所以,纵然是当下很多看起来离应用很远的研究,在多年之后,都极有可能对学术进步产生推动。科研就是在这种互相启发下不断进步的。”他最后作结道。

那一晚我们还谈了很多,然而除了这澄明的见解之外,我已记不得其它事情。但至少从那一刻起,我明白了:不是成功才叫做科研,失败也是学术成果。论文终究不是菜谱,思路和启发才是它最大的意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62448-1468224.html

上一篇:博二师兄被拒稿99次的经验总结!附论文投稿各阶段邮件模板!
下一篇:以不变应万变
收藏 IP: 113.111.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1 00: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