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d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fd2

博文

辩证法在社会、心理学等社科中的应用与在哲学中的拓展

已有 220 次阅读 2024-2-21 14:08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西方文明关键领先之处就是真正普及了自信的概念。人应该接受自身的不足(如有实际必要可以改进),不(洁癖、强迫症式地)刻意追求完美,走出自恋误区才能客观看待自己和世界。相信自己的看法,标志着人心理真正成熟了。不再需要别人(父母)的鼓励,也不怕贬低。就可以去寻找相对特长,享受竞争,充分发挥潜力。庄子《逍遥游》:“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提到了自信的概念,但未提到要接受不完美。

非西方国家这方面仍有欠缺。东亚是鼓励自恋的社会。追求高大全、完人,对公众人物、非公众人物是两套要求标准,表里不一。自信的人较少,有了成绩容易自满。受不了别人某方面表现得比自己强,通过自欺欺人的方式打压别人。表面互相恭维,心里互相妒忌。要像西方一样成为鼓励自信的社会。接受不足,寻找相对特长并享受竞争,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互相欣赏,客观评价自己和别人(存在直接竞争关系的同行往往做不到)。

儒家文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当于大家都是“同行”---当圣贤。人妒忌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区分专业分工的概念。比如别人展现出某方面特长,就笼统地害怕别人比自己“聪明”。其实人人都有相对特长,建议寻找并积极参与公平竞争,然后有风度地接受结果。很多地方聪明的人,也有地方迟钝;很多地方不聪明的人,也有地方敏锐。只不过寻找特长的难易程度不同。所以,聪明有范围和程度区别,人的精力有限,投入到强项上是收益高的选择。当然基本科学、人文常识要有。

只有先从好面子的负担中解放出来,才有活力去求知、创新并收专利费。否则只能人云亦云,一窝蜂模仿、内卷,打惨烈的价格战。价格高对商家有利,低对消费者有利,这个商品的商家是那个商品的消费者,所以综合而言商品价格要适中,需要提高总体创新能力才能避免一窝蜂,人口因素是次要的。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相当于研发设计师,发展中国家相当于生产工人,收入存在差距。设计师要有自知之明,抢工人活是抢不过的;工人也不要认定自己不可替代。

人需要应对生存(发展)竞争压力;优胜者为摆脱无奈感追求完美、理想,这两点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首先,人通过激烈竞争获得粮食等稀缺资源存活或发展。看到那些失败者的下场,人会感到无奈,同情,愧疚。为了摆脱这些消极感受,人会努力不断将各种稀缺资源白菜化,让大家都还过得去,并因为自己的成就获得体面、自尊、主动、自由等积极感受,趋向个人理想和完美。这样稀缺资源的种类越来越少,社会一步步迈向完美和理想的共产主义形态。

基于现实需要,通过发挥能动性追求个人理想和完美是合理的。自爱也没问题,只要爱上的是真实的自己。因为爱别人是爱自己的投射,这样健康的自恋才能接纳别人的缺点、心理误区,必要时帮助改正。否则就会吹毛求疵。

但是,如果不通过实际努力追求完美,而是脱离客观需要,伪造现实来获得积极感受。客观不完美就主观完美,这样自欺欺人会陷入自恋误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国际、国内都需要竞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为国之道或者为人之道,就是在竞争稀缺资源、机会的同时努力寻找最大公约数。是自私与无私的矛盾平衡,妥协的艺术。

完美和一无是处是两个相对的极限概念,人类社会只是无限趋近于理想形态,粗看近乎完美,细看还不完美。比如我们今天看未来的社会,会觉得他们应该很幸福,但是未来的人肯定对社会要求更高、更理想,会有不满。人把拥有的当成理所当然,从另一方面看也是进取心。不知足的人常常是苦闷和孤独的,但是到生命最后一刻回顾一生的时候,能够满足、幸福,也就够了。似乎对孟子、歌德、奥斯特洛夫斯基、安徒生的经典作品有了新的理解。

万物需要平衡,矛盾无处不在,人眼力的深度和广度有限,如果掌握不好平衡与进取心的矛盾,就会犯错。人的自信心越高,也越顽固,犯错要改过来就越难(特别是在擅长的领域)。就像潘多拉打开盒子,一切灾难和痛苦统统飞向人间,但最终"希望"也飞了出来。所以在竞争压力下,不应该因为害怕错误的影响而限制人的成长,发挥潜力。

辩证法、矛盾论既然适用于哲学,就必然适用于自然和社会科学,其应用广度和深度有待拓展和深入。比如物理学中的狭义相对论就包含辩证法思想,时空观是相对的,与引力场有关。

数学中的极限概念也可推广到哲学和社科中去。对和错也是相对的,其成立受观察范围和时间限制。比如牛顿经典力学和相对论,旧理论和新理论。任何一项理论介于对和错两个极限之间的某个位置。

黑与白是相对的,物质与意识呢?

意识分为两类,一种是对物质的描述和再现,就像3d成像、成分分析,精度取决于机器(大脑)先进性和精度,就像原始人的灵魂涂鸦作品与现代VR、8k视频显然有区别。如果“摄像头”出问题,像就会扭曲、失真。

另一种是对这种镜像的主观体验,如乐观/悲观,喜欢/厌恶、恐惧等等。这不是像的本体能决定的,而是和三观一样,由当前个人认知状态这一客观条件决定,包括对世界和具体与相关事物的认知(其程度包括广度、深度、精确度)。

我们可以运用经验和心理学知识,根据人的言行、表情等细节分析、推测其情绪和心理状态,即共情和同理过程。此时对象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是客观的。

可见主观意识也是有规律的,是主客观的统一;同时物质(客观)具有主观、相对性,不同观测精度下看到的东西有所区别。意识(主观)代表着随机性,物质(客观)体现出确定性。

那么随机与确定?原因和结果?过去与未来?绝对与相对?为了跳出死循环,不妨这样表述:绝对和相对是二次相对的,绝对和相对是二次绝对的。好像很矛盾,因为是和不是are相对的,are为二次是。

(绝对和相对是二次相对的)与(绝对和相对是二次绝对的)二次是相对的,括号内的内容为极限。体现了世界循环、嵌套的特点,类似分形现象。

....

也许以后我们可以用类似物理量的哲学、社会量来精确描述程度,比如公有度、民主度、完美度等等,并找出测量方法,就像用尺测长度,表测时间。而且还能进行逻辑运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30705-1422478.html

上一篇:从音乐看东西方文化区别
下一篇:资金、科技英语编校人力资源有限的编辑部如何办英文版
收藏 IP: 124.78.6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5: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