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KWP人工意识白盒测评标准化及实践
唐福亮
段玉聪
人工智能DIKWP测评国际标准委员会
世界人工意识大会
世界人工意识协会
(联系邮箱:duanyucong@hotmail.com)
目录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多个行业中的应用潜力不断扩大,尤其是在工业、教育、医疗和娱乐等领域。AI技术在这些场景下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效率,也为解决许多复杂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然而,这一飞速进步也带来了诸多挑战,特别是在操作性、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方面。这些挑战涉及技术本身的稳健性、社会和伦理问题,如何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的可持续性和长期发展,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人工智能测评领域,虽然已经出现了许多评估标准和方法,这些方法涵盖了多种不同的维度和应用场景,推动了技术的多样化发展,但也暴露了评估体系缺乏统一标准、难以进行跨平台横向比较的局限性。目前,已有多个测评基准被提出并应用于实际场景中,包括MMLU、GAOKAO、C-EVAL、AGIEval、CMMLU、M3Exam、BIG-bench和HELM等。这些标准广泛涉及自然语言处理、伦理评估、事实核查以及多语言处理等领域,促进了AI技术在广泛应用中的发展。然而,尽管这些评估基准丰富了AI技术的测评方式,如何在不同评估体系之间实现统一、规范化的横向比较,仍然是当前研究中的一个重大挑战。
近期,GPT-4的图灵测试结果为测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测试中,多达54%的参与者误将GPT-4视为真人,这显示了大型语言模型在模拟人类对话行为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一结果不仅展示了人工智能在自然语言理解和生成方面的能力,也引发了关于人工智能意识的广泛讨论。近年来,诸如《Nature》和《Science》这样的顶级学术期刊也发表了多篇关于人工智能意识的研究,探讨AI在模拟人类意识与行为上的潜力。尽管目前一些智能机器人在特定领域表现出初步的“意识行为”,并在工业、教育、医疗等场景中初步应用,但人工智能意识的发展仍然面临技术、伦理、社会等多方面的挑战。
在当前的人工智能测评中,黑盒测评方法是最常用的手段,它主要通过比较模型的输入和输出结果是否与标准答案一致来评估模型的性能。然而,这种方法存在明显的局限性。黑盒测评只关注结果,忽视了模型内部的处理过程,无法有效揭示模型在推理和决策过程中是否有正确的思路。举例来说,当模型输出与标准答案不一致时,系统可能会直接判定结果错误,忽视了模型可能在部分推理过程中做出了合理的判断。这种基于最终结果的评分方法,往往无法全面反映模型的真实能力,并可能产生评分误差。
为解决这一问题,白盒测评方法的引入至关重要。白盒测评的核心在于打开模型的“黑箱”,深入分析其内部的认知机制、推理路径和语义处理过程。通过白盒测评,研究人员能够跟踪模型从输入到输出的每一步处理流程,理解模型如何做出决策,并通过语义数学和语义计算的手段,评估模型在不同阶段的表现。DIKWP白盒测评框架通过对模型内部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和意图的语义转化进行分析,将模型的推理过程透明化。这不仅能够减少因输出不匹配而导致的评分误差,还能帮助发现模型在内部处理过程中的潜在偏差和问题,为模型的进一步优化提供可靠依据。
白盒测评的意义在于,它超越了传统黑盒测评的局限性,通过更加细粒度的评估,揭示模型内部的语义处理和认知推理过程。它不仅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和开发者更好地理解模型的工作机制,还能够增强模型的可解释性,为AI系统的安全性和透明性提供支持。未来,随着白盒测评方法的逐步完善,人工智能系统将朝着更加可靠、可信的方向发展,推动AI技术在各个行业中的稳健应用。
本研究主要构建DIKWP白盒测评框架和测评测评标准化,通过语义分析和数学建模,有效处理和分析数据、信息、知识、智慧以及意图的相关内容。
