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IOTECH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BIOTECH

博文

aBIOTECH | 山东农业大学胡大刚团队成功解析苹果中MdMYB73调控MdPH5介导苹果酸积累和液泡酸化的分子机制

已有 1161 次阅读 2023-11-6 15:42 |个人分类:论文|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aBIOTECH | 山东农业大学胡大刚团队成功解析苹果中MdMYB73调控MdPH5介导苹果酸积累和液泡酸化的分子机制

       酸度是果实中非常重要的品质性状,酸度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果实的风味及其加工品质。苹果果实中含有大量的有机酸,目前已经检测出16种有机酸,其中苹果酸是最主要的有机酸,占到总酸量的80%以上,直接决定果实的酸度,影响果实的风味。苹果酸代谢是一个涉及合成、降解和转运的复杂生物过程。高浓度的苹果酸通过主动运输储存在液泡中。液泡型质子泵是苹果酸转运进入液泡的关键。截至目前,已经在果实中鉴定出三种类型的质子泵,包括液泡H+-ATP酶(V-ATP酶)、液泡H+/-PPase(V-PPase)和液泡P型ATP酶(P-ATPase)。作为一种近年来被深入研究的新型质子泵,P-ATPase在多种植物中被发现与有机酸积累和液泡酸化相关。但在苹果中,负责苹果酸转运进入液泡贮藏的关键P-ATPase及其调控机制尚不清晰。

       近日,山东农业大学胡大刚团队在aBIOTECH上发表了题为“Regulation of a vacuolar proton-pumping P-ATPase MdPH5 by MdMYB73 and its role in malate accumulation and vacuolar acidification”的研究论文。

    微1.png       微2.png

图1 苹果果实成熟及采后贮藏过程中MdPH5表达与苹果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作者首先测定了苹果果实整个成熟时期苹果酸含量的变化,并与苹果果实整个成熟时期转录组数据进行关联分析,筛选到一个负责苹果酸转运的P-ATPase基因MdPH5;通过检测MdPH5在苹果果实整个成熟时期及采后贮藏过程中的表达,发现随着果实成熟和贮藏时期的延长,MdPH5表达逐渐降低,这与苹果酸含量的变化呈高度正相关;因此,作者推测MdPH5参与苹果中苹果酸的转运和液泡酸化。

微3.png

  图2 MdPH5正调节苹果中苹果酸转运和液泡酸化

       为鉴定MdPH5的功能,作者在苹果愈伤组织和果实中对MdPH5基因分别进行了超量表达和沉默实验。通过测定发现,超量表达MdPH5可显著提升转基因愈伤和苹果果实中苹果酸含量和液泡酸度;沉默MdPH5得到相反的结果。因此,作者明确MdPH5是苹果中负责苹果酸转运和液泡酸化的关键P-ATPase。

       微信图片_20231106153720.png

图3 MdMYB73结合MdPH5基因启动子并激活MdPH5表达

       为解析MdPH5介导的苹果酸转运和液泡酸化的分子调控机制,作者利用酵母单杂交筛库实验筛选到一个MYB家族转录因子MdMYB73;并进一步利用凝胶迁移实验(EMSA)、染色质免疫共沉淀PCR实验(ChIP-PCR)和双荧光素酶实验(LUC)证明,MdMYB73直接结合MdPH5基因启动子并激活MdPH5表达。作者利用苹果果实瞬时注射实验,验证了MdMYB73作用于MdPH5基因上游,调控MdPH5介导的苹果酸转运和液泡酸化。

微6.png

图4 MdMYB73调控MdPH5介导的苹果酸转运和液泡酸化

       最终,作者基于本研究结果,提出了苹果中MdMYB73调控MdPH5介导苹果酸转运和液泡酸化的分子机制模型。

微7.png

图5 MdMYB73调控MdPH5介导的苹果酸转运和液泡酸化的分子机制模型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山东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黄晓玉向莹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山东农业大学胡大刚教授和“山东博新计划”入选者孙权博士为共同通讯作者,山东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赵玉文王楚堃王佳慧王文燕和硕士研究生刘小龙参与了本研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58049-1408655.html

上一篇:aBIOTECH | 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Leon Kochian教授解析培育营养—抗旱性能兼顾作物的根系结构基础
下一篇:会议通知 | aBIOTECH Seminar
收藏 IP: 175.167.13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12: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