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Carolyn Bertozzi教授团队和美国哈佛大学Ryan Flynn教授首次发现了一种被聚糖(glycan)修饰的RNA分子,名为糖基化RNA(glycoRNA)。这种分子由修饰了含有唾液酸的聚糖的小RNA构成,能够与唾液酸结合的免疫球蛋白样凝集素(siglec)进行相互作用,显示出其可能的重要生理功能。
然而,迄今为止,由于缺乏有效且特异性的成像技术,对糖基化RNA的研究受到了限制,我们对这种分子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例如其在细胞内的分布、生理作用以及与疾病的关联仍尚未明确。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期,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陆艺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名为ARPLA(唾液酸适配体和RNA原位杂交介导的邻位连接技术)的糖基化RNA原位成像方法。这种方法能够首次在细胞内直接原位观测糖基化RNA,并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ARPLA可用于观察细胞中的糖基化RNA,揭示其在细胞内的分布,并能灵敏捕捉到其在疾病和生理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北京时间2023年5月22日晚23时,这项研究在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发表, 标题为“ARPLA介导的单细胞水平糖基化RNA的空间成像”。
陆艺教授课题组利用邻位连接技术(proximity ligation assay)开发糖基化RNA原位成像技术ARPLA(如图1所示)。该方法通过核酸适配体(aptamer)、原位杂交技术(in situ hybridization)实现对糖基化RNA的聚糖和RNA部分的双重识别,然后利用DNA邻位连接技术(proximity ligation assay),生成完整的环状DNA,作为滚环扩增(Rolling Circular Amplification)的模板,产生长序列单链DNA。然后,该DNA产物通过互补的荧光团标记的探针DNA杂交,用于提供糖基化RNA的位置和丰度信息。该方法首次实现了高灵敏性的糖基化RNA成像,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特异性,是研究糖基化RNA在不同细胞类型中的空间分布和相对丰度的有力工具。
图1. ARPLA技术路线及工作原理
通过ARPLA,研究人员首次在亚细胞水平上观察到了糖基化RNA的分布。脂筏(lipid rafts)是许多信号受体锚定的关键细胞膜微域,研究人员发现糖基化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膜上,并与脂筏共定位(图2)。几十年来,蛋白质和脂质上的聚糖对于细胞和细胞病原体之间的交流至关重要。ARPLA为探索糖基化RNA与脂质筏锚定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与此同时,在细胞内,糖基化RNA定位于SNARE蛋白包裹的脂质囊泡中,表明糖基化RNA内的运输途径是通过SNARE介导的膜融合和胞外作用。
图2. 糖基化RNA与脂伐共定位
为了探索糖基化RNA与疾病的潜在关联,研究人员探究了健康乳腺细胞和乳腺癌细胞中糖基化RNA丰度的差异。此前,科学家们在多种癌症类型中发现了唾液酸高表达现象。然而,此次研究中发现糖基化RNA呈现出相反的趋势。在健康细胞中,研究人员发现糖基化RNA的丰度最高,而随着癌症的进展、迁移,糖基化RNA的丰度会显著下降。这一发现表明糖基化RNA具有独特的调节途径,这与糖蛋白和糖脂的规律有所区别,进一步揭示了糖基化RNA在维持身体健康状态中的独特作用。
图3. 糖基化RNA在癌症进展过程中丰度下降
在另一个重要的生物学模型中,研究人员发现免疫细胞的发育成熟会导致表明糖基化RNA水平的降低。引人注目的是,一旦细胞受到细菌抗原脂多糖(LPS)的刺激,糖基化RNA水平会显著增加。这表明在炎症反应过程中,糖基化RNA在抗细菌侵染免疫反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些重要的发现凸显了ARPLA在揭示糖基化RNA的生理性质极其重要生物学作用方面的强大实用性。
ARPLA是首次实现了糖基化RNA的细胞内原位成像,并具有高灵敏性和高特异性。它无需代谢标记预处理,ARPLA可以实现在各种类型的样品中用于观测天然未标记的糖基化RNA。此外,该方法可以通过简单地改变ARPLA探针的RNA识别序列来实现几乎任何糖基化RNA的成像。
未来,研究人员可以进一步优化ARPLA以产生更高的信号强度和分辨率,并设计用于检测活细胞中的糖基化RNA。在不久的将来,ARPLA可以成为研究糖基化RNA在各种生物系统中的作用的宝贵工具。
该研究工作由马媛博士、郭伟杰为共同第一作者,陆艺教授为通讯作者。这项研究得到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Susan G. Komen基金会和Robert A. Welch基金会的支持。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7-023-01801-z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7: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