在测评框架中,首先对模型的输入进行DIKWP分析,详细解析其输入的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和意图的内容。接着,通过分析模型的输出,研究其内部DIKWP转化过程,探索输出内容与输入内容之间的语义转化关系,例如DIKWP*DIKWP转化模式将传统的黑盒测评方式转化为语义白盒测评,致力于揭示模型内部的处理机制,以提升对模型认知过程的透明性。在测评实践中,通过语义数学构建DIKWP语义数学测评系统,用于精确评估人工智能系统中的DIKWP内容。同时,还建立了一个DIKWP语义测评数据集,涵盖多种应用场景下的语义评估,为模型的标准化测评提供了基础支持。
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开发出一个能够有效处理和分析数据、信息、知识、智慧以及意图图的技术平台,从而推动人工智能和人工意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这一平台将为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提供重要支持,尤其是在智能系统的标准化评估和优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图1 研究内容框架
测评框架:
输入DIKWP分析:分析输入的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和意图。
输出DIKWP转化过程:展示输入如何通过DIKWP模型转化为输出。
概念黑盒→语义白盒:逐步实现从黑盒测评向语义透明的白盒测评过渡。
测评实践:
实现DIKWP语义数学测评系统:开发DIKWP语义的数学测评系统。
DIKWP语义测评集:构建相应的语义测评集合,进行评估和测试。
目标:
DIKWP测评标准化框架:建立DIKWP内容的标准化测评框架,统一测评标准。
构建测评系统和数据库:构建完善的测评系统及配套的数据集合。
三、总体设计方案
l 黑盒过程:
在黑盒测评过程中,评估仅关注模型的输入和输出,对模型的内部处理机制一无所知。用户提供输入,模型基于输入生成输出,测评仅根据输出内容进行评估。
这种方法的主要局限性在于,只能对模型的最终输出进行判断,而无法理解模型在处理输入时的内部逻辑或推理过程。如果输出与预期不一致,无法追溯或解释错误发生的具体原因。
l 白盒过程:
白盒测评过程中,通过引入DIKWP模型,DIKWP资源相当于注入到模型内部的探针,根据探针前后的变化,深入追踪和分析模型的内部处理过程。用户的输入被解析为DIKWP语义模型,模型的输出也映射到DIKWP框架中,借助语义数学方法追踪输入和输出在DIKWP各个层次之间的转化过程。
白盒过程不仅关注输入与输出的一致性,还特别关注模型在处理输入时的逻辑和语义路径,确保模型的处理过程具有解释性和可追踪性。如果模型的输出不符合预期,可以通过分析DIKWP各层次之间的语义转化,定位到具体的问题环节。这种方法为模型提供了更高的透明度、可信度,并且增强了模型的可解释性和责任感,有助于更准确评估模型的内部机制。
图2 DIKWP白盒测评总体设计方案
本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涵盖了DIKWP定义标准确立、DIKWP语义数学模型的构建、白盒测评方法的开发、人工意识原型系统的初步构建以及学术成果的发布等多个层面。
数据(Data):数据是认知过程中最基础的组成部分,指的是现实世界的原始观察和记录。在DIKWP模型中,数据被定义为具有相同或相似语义属性的集合。通过数学模型化(如集合论)来统一定义数据,确保在不同认知主体和测评场景下的数据表达一致性。
信息(Information):信息是在数据的基础上,通过语义差异识别形成的认知内容。信息的定义标准化需要明确信息的生成过程和表达形式,即如何通过数据的组合和比较生成有意义的信息,并通过数学表达式(如信息函数I(D))描述信息的动态生成过程。
知识(Knowledge):知识是在信息基础上通过认知主体的推理和归纳形成的更高层次的认知结果。知识的标准化定义需要涵盖知识的结构化表示(如知识图谱K = (N, E)),以及知识如何通过节点(N)和边(E)表示概念和关系的完整性。同时,定义知识的生成规则和推理机制,以便在测评过程中能进行统一的分析和比较。
智慧(Wisdom):智慧是在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等更高层次的思考和决策过程。智慧的标准化需要定义其核心价值观、决策过程和评估指标,确保智慧在人工智能系统中的表现可以被清晰量化和测量。例如,通过将智慧定义为一个决策函数W = H(I),描述系统在不同情境下的决策逻辑和结果。
