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ficNK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tificNK

博文

八府塘,一幅徐徐展开的南京教育史画卷……

已有 7455 次阅读 2020-6-22 11:03 |个人分类:南京文化奇侅|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民国空军子弟学校, 金陵科技学院, 金陵职业大学, 八府塘, 厉恩虞


八府塘,一幅徐徐展开的南京教育史画卷……

 

金陵科技学院 顾金亮


八府塘是南京的一个老地名,《明代南京城图》、清《同治上江两县志》均载有八府塘名。虽然是一个老地名,但八府塘的命名直到今天仍有一些未解之谜。首先是池塘的形状。古时称池塘圆的叫池,方的叫塘,但八府塘不是方的,至于为什么叫塘,南京人真不计较,“多大事啊”!其次是为何冠之以“八府”之名?《同治上江两县志》称:“八府塘有永康侯宅,见《南都察院志》,疑此为韦粲传之青塘。”相传明代有一八府巡按宅家于此,于是塘以“八府”二字得名。可见“八府”的由来传说的成分居多,证据并不十分确凿。不过由于湖塘众多,导致地形复杂曲折是真的,南京民间就流传过“八府塘的鬼——跑不远”的歇后语。这地方,连鬼也怕迷路啊!

直到1903年,江南陆师学堂毕业生钟丙熙、李德霖奉两江总督刘坤一之命,绘制的《陆师学堂新测金陵省城全图》上,仍然可见两大块蓝色相连的水塘,西侧的是“八府塘”,东侧是“锅底塘”。纵观全图,金陵城蓝色的河道水塘遍布,塘在城中、城塘相依、塘接水巷、碧水绕城是南京极富特色的城市景观。如今,“八府塘”已经演化、衍生为东八府塘、西八府塘两条街巷,东八府塘东起文思巷、西至长白街,西八府塘南起致和新村、北至白下路。作为“人文荟萃,士林渊薮”之地的南京,历来是中国的教育重镇。近代以来,南京乃至全国的教育格局沧桑巨变,八府塘一带先后诞生过许多不同类型的学校,可谓是这一变化的缩影。本文试就其间的变迁作一简述。


image.png

1903年《陆师学堂新测金陵省城全图》中八府塘一带局部

图中中正街即今白下路东段,东起大中桥,西至太平南路,其街名应用一直延续至民国二十年(1931)。五福街即今长白街,是当年“宁省铁路”的一部分,宣统元年(1909)正月宁省铁路正式通车营业后在五福街南端设有“中正街站”。

资料来源:陆师学堂新测金陵省城全图.南京出版社,2012

 

一、文正书院时期(1890—1902)

江苏书院始于北宋,清代最为兴盛。据方志记载,清代江苏有书院223所,其中以“文正”为名者即有四家,它们是吴县文正书院(元至正六年建,明成化十六年兴复,康熙曾为之题写“济时良相”匾额)、如皋文正书院(清康熙年间建)、兴化文正书院(清道光十四年建)以及江宁文正书院。江宁文正书院虽然也以“文正”为名,但却不是指范文正(仲淹),而是指曾文正(国藩)。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名臣”、理学大师,曾在咸丰、同治年间三度出任两江总督,1872年病逝于江宁两江总督任上,谥“文正”。他的幕僚许振袆(字仙屏)于1886—1890年任江宁布政使,“以湘乡曾文正公再造江南,而在江宁尤久”,“俾邦人士永无穷之讴思”而于1890年在八府塘建立了文正书院。江宁文正书院虽然建立较晚,却是江苏书院中的后起之秀,这要归功于张謇在山长任上的劬劳。光绪二十一年(1895)十二月二十四日,张謇接受两江总督张之洞的邀请,继清流健将黄体芳出任江宁文正书院山长。次年二月十六日,张謇抵达江宁,十七日来到书院,十八日“粪除屋宇”,十九日“诣曾文正公祠展拜”,就正式上任了。新科状元执掌书院吸引了不少士人前来就学,其中著名的有江谦、江导岷、陆宗舆、潘世杰等。书院以考课为主,张謇主要的工作就是出考题、批改课卷等。他不必常驻书院,可以在家中完成日常工作。但书院也是他开展政治活动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和落脚点。庚子(1900)二月,“日人岩崎、西村、僧长谷川至院论学,因借小住”。他的《日记》中常有他校阅课卷的记载,有时一天竟然校阅一百五十本之多,自言“生平校阅之苦无过于此”。

