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zh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zh

博文

What is B. Feng\'s theory and its ideological formation

已有 524 次阅读 2024-6-6 13:42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Zhen-hua Mei

B. Feng 物理理论是继基本粒子标准模型、弦理论和量子引力理论之后新发展起来的物理理论,且都与上述理论既不相同也不类似;它彻底摒弃基本粒子的标准模型,是个在五维空间框架下基于相对论、量子力学理论和宇称不守恒原理而建立起来的全新的物理理论;该理论吸纳了弦理论的基本思想但又不同于弦理论,没有受到任何夸克概念的束缚,不追求无任何参数的纯数学的方式去探索和描述世界,也不认为组成物质的基础是个什么物理组份的“弦”及其各种振动方式所表现的性质;该理论更不接受理论上将引力强行量子化的手法,它表面上是为了统一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实则既违背了关于世间只有一个普朗克常数的量子力学基本原理,也违背了广义相对论的基本结论,该做法显然受到标准模型的相互作用即粒子交换的机械观念影响。

        B. Feng物理理论的发展由不同时段的论文组成,主要内容体现在由Lambert Academic Publishing出版社2021年4月30日出版的一部科学专著:《Grand Unified Theory of the Universe》中,该著作构建了一个新的物理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B. Feng物理理论吸取中国古代老子和近代David Bohm (1973)的智慧精髓,秉持万物皆空,真空不空之理念去学通读懂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挖掘事物特别是基本粒子的属性本质。作者深刻认识到相对论的跨界普适性,认为相对论不仅适用于宏观,更适合于微观。在微观高速现象更加普遍,相对论效应将显得更加明显和突出,狄拉克方程就是个很好的先行例证。

        具体体现在,B. Feng理论体系的构建抓住了两个关键问题:一个是质量问题,另一个是电荷问题

       狭义相对论的质能方程说明质和能等价,而且不受限。质量可以没有限制地完全转化为能量即光子,粒子实体可以不守恒地凭空消失而以光的形式存在,并且实验也已证实反之亦然的过程。这意味着实体粒子可能本质上就是光子,只不过是光子运动的另一种形式,这就理解了为什么是万物皆空的道理。至于真空不空则与光的传播、广义相对论的时空弯曲以及宇称不守恒的需要相对应。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有个障碍必须要清除,那就是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结果被传统地理解为真空是绝对空的,没有所谓的“以太”存在。为此回眸,仔细研究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以及理论推导解释的全过程后发现其中在其理论推导解释过程中实际存在正、负光程差现象并且没有对其取绝对值就直接进行差减运算的错误,因此,其对迈克尔逊-莫雷实验“零”结果的否定以太存在的结论被认为无效。这样,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坚持真空确实是不空的猜想。

        第二个关于电荷的问题:电荷有正、负,依照B. Feng理论作者的物理逻辑,这之间必然存在某种物理机制对应于某物理量上的对立关系,而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是内禀属性了事。可即便有内部机制,但在三维空间看来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也不能将正电荷观察成负电荷,这不科学,违背了空间对称的相对性原理。由此推测其运动应该存在额外维度的自由度空间,与相对论相吻合的是这个额外维度就是时间,并且时间有两个维度,一个是速度维度(ict),一个是加速度维度(iat2),分别对应于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二加三等于五,这就是该理论坚持Kaluza五维空间的理论构思由来。并且需要说明的是,这个五维空间首先是物理的,其次才是数学的。

        B. Feng理论认为,宇宙间的一切存在及运动规律都由真空性质、能量守恒、角动量守恒以及光速不变原理决定。宏观与微观相辅相成,宏观孕育着微观,微观决定着宏观。相对于标准模型人为设定引进19个之多的参数,B. Feng理论从根本上说只设定引进了1个真空参数,就解决了物理学关乎本质的所有问题。令人惊讶的是,B. Feng理论仅用决定真空性质的(真空光速、真空介电常数、光基流形半径、普朗克常数)4个常数进行了如下系列有效计算:

        1. 有效计算解释了基础电荷,误差小于1.4%;

        2. 有效计算解释了精细结构常数,误差小于2.3%;

        3. 有效计算解释了电子质量,误差小于3%;

        4. 有效计算解释了质子质量,误差小于3%;

        5. 有效计算预测了电子半径,预期误差小于1%;

        6. 有效计算预测了质子半径,预期误差小于1%;

        7. 有效计算解释了核力(能),误差小于1%;

        8. 在1个未知参数加持下计算了万有引力;

        9. 有效计算预测了弦的长度,预期误差小于10-9

        10. 有效计算解释了Higgs粒子,预期误差小于2% .

        上列误差,理论上为什么没能计算得更加精准些呢?这是因为起初理论是按照平直的五维空间计算的,在考虑到实际空间弯曲因素后,理论另补设引进了两个近似为1.00的空间弯曲的投影系数k1k3。引入这两个参数后误差进一步减小:

        基础电荷,计算误差小于10-10

        理论精细结构常数,计算误差小于10-9

        电子质量,计算误差小于0.02%;

        质子质量,计算误差小于0.03%,等等。

        这一系列的系统地对之前物理基础实验测量数据的精准吻合,充分地验证了B. Feng新物理理论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并且展现了物理基础原理在数学上的精美简要性原则。这种对之前实验结果进行逻辑的数学定量的解释与对理论预测的实验或应用验证具有同等的说服力和可信性,如同量子力学理论在之初完美定量地解释了在它之前的氢原子光谱实验和门捷列夫周期表一样,随即量子力学理论的初步地位就得到了确立。

        对电子半径和质子半径预测的可信性,可以从在此基础上重构原子核模型并继而成功应用计算了核力(能)的结果、统一了场论的结果以及建立了宇称不守恒原理与希格斯场的关联性、消除了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在哲学层面的矛盾上得到间接验证。

        B. Feng理论还对宇宙天体的放射性、天体的发光性、中子星的形成、超星星爆炸、黑洞的形成给出了合理的解释,特别是合理地给出了反物质粒子的小概率事件性、宇宙奇点的形成和宇宙大爆炸发生的物理机制,并且还赋予了宇称不守恒原理与希格斯场以内涵,B. Feng理论对暗物质和暗能量现象也给出了一定的解释。这些也都间接佐证了理论的正确性。

        B. Feng理论对现实的粒子和物质世界给出了完美的解释。至于自然界或实验制造的某些物质粒子,在该理论看来都是能量在真空涨落时产生的必然性小概率事件结果并会呈现一定规律性(可借助专门的唯象理论即标准模型予以详细解释),但它们在满足能量守恒和角动量守恒的条件下都必然是不稳定的,特别是反物质粒子。

        B. Feng理论的出现已受到一些激进的前沿理论物理学家们的高度关注,B. Feng理论的正确性还将有待于未来实验和实践应用的进一步检验和验证。眼前一个显见的有意义的应用是用五维空间坐标的数学变换替代并简化广义相对论宇宙方程的求解过程。有告诉说,“如果能进一步从理论上计算出人为设定的空间弯曲的投影系数(k1, k3),那么理论可能会被考虑”。这……,要知道,这将是个难度极高的研究工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46994-1437126.html

上一篇:Second fine-structure constant β—definition & calculation
收藏 IP: 223.115.8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0 23: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