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4月,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礼堂中,一位衣着朴素,脚穿黑布鞋的老人,翘腿坐在椅子上,用一口标准的川普,一字一句地念着发言稿。
他独到的观点,幽默的言辞,让礼堂内掌声阵阵,笑声不断。
有人拍下了他的照片传到网上,没想到竟然火上了热搜。
在了解了他的为人和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后,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为“布鞋院士”。
他主持过多项863计划、重点基金、NASA基础研究项目,是973项目“地球表面时空多变要素的定量遥感理论及应用”的首席科学家,更是“李小文-Strahler几何光学学派”的创始。
他就是李小文。
01.“中国遥感之父”
1947年,李小文出生于四川自贡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童年时期的李小文,和其他男孩子一样,顽皮爱闹,经常拆家。
他对很多物品都充满了好奇。于是,家里的旧东西,学校的闲置物品,甚至同学们的文具都会被他拆得七零八落。因此,他也常常被父母数落。
好在,他不仅会拆,更会装。
凡是他拆掉的东西,他不仅能够恢复原状,还能进行改造,变废为宝,让原本闲置的物品被重新利用起来。
虽然日复一日的捣乱,但李小文的成绩依旧名列前茅。在16岁时就考入了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也就是如今的电子科技大学。
升入大学后的李小文为人耿直,有话直说,也因此得罪了一些人。
一次,他看到一篇文章,对其中的内容无法赞同。于是,他立即给报社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让人没想到的是,这篇文章被人利用,把刚刚大学毕业的他发配去了农村。
但李小文并没有因此而自怨自艾,反而在农村的艰苦生活中 ,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
每每工作结束,他就去翻找村里闲置的农具,村民家中坏掉的物品,去帮人家拆拆装装,修修补补。也就这样渐渐传出了懂修理的名声。大家有坏了的,出问题的东西,都会来找他。名声越传越远,连隔壁村子的人都知道了,常常带着家里坏了的东西来找他帮忙。
后来,当地的一家无线电厂上门,聘请李小文做厂里的技术员。
进入无线电厂的李小文,一直坚持学习。
1977年,研究生恢复招考,李小文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中国科学院地理所二部,一年后,他又作为第一批公派留学生,被美国一所学校录取,开始6年的留学生活。
在留学期间,李小文在光学遥感领域取得巨大成果。他创建的“李小文•斯特拉勒几何光学模型”在全球引起轰动。
正因如此,当李小文结束留学准备归国时,美方对他再三挽留。
可李小文却说:“我是第一批公派出国的留学生,花了老百姓很多钱,不回国,问心有愧。”
不问条件,不求名利,李小文凭着自己一颗爱国之心,回到了中国。
当时的中国,在遥感领域方面一片空白。
回国后,李小文担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图像处理室主任,之后赴北京师范大学授课,并且还开创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2001年,李小文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主持遥感事业的十年,是国内遥感水平发展最迅猛的十年,中国在遥感方面的技术和设备迅速发展,一度和美国并驾齐驱。国际遥感舞台上,也终于有了中国的一席之地。
正如很多人评价李小文所说:“如果没有他,中国遥感卫星事业将要推迟很多年。”
02.最强“扫地僧”
2008年,汶川地震,震撼全国。
李小文院士看到新闻上报道灾区的照片,用的还是普通的地图,而不是遥感地图 ,非常难过。
他说:“到现在我们还出不了一幅图。我们搞遥感的,真是恨不得打个地洞钻下去,就算地震殉国算了。”
于是,他更加拼命地工作。白天在遥感所上班,晚上回到北师大做课题。为了能够更快地做出成绩,他甚至申请了一把专用的开门钥匙。
在李小文和他的团队共同努力下,我国的遥感事业突飞猛进,他本人也获得了极高的荣誉和丰厚的奖励。
虽然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但李小文在日常生活中,却极尽朴素。
布鞋、马甲,小布兜,这就是李小文最常见的搭配。
因此,还闹出许多笑话。
几次被保安当成混进校园的农民,差点把他赶出校园。
还有一次,学校老师办公室的空调坏了,有人打电话报修后,看到李小文院士穿着一双布鞋,拿着一个鼓鼓的小包走过来,把他当成了修空调的师傅。
于是,这位老师就喊李小文院士修空调。
李小文回答说:“你空调坏了么?等我先去报到,回头再给你看空调。”
那个老师惊讶地问他:“您不是维修师傅吗?”
李小文笑着做了自我介绍,大家才知道,原来他就是有名的“布鞋院士”。
他把获得的奖金,捐给母校,设立了“李谦助学金”,专门用于资助那些学习刻苦而家庭困难的学生。
他用自己毕生所学,为国家培养出16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为我国遥感事业种下了新的希望。
2014年,一夜爆火之后,面对纷至沓来的媒体采访请求,李小文院士躲了起来,他说:“冷一冷”、“再等等,等这波热点过去吧”。
但他从不排斥和人们探讨学术。
他的科学网账号于2007年7月注册,此后7年多,他累计发文1878篇,平均3天2篇。直到去世前一周,他依旧在与网友们讨论学术问题。
2015年1月5日,李小文发布《【地图之问】答田青博主》,称转基因问题“容易‘站队’(或被视作站队),一旦如此,就很难扯清了”。并表示,对于人口外流问题,只有清楚了原因,才能知道“能不能搞小城镇化,指望较大幅度改善?”并希望网友能够“指点一下可能的历史数据源”。
就在这篇博文发布几天后,李小文院士在北京因病逝世。
去世前,李小文还嘱咐医护人员,不要使用急救措施强行延续生命、不要浪费国家的资源、不要拖累别人!
去世后,家人也遵照他的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会。
可在出殡的那天,有数百人站在八宝山上,在冷冽的寒风中,送了李小文院士最后一程。
那群人里,有他的亲友、同事、同学,也有他曾帮助过的人。
未来,还会有许许多多的科研人才,做出杰出的贡献,改变这个行业或者改变世界,但永远不会有第二个“李小文”。
李小文之后,世间再无扫地僧。
一壶薄酒,一双布鞋,足慰平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9: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