image.png

业时期的张謇 

张謇虽由科考成名,但他对八股取士制度却大加挞伐,对服务于科举制度的旧式书院教育之弊深恶痛绝。他出任江宁文正书院山长,既有联络地方实力派刘坤一、张之洞之意,也有“为稻粱谋”的成分。但不可否认,他希望有这样一块“试验田”,以实践其教育改革思想。主持书院期间,他坚持诗赋词章与服务策论并重,倡导经世致用,密切联系现实,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激励他们自觉肩负起挽救民族危亡的社会责任。如他曾给学生出课题:“地方百里,可以王至,出以事其长上,迁都利害说,防护运道议”,“使先觉觉后觉”,“船山亭林梨洲学术同异论”等。另外,他还主张学习西方文化,会通中西。1898年,他在书院内开办西学堂,开设汉文、算学、英文、翻译等课程。

早在甲午战争后,张謇即主张创办新式学堂。戊戌变法中,他还代翁同和起草了《京师大学堂办法》。他在教育实践中更加坚定了这一思想,觉得书院教育制度积重难返,加之当时纺织农垦等实业事务繁忙,故萌生去意。光绪二十七年(1901)二月二十三日,张謇谒见两江总督刘坤一,谈及创办新式学堂等事,但刘坤一暮气已重,对此不感兴趣。张謇“意绪为之顿索”,更加失望。终于在三月十四日“写辞文正,举叔衡(丁恒斋)自代第二启”。信函内容为何,因史料阙如,无法获知。值得注意的是所写为“第二启”,那么“第一启”写于何时,情况如何?今天也无法知晓。但很显然,此前张謇曾要求辞去文正书院山长一职,却未获允,但他去意已决,故有再辞之举。是年五月,他乘船前往江宁“阅四月课卷竟”,站完最后一班岗,结束了长达六年的书院山长生涯。

二、江宁府学堂、江宁府中学堂时期(1902—1912)

光绪末年,清廷颁旨省城均撤书院,改设学堂。文正书院于1902年改为江宁府学堂,1903年易名为江宁府中学堂,“由督粮道统辖,另委监督主之”。根据1908年的资料,当时开设的课程有修身、国文、经学、算术、理化、地理、生理、法制、琴歌、体操、自在画、用器画等,设四个年级,教员有濮人骥等15人。

三、江苏省立第一中学校时期(1912—1927)

辛亥革命后,陆续将一些旧学堂改为新学校,又对原官办中学做了较大调整。1912年5月,南京政府成立,将原江宁府中学堂改称江宁府学堂,未几南京政府取消,又改称江宁中学堂。1913年中学堂一律改称中学校,7月定名为江苏省立第一中学校。1912年2月有在校生120余人,1915年有在校生约170人,1920年在校生达300多人,“声誉渐著”。


image.png 

江苏省立第一中学校校门

资料来源:叶兆言等.老明信片·南京旧影[M] .南京出版社,2011:154

四、江苏省立南京中学时期(1927—1935)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蔡元培任大学院院长,进行了学制改革,在江苏、浙江、北平试行“行政大学区制”。国立第四中山大学行政院以前江苏第四师范学校及江苏省立第一中学合并改组,并将前省立工业专门学校及省立第一农业学校之中学部并入,定名为第四中山大学区立南京中学,聘任邰爽秋为校长,并组织筹备委员会着手进行接收。第四中山大学区立南京中学于1927年9月20日开学,10月3日上课。1929年秋大学区制取消,始改称江苏省立南京中学。