意图(Purpose):意图是人工意识系统中最为复杂的部分,它涉及到目标设定、任务规划和执行的动态过程。意图的标准化定义需要明确输入输出之间的语义转换机制(TP: Input → Output),以便在测评过程中能够准确反映系统在实现目标时的动态调整和优化能力。
数据(Data):定义为认知主体对世界的观察和记录,强调数据的客观性和语义匹配的能力。数据的数学表示方式通常涉及量化相同性的恒定值,如D={di∈Universe∣Quantified Sameness(di)=Constant}。
信息(Information):基于数据的基础上,信息的定义强调其在认知空间中的差异性和语义生成过程。通过语义差异函数对信息进行数学化表达,如 I(D)={(di,dj)∣di ,dj∈D,且 Δ(di,dj)=QuantifiedDifference(S(di),S(dj))}。
知识(Knowledge):定义为认知主体对信息的系统化理解与组织,通过知识图谱等数学模型形式化表达,如K=(N,E),其中N代表节点(即知识点),E代表节点之间的关系。
智慧(Wisdom):智慧是综合考虑伦理、社会责任、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信息语义。在数学模型中,智慧被表示为决策函数,处理输入信息和知识以生成符合人类核心价值观的决策输出,如W=H(I)。
意图(Purpose):意图代表了认知主体的目标导向性,通过输入到输出的转换函数来表达,如TP:Input→Output。意图的定义突出其动态性和目标导向性,强调认知过程中的转化能力。
基于DIKWP模型的白盒测评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旨在全面评估AI系统内部如何处理数据、信息、知识、智慧以及意图,确保系统不仅输出正确,而且内部处理过程也符合预期目标。
图3 DIKWP白盒测评框架
初始设置
定义任务:明确AI系统将要执行的任务或场景。
识别子模式:确定任务中至关重要的DIKWP*DIKWP转换子模式。
建立基准:为每个子模式设立成功处理的标准或基准。
系统分析
数据处理:分析AI系统如何处理原始数据,确保数据的识别、分类或假设生成的准确性。
信息处理:评估系统如何将数据转换为信息,确保转换过程的逻辑一致性和透明性。
知识构建:评估系统如何构建和完善知识,保证知识网络的完整性和逻辑一致性。
智慧应用:评估系统如何应用智慧处理复杂或不确定场景,确保决策过程的合理性。
意图对齐:评估系统的行为如何与预定义意图或目标对齐,确保决策的透明性和一致性。
性能指标
准确性:系统识别和分类数据或生成假设的准确度。
一致性:系统在处理信息和应用知识时是否一致。
适应性:系统适应新信息、不确定性或不完整数据的能力。
透明性:系统的内部流程是否清晰和可理解。
迭代测试与改进
多次评估:基于前一轮测试的反馈进行系统改进。
调整流程:根据需要调整系统的内部流程,以提升性能、透明性和与DIKWP框架的对齐度。
关键测评节点
数据处理透明性:确保系统处理数据时的识别、分类和假设生成的准确性。
信息处理清晰度:保证信息转换为知识的过程透明且逻辑合理。
知识构建与完善:评估系统构建和完善的结构化知识网络。
智慧应用与决策:检查系统在复杂环境中做出明智决策的能力。
意图对齐与目标导向行为:确保系统的行为与预定义意图对齐。
测评原理
白盒测评的核心在于理解AI系统内部如何处理数据,并转化为信息、知识、智慧直至最终的行为决策,而不是仅仅关注输出结果。通过对各个核心组件(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意图)及其相互作用的评估,我们可以确保AI系统不仅在外在行为上满足要求,在内在逻辑上也是连贯和一致的,从而达到更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目前我们针对不同场景进行了轻量化的白盒测评,在一些测评中模型输出的结果与标准答案不匹配会直接判错,导致产生评分误差,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模型输出的结果不对,但是在它的处理过程中会产生部分对的内容。例如解题思路对但是由于一些原因导致结果错误。这种情况不应该纯粹的根据这样的结果评判模型的能力。利用DIKWP白盒测评,我们可以对模型的输出输出进行DIKWP语义处理将其与答案进行DIKWP语义计算可以测出模型的内容处理过程,使模型内部处理过程透明,从而可以降低相应的误差。
图4 测评现存问题
