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keshengmi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aokeshengming

博文

“一器二用” :李巍实验室发现视网膜感光细胞内的线粒体竟然还是光学元件

已有 3162 次阅读 2022-3-15 14:21 |个人分类:小柯生命|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2022年3月2日,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国立眼科研究所(NEI)的李巍实验室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题为“Mitochondria in cone photoreceptors act as microlenses to enhance photon delivery and confer directional sensitivity to light”的论文,为当期封面文章。


该研究发现哺乳动物视网膜单个感光细胞内的线粒体聚集排布成簇,起到”微晶体”的作用,将光子聚焦到紧邻的外节吸收转化为电信号。线粒体簇的这一独特光学功能还使感光细胞能够实现光线的角度选择性,从而解释了Stiles-Crawford Effect这一有近百年历史的视觉现象。


930.png


931.png


脊椎动物视网膜结构是“反式”的,即光线要穿过视网膜各层才能到达感光细胞的外节被吸收。而到达外节前最后的“路障”是一簇紧密排布在内节的线粒体。感光细胞能耗高,因此有大量线粒体并不意外,奇怪的是为什么这些线粒体会有序地聚集在光路的最后一程呢?李巍实验室建立了独特的单层感光细胞内节的实验范式,首次得以直接观察感光细胞线粒体对光线的影响。他们发现弥散的入射光通过线粒体簇以后汇聚到了外节的位置,从而高效地将光子递送到吸收区。他们还进一步用三维电镜重构的线粒体簇作了光波传播的计算机模拟,获得了高度一致的模型结果。简而言之,线粒体簇相当于感光细胞内的一个微晶体。

 

932.png


933.png


 

近百年前,英国科学家Stiles和Crawford在研究路灯和车灯对视觉的影响时意外地发现,同样的光线如果从瞳孔正中射入的话要比从瞳孔边缘射入的看上去更亮。换而言之,感光细胞细胞有角度选择性,可以增强对直射的光线的反应从而提高分辨率。这一现象 (Stiles-Crawford Effect) 被称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视觉科学发现之一,但是其机理一直不甚明了(Weistheimer, 2008, PMID: 18765346)。在这篇文章里,根据感光细胞线粒体簇的晶体特性,李巍团队推断如果入射光角度偏移的话,部分汇聚的光线会错过外节的位置从而减少被吸收的光量——这正好可以解释Stiles-Crawford Effect!  他们用实验和模拟数据证实了这一推论。

 

934.png


这个开创性的工作还有以下几个重要意义。1. 细胞器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功能之外还可能有其他完全不相关的特殊功能。 这个现象类似于进化和发育领域 "gene-sharing” 的概念——进化总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元素来实现功能最大化。2. 脊椎动物眼睛传统上被认为是单晶体的"相机式”结构,与之相对,昆虫等则拥有"复眼”——每个感光细胞有自己的晶体元件。这个工作发现脊椎动物单个感光细胞其实也有自己的微晶体,因此在概念上连接了这两类不同的视体结构,体现了进化的殊途同归。3. 这个工作将Stiles-Crawford Effect和线粒体结构联系起来,而很多视网膜变性疾病和代谢相关,会造成线粒体应激而改变其结构,所以Stiles-Crawford Effect这个简单可测的视觉生理现象可以用作临床视网膜疾病的早期诊断工具。

 

935.png


这个工作的可行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李巍实验室特殊的动物模型——地松鼠,这种动物具有罕见的以视锥细胞为主的视网膜,极大地方便了这个实验范式。另外,地松鼠还有冬眠的特性,这个工作利用了冬眠时感光细胞线粒体结构的改变来检测其微晶体功能的相应变化。

 

Science Advances在2020年底还发表了另一篇关于Stiles-Crawford Effect的非常有意思的工作,描述了相关的感光细胞结构光依赖性的发育过程 (由霍普金斯大学游景威实验室的柴祖英博士等完成, PMID: 33328242)。

 

相关论文信息:

DOI: 10.1126/sciadv.abn207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23233-1329513.html

上一篇:《当代生物学》:谭垦研究组首次报道金环胡蜂性信息素成分
下一篇:《自然》:常瑞/张乐首次揭示迷走神经内感受系统多维度编码信息的架构
收藏 IP: 121.19.4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9 18: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