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keshengmi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aokeshengming

博文

《自然》:姜道华团队揭示磷酸外排蛋白XPR1转运和调控的分子机制

已有 258 次阅读 2024-8-23 22:30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软物质与生物物理实验室姜道华特聘研究员长期从事物质跨膜运输的研究。


北京时间2024年8月 21日23时,姜道华团队《自然》杂志发表题为“Human XPR1 structures reveal phosphate export mechanism”的研究论文,利用冷冻电镜单颗粒技术重构出磷酸盐转运蛋白XPR1处于不同构象的高分辨率结构,首次揭示了XPR1外排磷酸根离子的门控机制和SPX结构域的调控机制。

图片

无机磷酸盐(Pi)是所有生命体必需的常量营养素,几乎参与所有的生物过程,在物质合成、呼吸作用、光合作用、能量转换、信号传导等生理过程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生物体内磷酸盐水平受到严格的调控,磷酸盐的缺失或过量会对生物体造成重大疾病,包括心功能障碍,佝偻病,骨软化症及血管钙化等。细胞通过控制磷酸盐的摄取和外排来维持细胞水平的磷酸稳态。其中,XPR1是目前哺乳动物中唯一被鉴定的磷酸盐外排转运蛋白,其功能异常会导致人类神经系统疾病原发性家族性脑钙化和肾范可尼综合征。XPR1包含一个可溶的SPX结构域和一个跨膜结构域,其中SPX结构域是一个保守的多磷酸肌醇(InsPP)传感器, SPX结构域通过监控细胞内InsPP的浓度,调控XPR1蛋白外排磷酸盐的活性。然而,XPR1外排磷酸根以及其活性被SPX结构域调控的分子机制仍然未知。

图片

图一 XPR1不同构象的结构

在这项研究中,作者解析了XPR1结构处于关闭,开放和结合肌醇-6磷酸的三种不同构象,首次发现XPR1以二聚体形式组装。基于结构和功能结果,作者提出了XPR1门控机制和SPX结构域的调控机制模型。在XPR1跨膜结构域中包含三个由正电氨基酸形成的结合位点,磷酸根通过静电相互作用被这三个位点识别和结合。XPR1门控机制主要由TM9b的构象变化介导,当磷酸根结合于位于细胞膜中间的位点二时,通过与W573相互作用,引发TM9b构象变化,使XPR1处于打开状态,形成一个贯通细胞膜的磷酸根通道(图一)。而SPX结构域可以通过感受细胞内磷酸肌醇的浓度来调控XPR1外排磷酸根离子的通量:当细胞内磷酸根浓度较低时,多磷酸肌醇浓度降低,SPX结构域呈动态构象,XPR1的C-loop结合在位点一附近并限制磷酸根进入蛋白通道入口;当细胞内磷酸根浓度升高时,多磷酸肌醇浓度升高,SPX结构域结合多磷酸肌醇并转换为稳定构象,稳定状态的SPX结构域与C-loop相互作用,使其远离磷酸根入口,从而促进磷酸根的外排 (图二)。由于磷酸根结合位点,TM9和C-loop,以及SPX结构域在酵母SYG1,植物PHO1和其他动物中的XPR1中高度保守,因此,作者推测这些蛋白应该采用类似的机制来维持磷酸根的稳态。

图片

图二 XPR1磷酸盐转运调节机制模型

该研究发现了XPR1的结构类似于转运蛋白,但是采取一种新颖的类似于通道蛋白的门控机制外排磷酸根,显著不同于绝大多数转运蛋白采用的交替开放的转运机制。此外,该研究首次阐明了SPX结构域通过结合多磷酸肌醇调节XPR1的通量,提出多磷酸肌醇感知和磷酸根输出之间的耦合机制,这些发现对人体磷酸根稳态的研究至关重要。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姜道华特聘研究员为本研究唯一通讯作者。华中科技大学与物理所联合培养博士生颜芮、物理所博士后陈慧文、物理所博士生刘传宇及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赵珺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此外,物理所博士生武迪也为本研究提供了帮助。

本研究得到国家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的资助。冷冻电镜数据收集得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冷冻电镜中心及软物质公共仪器平台和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生物微观结构研究平台的技术支持。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7852-9

编辑 |余 荷

排版| 王大雪

欲知更多内容,敬请围观小柯机器人频道:

http://paper.sciencenet.cn/AInews/
图片
“小柯生命”是“小柯”系列学术公众号之一,主要介绍生命科学领域顶级学术期刊最新论文信息。“小柯”是一个科学新闻写作机器人,由中国科学报社联合北大团队研发而成。新闻由“小柯”独立完成,经领域专家和科学编辑双重人工审校和信息补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23233-1447917.html

上一篇:《自然》:肖俊宇团队阐明IgE 高亲和力受体FcεRI 复合物的组装机制
收藏 IP: 61.135.22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8-24 02: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