当时南京中学的高中部设在延龄巷门帘桥(即钟山书院、江南高等堂、江苏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旧址,位于当时的太平路,即今天的太平南路),称一院。初中部设在八府塘,称二院,现南京市第一幼儿园办公大楼和西南角落里的幼儿食堂皆系旧时建筑。

image.png

1935年八府塘一带景观——万寿宫

万寿宫修建于清代同治年间,其旧址位于今白下路中天花园,按照朱偰先生拍摄此照片的时间,万寿宫在1935年尚存,毁于何时已不可考。

资料来源:朱偰.金陵古迹名胜影集[M] .中华书局,2006:116


image.png

晚清《点石斋画报》中的万寿宫

南京中学的乡村师范科在中国的乡村师范教育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1923年下半年,江苏省立四师在栖霞建立乡村师范分校。1927年8月10日,黄质夫受南京中学筹备委员会之聘赴栖霞山,办理接收前四师分校事宜。时值孙传芳率部渡江,龙潭战役让栖霞沦为战区。黄质夫坚守在学校内,几以身殉。9月4日,战事结束后,南京中学校长邰爽秋聘黄质夫为南京中学乡村师范科主任。在黄质夫的苦心经营下,学校发生了很大变化。据《江苏教育概览》记载:“图书设备,初本简单,缘十六年春栖霞多战事,散失净尽,自黄校长接办后,先后充实,凡六七千册。”从中可以体会出黄质夫办学的艰辛和非凡的成就。1932年,原隶属于南京中学的“栖霞乡村师范科”独立出来,成为“江苏省立栖霞乡村师范”。

 1928年7月,江苏省政府确定镇江为江苏省会;1929年2月,省政府迁镇江。1935年,江苏省教育厅应镇江人士之请,将江苏省立南京中学迁镇,更名为江苏省立镇江中学,校舍定在镇江南部风景区黄山南麓,兴二年余方告落成。其校舍之美,规模之大,与当时省立上海中学同称为江苏两大中学。

五、民国空军子弟学校、南京市第七中学时期(1945—1968)


南京市第七中学的前身可追溯至1934年建于杭州笕桥中央航空学校内的民国空军子弟学校。1937年“七·七”事变后,民国空军子弟学校迁至成都,改名为“航空委员会直属子弟学校”。1945年抗战胜利,学校由成都随军迁至南京,校址设于八府塘蒋氏旧宅。1948年,全国设空军子弟小学33所,有教职员414名,学生8865名,其中以南京空军子弟小学规模最大,共设34个班,有学生1601名。1949年春,学校主体迁至台湾,有部分师生留在大陆,由中共地下党员高拙生接办,挂牌“私立空军子弟学校”。此时学校由小学建制改为中学建制。

image.png 

空军子弟学校大礼堂侧门(1947年)

1949年9月,人民政府接管学校,将私立空军子弟学校与南京第一初级中学合并,在八府塘原空军子弟学校旧址成立南京市第七中学。1968年12月学校迁至雨花区农村,改名为铁心桥中学。1979年在御道街原南京四十八中校址上改建,并恢复校名“南京市第七中学”。1980年,迁入御道街35号新址。1985年12月16日,南京七中更名为“南京航空学院附属中学”。

1951年1月,陈震东(厉恩虞)同志任南京市第七中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任职时间将近6年。他提倡艰苦奋斗、发愤图强的精神,如填平八府塘、扩大操场就是一次壮举。1998年,随着江泽民《忆厉恩虞同志》一文的发表,厉恩虞这个响亮的名字传遍大江南北。