下面是我们利用DIKWP(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目的)白盒测评方法对大型语言模型进行的评估结果。通过这一全面细致的评测体系,我们对模型在处理内容时的表现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获得了更为精准和全面的能力评估。与此同时,根据测评结果,我们还编制了一份模型性能排行榜,并已正式对外发布。这一排行榜不仅展示了各模型的综合表现,也为用户提供了选择合适语言模型的参考依据。
表1 基于DIKWP的基本测评
对于测评题目的处理与选择(从已有题目中选取合适的题目进行测评),需要给出每个题目DIKWP语义及语义处理的技术细节。我们需要通过DIKWP语义数学分析题目在语义空间中的DIKWP*DIKWP转换子模式的覆盖情况,我们需要了解题目需要模型运用到哪些转化。我们首先将题目映射为DIKWP资源,对其进行DIKWP语义分析形成数据语义、信息语义、知识语义、智慧语义、意图语义,进而分析出题目中的DIKWP*DIKWP转换转化的覆盖情况,同时我们也需要分析在不完整、不一致、不精确DIKWP资源的转化情况,为后续分析模型的内容处理过程提供参照。
图5 测评样本分析框架
每个测评题目都可以通过DIKWP模型进行语义分解,将题目中的关键内容映射到五个核心要素:
数据(Data):数据是认知过程中最基础的组成部分,指的是现实世界的原始观察和记录。在DIKWP模型中,数据被定义为具有相同或相似语义属性的集合。通过数学模型化(如集合论)来统一定义数据,确保在不同认知主体和测评场景下的数据表达一致性。
信息(Information):信息是在数据的基础上,通过语义差异识别形成的认知内容。信息的定义标准化需要明确信息的生成过程和表达形式,即如何通过数据的组合和比较生成有意义的信息,并通过数学表达式(如信息函数I(D))描述信息的动态生成过程。
知识(Knowledge):知识是在信息基础上通过认知主体的推理和归纳形成的更高层次的认知结果。知识的标准化定义需要涵盖知识的结构化表示(如知识图谱K = (N, E)),以及知识如何通过节点(N)和边(E)表示概念和关系的完整性。同时,定义知识的生成规则和推理机制,以便在测评过程中能进行统一的分析和比较。
智慧(Wisdom):智慧是在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等更高层次的思考和决策过程。智慧的标准化需要定义其核心价值观、决策过程和评估指标,确保智慧在人工智能系统中的表现可以被清晰量化和测量。例如,通过将智慧定义为一个决策函数W = H(I),描述系统在不同情境下的决策逻辑和结果。
意图(Purpose):意图是人工意识系统中最为复杂的部分,它涉及到目标设定、任务规划和执行的动态过程。意图的标准化定义需要明确输入输出之间的语义转换机制(TP: Input → Output),以便在测评过程中能够准确反映系统在实现目标时的动态调整和优化能力。
对每个测评题目进行DIKWP语义的标注。以一个开放性问答题为例,例如“请解释人工智能如何影响社会发展?”可以逐步分解该问题对应的DIKWP语义及其处理细节:
Data(数据):
语义:题目中的原始数据包括关键词(如“人工智能”、“社会发展”)。
需要模型识别出“人工智能”和“社会发展”作为两个核心概念,涉及领域为技术和社会学。
Information(信息):
语义:问题中隐含的信息是要求分析技术如何影响社会这一主题下的关系。
模型需要能够理解“影响”这个动词在语义上的具体含义,处理模型应依赖知识库进行信息识别并分类。例如,技术影响可能有正面(如提高效率)或负面(如失业问题)。
Knowledge(知识):
语义:知识部分包括对现有社会与技术之间关系的推理。需要应用已知的社会学理论或科技影响案例。
模型应能够使用知识图谱或领域特定的知识库推理出社会变化的模式,并生成合理的论点或推论。
Wisdom(智慧):
语义:智慧体现为能否从知识中提炼出决策建议,并考虑不同社会背景和价值观的平衡。
模型应能够在提供答案时,不仅是推理出逻辑上正确的答案,还要考虑到文化、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复杂性。例如,应避免对某一方产生明显偏向的答案。
Purpose(意图):
语义:模型要能够理解用户提问的背后意图,是想要进行政策决策的参考,还是想要获取研究资料。
模型需要根据用户上下文或提问方式来判断提问者的目的,以便给出不同层次或风格的回答(如简洁解答、深入分析等)。
在每个题目中,我们需要分析DIKWP之间的25种可能转换路径(D→I,D→K,I→K等),以评估模型在不同语义转换中的表现。这一分析不仅要明确题目涉及的转化路径,还要分析模型如何处理这些转化。
