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时间顺利返校,开学三个多月,因还在本校读博,与别的新生相比,自己各方面适应的都挺快。唯一变化的就是导师,从硕士的一个导师,变成现在的两位导师,都是我们院的博导。现在我从作息,学习节奏,与导师沟通三方面说下国内外差异(我先说,这是个人经历,不具有代表性,不是所有的国内都这样,或者国外都这样)
作息
上次跟同学聊天,我提到我们博一还要上课,像研究方法,开题报告,统计(高级统计),专业课都要修,学分还不能低,否则影响自己的学生签证,严重挂科甚至会被遣返回国。他说他也还要辅修英语课,给我惊了个讶,也是不能挂科,有期末考试等。即把必修课学完,会好很多。
此外,如果说本科,读研时因为捣鼓作业(真的不会写)熬夜甚至通宵钻研,情有可原。但博士阶段因为写课程作业写不出来熬夜写,甚至通宵,感觉不是很常见。如果是想课题,实验,基金,开学术会议行程规划,毕业论文,返修意见,组会发言ETC,睡不着很正常。
据我在微博,微信回消息,朋友圈发圈圈等的观察,,,大家普遍睡得挺晚。
此外,我们聊到图书馆开门时间也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影响作息。我们学校图书馆早上9点才开门,我寻思国内一般8点,甚至7:30或者更早时间就能进了不是吗?同学的实验室貌似有打卡制度,他说他每天都去滴滴。这样的环境下,我说一个凭自觉,一个是外部约束,当然如果你自觉,打卡制度对你来说就是一张白纸。转回图书馆时间,开门有点晚,想进就得去别处先等着或者学着,到点了再去,感觉中间多了点波折,学习的集中被打断了。有时再懒一下,9点开门8点起,那真的是灾难。我爸妈单位要求8点前到办公室的,人家早就进入战斗状态,你还在床上睡眼惺忪,对我来说,这一天简直不要再过。(其实还有一点想说,我这不是谄媚,我觉得学生阶段,可以适度睡懒觉,但不能懒散和闲散,不然以后上班了真的会傻掉。不少上班族家庭+事业,没的睡,我觉得学生比他们压力小很多,对标上班族学习他们的生活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也说的过去)
学习节奏
感觉国内外有差异。我同学说他一进组就开始实验了,有个“大师兄”带着他们(大师兄应该就是组内高年级博士),有不会的问他们;定期组会,汇报进展或者分享文献;idea貌似是继承别人的(也不是继承,就是有现有的,拿着做就行);每年至少参加一次业内学术会议,只参会吃茶歇,poster,presentation都可以;其它时间就是实验室,宿舍,办公室等(国内还没放开的时候)。国外基本全靠自觉,有事联系同门,或者电邮导师,平时跟同门聚的也多,跟导师一起聚餐出去玩少点。整个过程清晰明朗,我们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与毕业有关的关键节点完成相关的事情,例如通过开题答辩,中期答辩,毕业答辩,提交毕业小论文等。(但我没说,我们平时就是胡吃海塞,不学无术)这个也适用于国内外的。
与导师沟通
这个很重要了,沟通发文期刊,论文进展,联培出国访学,学术会议,答辩各种事情等,都与导师息息相关。国内一些学校的学生是只有一个老师,即一个博导,以上的事情都与他/她沟通。我是两个博导,一个主导,一个副导,以上所有的事情都需与两位商量,两位同意后,我才可以继续。(但一般情况下,两位导师也提前私下沟通过了,不然也不会合作带一个学生)。
我同学说他见导师不多,导师很忙,倒是见博后和大师兄挺多的。我是天天在图书馆,餐厅,超市,街上等见同门较多,导师也很少见。如果要见导师,需要提前一周约,并在下一周见面时间的前三天再次提醒导师。打印好所有材料,准备三支不同颜色的笔去办公室详谈。其它事情就交给WhatsApp或者邮箱。
开学三个月了,内心还是有些迷茫的。虽说见了导师,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着手写前三章,并完成了一篇manuscript交给导师过了,但是还是在疑惑目前这个节奏。国外有时不像国内那么快节奏,每个人都能安静下来,读书研究做饭,有时回归一下本心。但不知道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到底何去何从呢哈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1: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