对于八府塘校舍的来历,一般文献均以“清末老式院落”一言蔽之。当年中央航空学校子弟学校于杭州笕桥成立时首任校长为陈鸿韬先生,空军子弟学校1949年于台北复校时由陈鸿韬先生担任校长,1967年台北空军子弟学校交地方接办时陈鸿韬先生亦为校长。他在1992年1月与南航附中张天校长的通信中不仅回忆了空军子弟学校简史,而且交待了八府塘校舍的来龙去脉。他说,八府塘蒋氏巨宅为清末巨富蒋驴子之住宅。传说蒋氏在同治年间开了一个驴子行,专门替人家搬运器材、粮食及笨重的东西。曾国荃的军队围攻南京时,太平天国岌岌可危。洪秀全计议把天王府内库藏的金银珠宝伪装成柴草车,雇用蒋驴子的车队运送出城。不想出城时被清军查扣,蒋驴子急中生智,他把最后的几辆运宝车内财物倾倒在护城河内,几天后将其取回。蒋氏因此成为南京的首富,于是建造了这座具有十多个院落的巨宅。1945年,学校从成都返迁南京后即与蒋氏后人洽谈购得该巨宅,并改造成校舍,其中三分之一为教职工宿舍。

image.png

空军子弟学校校舍(1947年)

六、金陵职业大学、金陵科技学院时期(1980—)

金陵职业大学成立于1980年,是新中国第一所职业大学,建校时使用的就是八府塘原南京七中的校舍。20世纪80年代,金陵职业大学以“收费,走读,不包分配,择优推荐录用”的全新办学理念挑战了传统的办学模式,成为新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探路者和领跑者。[18]2002年6月经教育部和省市政府批准,金陵职业大学与1958年成立、1984年复建的南京市农业专科学校合并筹建金陵科技学院,于2005年3月正式成立金陵科技学院。金陵科技学院秉承了金陵职业大学的职业教育思想,以服务南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大力实施“南京化战略、网络化战略”,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理念,紧紧围绕南京产业发展需求,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正朝着建设江苏一流、国内高水平新兴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image.png

初创时期的金陵职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白新良﹒明清江苏书院述论[J]﹒南开学报,1993(1)

[2] 《张謇全集》编纂委员会编﹒张謇全集(6)艺文杂著[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282

[3] 陈乃勋辑;杜福堃篡﹒新京备乘(中卷)[M]﹒北平清秘阁南京分店,民国二十一年:2

[4] 《张謇全集》编纂委员会编﹒张謇全集(6)艺文杂著[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860—861

[5] 《张謇全集》编纂委员会编﹒张謇全集(4)论说演说[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62—63

[6] 朱斐﹒东南大学史(第一卷)[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24—25

[7] 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398

[8] 李桂林,戚名琇,钱曼倩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326

[9] 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398

[10] 叶楚伧,柳诒徵.首都志[M].南京出版社,2013:789

[11] 张智峰.教育家黄质夫史料辑存补充[J].档案与建设,2011(3)

[12] 黄质夫.实践的师范教育.载:杨秀明、安永新等.黄质夫教育文选[C] .贵州教育出版社,2001:105—109

[13] 省镇中发展沿革[EB/OL]﹒江苏省镇江中学网站http://jszjzx.zje.net.cn/info_detail.jsp?infoId=if461n96000000951,2014-05-09

[14] 何蜀.教育家马客谈与一本《校友录》[J]. 文史精华,2011(12)

[15] 陈鸿韬﹒空军子弟学校简史——陈鸿韬先生从美国的来信﹒载:南京市白下区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白下文史(第9集)[C].1992:146

[1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高级中学学校简介[EB/OL]﹒http://www.nhfz.net/HTMLNEWS/596/20101227162632.htm,2014-05-26

[17] 印邦宏,王煦.回忆陈震东校长.载:贺崇寅主编.厉恩虞纪念集[C].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134—141

[18] 江宝盛,韦顺.一所得到社会支持的新大学——记南京金陵职业大学[N].人民日报,1981-12-1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36802-1238898.html

上一篇:中国科学社与南京近现代科学的启蒙
下一篇:吴仲华档案|从医患到挚交——两封书信见证吴仲华与吴孟超的友谊
收藏 IP: 122.96.14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10: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