转化子模式:每个题目可能涉及的转化子模式包括从数据到信息、从信息到知识的多种路径(如D→I、I→K)。需要分析大语言模型如何完成这些转化,是否覆盖了完整的语义链路。
转化覆盖情况:根据不同题目的复杂性,我们评估模型在25种转化路径中的覆盖情况,分析是否存在未被覆盖的路径。例如,某些题目可能只涉及较为简单的D→I→K路径,而复杂题目可能会涉及D→W或P→K等更高级的转化。
在大模型测评的过程中,通过分析输入(Input)和输出(Output),我们可以推导出模型的语义处理过程,将其视为一个DIKWP*DIKWP的状态转化过程。这意味着大模型从输入(DIKWP资源)到输出结果的过程可以归结为25种转化类别中的一种或多种应用。该过程不仅是输入和输出的直接映射,更是模型在不同DIKWP状态之间的语义转换和认知层次转化的表现。
图6 模型内部处理DIKWP测评框架
为了理解大模型的语义处理过程,我们可以假设大模型在处理输入信息时,依次或并行地经历了DIKWP的多个状态转化。这种转化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数据处理(Data Processing):模型可能对输入的数据进行清洗、格式转换、或编码等处理,这种情况可以归类为数据 → 数据(Data to Data)转化。
信息提取(Information Extraction):模型可能从数据中提取信息,通过归纳或分类形成有意义的事实,属于数据 → 信息(Data to Information)转化。
知识生成(Knowledge Generation):模型可能基于提取的信息进行推理、关联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属于信息 → 知识(Information to Knowledge)转化。
智慧推理(Wisdom Inference):模型可能综合知识和背景信息,进行更高级的推理或决策,属于知识 → 智慧(Knowledge to Wisdom)转化。
意图理解(Purpose Understanding):模型可能识别用户的隐含意图,并基于此生成输出,属于信息 → 意图或智慧 → 意图(Wisdom to Purpose)等转化。
通过这些步骤,您可以将输入到输出的处理过程映射为一种或多种DIKWP转化。
在有了模型的输入(I)和输出(O)后,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推导大模型的语义处理过程:
1) 输入语义分析
对输入进行DIKWP分析,判断输入是属于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或意图的哪一层次。例如,一个用户输入的问题可能是一个数据层次的输入(如具体的数值问题),也可能是信息层次的输入(如关系提问),或是知识层次(如要求推理的复杂问题)。
2) 输出语义分析
对输出进行类似分析,判断输出属于DIKWP模型的哪一层次。输出可以是具体的数据(如数值回答)、信息(如归纳性答案)、知识(如基于已有知识的推理),甚至是包含伦理和价值判断的智慧层次输出。
3) DIKWP转化推测
结合输入和输出的层次关系,推测大模型可能在中间经历了哪些DIKWP转化过程。例如,若输入是“数据”,输出是“知识”,则该模型可能在处理过程中经历了数据 → 信息 → 知识的转化。
4) 语义转化路径重构
通过推测大模型在处理过程中从一个状态(如数据)转化为另一个状态(如知识)的具体路径,您可以构建一条完整的DIKWP转化路径。每一条路径都代表模型如何从输入的语义逐步处理,并转化为输出的语义。
问题:
世界航天大国都在积极开展空间碎片清除技术研究,提出了各自的清除方案。总的来看有两大类:一类是接触式,如机械臂抓捕、安装离轨装置等;第二类是非接触式,如用激光或离子束等进行推移。两类清除方式 ,都是要让碎片离开当前轨道,进入大气层烧毁。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 如出一辙B殊途同归C 双管齐下D 各有千秋
模型回答:
题干中提到两类不同的空间碎片清除技术——接触式和非接触式,尽管方式不同,但它们的目标相同,都是将碎片引导进入大气层烧毁。因此,这两种技术属于“殊途同归”,即通过不同的途径达到了相同的目标。其他选项的分析:A 如出一辙:指方式完全相同,不适合描述两种不同的清除方式。C 双管齐下:指同时采取两种方法,这里并不是强调同时使用两种方法。D 各有千秋:指各自有优缺点,强调不同方法的特性,而题目更关注的是它们共同的目标。
图7 语义转化路径
语义转化路径 1:
S1: D → I
将问题中的技术描述转化为关于接触式和非接触式清除技术的关键信息。
S2: I → K
提取出的信息转化为对这两类技术方法的理解,并认识到它们的技术差异。
