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zi020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uzi0202

博文

【科研那些事儿-05期】PPT汇报≠文章解读​

已有 1514 次阅读 2020-12-21 09:15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导读:

最近养成了每周读Nature Briefing的习惯,一周一次的订阅推送,为大家提供了最新的科研事件和独特的科学视角,文章皆为短篇,用词也并非专业化,非常好读,强烈推荐给大家。

本期视频呢,就是从近几期推送文章中摘选出的比较有意思的话题,我们来看一看吧~

图片1.png

(图片来源:Nature官网)

PPT汇报≠文章解读

作者认为[1]:演示文稿不是期刊文章,因此请不要将PPT以与文章相同的方式进行报告。

演讲(Pexels 上的 ICSA 拍摄的图片).jpg

(Pexels 上的 ICSA 拍摄的图片)

作为一名科研人,大家想必已经听过无数次科研汇报了,甚至有的人也多次进行过学术汇报演讲了。

但是在台下听结果汇报的时候,会发现有一大半汇报人都有一个共性的演讲问题:他们的演讲PPT以及讲解的内容和汇报对应的文章一摸一样,事无巨细,数据繁多、流程复杂。

图片2.png

其实这种做法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是学术演讲,多阐述细节可以证明实验的严谨性和可靠性。但是通常这种演讲方式导致的结果就是听众迷惑不解,反而会被快速的演讲、太多的结论和不明所以的数据图幻灯片绕晕。

比如说许多演讲者从期刊文章中“剪切粘贴”科研图片。字体太小,轴标签不清晰,视觉效果太复杂。在期刊文章中四个,六个或八个图形的视觉效果或者数据展示最为合适,但在PPT中却会让人更难理解。PPT演示,需要简化复杂的文章图片对其进行重新绘制或者组合,仅包含一个或最多两个图,以这些图来说明某一页的PPT的整体信息即可。PPT只要做到可以解释故事、扩大要点以及提供对最主要问题的见解就可以了。

B371A85D-8534-4468-BF26-DF433E6A7DF6.png

另外,在进行演讲的时候,下面的听者的背景可能并非与演讲所授内容完全专业对口,越具体这类人的理解会越会乱。

作者文中写道:如果PPT在提供可靠程度的证明和数据验证方面远远不及期刊文章,它要它还有什么用呢?PPT可以向新观众介绍您的作品;它可以激发同行的科学家,激励他们提出重要的问题并考虑合作;它可以使不同学科的科学家确定他们的方法是否与您的研究相关;演示可以激发听众阅读您的期刊文章

其鼓舞人心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其实解读期刊文章和PPT演示是具有不同属性的两种事,两者都有重要作用。大家需要认识到这些差异,在实际操作中做好文章易读性和逻辑严密性的权衡

5.png


让亚洲学者头疼的论文署名问题

对于世界上大多数人而言,注册科学会议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对于包括文章作者[2]在内的所有的印尼科研工作者来说,就十分的不友好了,在印尼人的名字中只存在名字并没有姓氏这一说,他们在使用大多是科学相关网站进行注册时,除非填写“名/姓”框,否则网站通常不允许从一页进入下一页。所以他们使用的下策就是大多数人都会在姓氏框中填写”NULL”/”NA”等字母组合来代替。

QQ截图20201216125057.png

但是随之而来的弊端就是,在申请研究资助和研究金或者在科学期刊上发表论文时,将会收到以'Dear Null'或'Dear NA'开头的电子邮件。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倡议:应该使科学对文化更加敏感。

QQ截图20201216125108.png

此类问题同样困扰着中、日、韩的科学家。

其中比较有趣的一件事,来源于2008年发表的一篇新闻[3]

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副院长贾伟老师有三个学生分别叫王小燕,王小荣和王小雪,但是她们三个人,虽然名字不同但都以缩写X. Wang发表论文。

图片3.png

(图片来源:Nature官网)

文章笑称:贾老师能够记住数百条代谢途径,但是记不住谁发表了哪篇文章。中国公安部的估计显示,超过11亿人(约占中国人口的85%)仅姓129个姓。缩写,给定名称和姓氏的顺序以及期刊惯例不一致的问题加剧了混乱。

法国斯特拉斯堡人类前沿科学计划的负责人伊藤正雄说,使用搜索引擎和出版物数据库的研究人员和编辑发现很难确定亚洲作者。伊藤说:“因此,亚洲研究人员不太可能被邀请参加合作项目或成为审稿人。”

并且不同的期刊要求的文章作者的名字格式也不一样。一个名字可以被写成好几种格式,即使是本人有时候都不好找到自己的文章。

幸运的是,ORCID号的问世,稍稍的缓解了该问题带来的弊端,ORCID号码是绑定邮箱的,一个邮箱对应一个身份信息,如果在发表人的名称上无法区分,就可以通过ORCID编号来辨别了。

图片4.png

图片5.png

(图片来源:ORCID官网)

但是现在这个系统尚没有完全普及,有些出版商还没有加入ORCID组织,不过随着ORCID在科研圈的逐渐普及,相信我们离彻底解决这件事的日子不远了~~


左撇子科学家们可能需要搭把手

该篇作者[4]是一个左撇子,他在一所研究肌肉的实验室工作,为了测量单个肌肉纤维的机械性能,会使用一种专门的显微镜:右手边有一个测量力的装置,左手边有一个笨重的长度控制器。可以在拉伸或缩短肌肉纤维的同时,在显微镜中观察它的反应。

但是这些设备的布置完全是基于用户是右撇子的假设。在作者第一次需要使用这种显微镜时,怎么都做不好,所以为了用好它必须花费比右撇子多得多的时间去熟悉与练习。

想想在实验室中,确实不乏这种例子:

如果说,平常使用最多的移液枪,左撇子拿来用就看不见刻度、大部分仪器都是在右侧放置与操作的等等。

图片6.png

(上图:使用右手使用移液枪;下图:使用左手使用移液枪)

(两张图片来源:Pexels)

图片7.png

最后作者呼吁:

现在世界上大约有15%的人是左撇子:是一个足够大的少数群体,是不是可以考虑为他们做些改变?

OK,本期内容就分享到这,扫描屏幕二维码关注公众号,了解更多精彩课程,我们下期见~

图片2.pn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45347-1263411.html

上一篇:【Cytoscape经验谈】网络图导出常见问题
下一篇:【科研那些事儿-06期】如果你得了糖尿病,你的狗可能也要遭殃了​
收藏 IP: 180.175.11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4: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