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因陋就简,这是一个成语,现在的意思是根据既有的简陋而局限的条件做出力所能及的处理解决问题。
因陋就简,大概可以看做是因地制宜的同义词。但是因陋就简的处理结果,往往可能不符合规制,因而一些情形下会被视为过于简陋、穷困的表现。但是,因陋就简的结果,往往也是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做出的最大努力。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结果。
最近时常刷到一些野外求生的短视频,看到那些博主在极其有限的条件下因地制宜地营造一些生存环境并做做工具。所以想到这个词。其实很多生活动的经历,不也是如此吗?
2
小时候,我们院子里一个邻居家的聋子婆婆,曾用竹笋壳做锅盖,我观看了全部过程。一般人家的锅盖是竹编的,后来也有锑锅盖,这些都是需要从市场上花钱买的。那些家里自己做竹编的锅盖的,也要家里有那种手艺的才有可能。聋子婆婆的老公是个端公,但是90年代这个手艺没有挣钱的机会。但是常常不在家。好多事情,聋子婆婆只能自己处理。
用笋壳做锅盖,在农村材料极好收集,找来那些大的、硬的笋壳,擦洗掉上面的绒毛,然后用剪刀适当修型;然后像缝衣服一样一张一张拼起来,然后做个手柄就可以了。
小气候我对这件事只是好奇。后来电视上或者手机视频上看到一些很奇怪的材料或器具,有时候难以理解,有时候怀疑是大众传媒时代的哗众取宠。
但是今天,当我想起聋子婆婆做锅盖这件事,心里其实是有些沉重的。过去农民家里的器具,能自己做的,尽量不花钱去买。比如我们家的扫帚,抓子,挑土的撮箕,背篼(背篓)等,从来都是爸爸自己做的。锅盖这种东西,木制的或竹制的,都需要手艺,没手艺只能花钱买。聋子婆婆舍不得花这个钱,就自己就地取材,自己用竹笋壳来做。看起来很粗糙,很原始,但是能不花钱就解决问题。省下钱当然高兴,但是为了这么一点小钱花去很长时间做一个并不怎么好看的东西,更多是心酸吧。
想到这里,就能够理解,过去农村各家各户为啥都会有些奇奇怪怪的家具和工具。
3
我懂事以后,我们家修过两次房子,第一次是新建了4间,后来加盖了2间。最初的4间房,厨房的一面墙的做法就极其简陋。别的墙,都是下面好几轮石墙,然后在上面砌砖。但是条石、黏土砖等,都不易得,要花极大的本钱。可能当时已经没钱了,或者原有的材料不够用了。厨房兼猪圈的那间屋子,在最西边。最西面的那一面墙,下面依然是几轮石墙,上面却没有砌砖,而是泥巴墙。
泥巴墙怎么做呢?在石砌的矮墙上用砖立几个柱子,用来支撑屋顶的檩条,柱子之间用竹子编制成篱笆,然后在篱笆的两面敷泥巴。为了使泥巴有效连接成一片不轻易脱落,还要在泥巴中掺剪成短节的稻草。
我还记得这一面墙的修建过程。当时好像爸爸不在家,外出打工挣钱,妈妈在家做饭。泥巴墙修建是外公和幺外公两人。当时房子已经修完并投入使用。这一面墙原来好像或许是更加简陋的处理办法,样子已经记不得了。先在门前的田里取土,用脚踩泥,调整到合适的干湿程度;再和上稻草;然后用竹子编制一个长柄的类似于铁铲一样的工具,一点一点敷上墙去的。墙上的篱笆是外公和幺外公事先编好的,他俩的手艺是篾匠。
这一面墙,说是墙,其实既不挡风也不遮光。泥巴干了后会有裂缝,外面的风随时可以灌进来。夏天的时候,外面的太阳光透过墙壁,在屋里形成一个个光柱和地上的光斑。我常常在光柱中看到扬起的灰尘。为了挡风,夏天收了玉米的玉米杆、冬天桑树修枝的枝条等,都要捆成捆,一捆一捆竖着码放在这堵墙外面,既放置了柴火,也给这面墙和屋子挡风雨。
这面墙就是因陋就简修起来的,也这么因陋就简地维持着。我不记得中途是否拆了重新修缮。直到后来向西扩建房子的时候才彻底拆掉。前后维持了接近10年。
PS
外公去世很多年了。现在还记得外公的样子,通常剃个光头,然后用白布或者蓝灰色的布裹头,就像画家罗中立的《父亲》中那个老农的样子。外公总是抽叶子烟,他的身上、屋子里,通常是叶子烟燃烧的气味。直到今日我对叶子烟的气味还是觉得亲切,从来不抵触。这大概就是因为外公的缘故。
幺外公是个哑巴,也常年剃个光头。他终身未婚,一直跟着外公生活,干农活之外,他是个篾匠中的好手,副业是用竹篾编制罗篼(农村一种能装谷子、装米的比较致密的盛具)卖钱。小时候去外婆家,我晚上通常跟幺外公睡一个铺。还记得他两个手掌合在一起,放在耳朵边,向右摆头,招呼我去睡觉的样子。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4: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