S3: K → W
将不同技术的理解转化为高层次的推理,认识到它们的最终目标一致。
S4: W → P
将推理转化为理解题目考察的意图,识别出题目要强调的是手段不同但目标相同。
S5: P → D
将对意图的理解转化为对选项的匹配,最终选择“殊途同归”作为答案。
语义转化路径 2:
S1: I → K
将题目中的技术信息转化为对两类清除技术的技术差异和共性的理解。
S2: K → D
将对技术差异的理解转化为技术操作的数据匹配。
S3: D → I
将数据转化为清晰的信息,推导出技术虽然不同,但目标一致。
S4: I → K
将信息转化为高层次的知识,确认题目是要考察“殊途同归”的概念。
S5: K → P
将知识转化为对题目意图的理解,最终得出选择“殊途同归”作为答案。
语义转化路径 3:
S1: D → W
将数据转化为对技术差异和相同目标的高层次理解。
S2: W → P
将对目标一致的理解转化为对题目意图的识别。
S3: P → K
将意图转化为知识,推导出“殊途同归”的结论。
S4: K → D
将对知识的理解转化为对选项的确认,最终选择“殊途同归”。
我们选择了国内外的模型各两个分别进行了实践测评,测试样例分别从两个数据集中组合形成了75道题目,通过DIKWP分析统计了每道题考察的DIKWP*DIKWP转化类型,如表1所示,表2中展示了4个模型的表现情况,表3是我们将每道题的考察类型和模型实际求解过程中DIKWP*DIKWP转化类型的对比。
表2 测试样例考察类型汇总
表3 测评结果
表4 模型转化覆盖情况
未来研究的方向将聚焦于更深入的DIKWP白盒测评方法的完善和应用扩展。具体计划如下:
深化语义数学模型:通过引入更多的数学工具和方法来丰富DIKWP语义数学模型的表达能力,如基于拓扑空间的语义表示、模糊逻辑模型以及深度学习模型的结合,增强模型在处理不确定性、模糊性和多义性数据时的鲁棒性。
增强跨领域测评能力:在不同的AI应用场景(如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决策系统等)中进行验证,扩展DIKWP模型的通用性。尤其是在多模态学习和复杂决策场景下,进一步研究DIKWP各组件之间的深层次交互关系及其在具体应用中的表现。
系统架构优化与模块化设计:构建一个模块化的白盒测评系统平台,以支持不同场景下的灵活配置和扩展。系统架构应具备高扩展性和可重用性,用户能够根据具体需求对系统进行调整和优化,从而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
自动化处理和报告生成:平台设计将集成自动化的数据处理、结果分析和报告生成模块,使用户可以高效地获取测评结果,并能够通过可视化工具直观了解系统的内部处理流程和性能表现。
医疗领域的AI辅助诊断:在AI辅助诊断系统中应用白盒测评方法,深入评估系统在处理医疗数据、知识和决策时的可靠性和透明度。通过DIKWP模型对AI系统的诊断过程进行解析,识别可能的误差和改进点,从而提高AI辅助诊断系统的可信度和临床应用效果。
教育领域的智能辅导系统:应用于教育场景的智能辅导系统中,评估其对学生学习行为数据、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路径优化的处理效果。利用DIKWP白盒测评方法分析系统在个性化推荐、内容生成以及学习反馈等方面的表现。
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智能协作机器人: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尤其是协作机器人应用场景中,应用DIKWP白盒测评框架评估机器人在执行任务时的数据处理、知识应用和决策制定过程,确保其在复杂工作环境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本研究通过对DIKWP模型的标准化和测评系统的开发,为人工智能和人工意识技术的测评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DIKWP白盒测评方法的提出,不仅增强了对AI系统内部逻辑的理解,还为未来的人工意识技术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下一步的工作将继续深入推进DIKWP语义数学模型的开发和优化,构建一个能够应对复杂测评任务的集成平台,为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9 07: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