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jyinghuoch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jyinghuochong

博文

基金放榜,愁要总结 精选

已有 10062 次阅读 2021-8-22 22:4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今年基金放榜,不到17%的获批率,高兴者不多,愁者大把。相比17%,我周边学者及工作单位的获批率近25%左右,高于平均资助率良多,尤其是面上项目,中的比例较高。限项原因,今年没有申请基金,但给周边人帮忙,修改他人基金数量近20个,其中10项中标,甚欣慰。除此,评审他人基金若干。为今年基金也做了贡献。

自然基金是我国最为公平的科学资助项目,未获批者,肯定是存在这里那里的问题,不能怨天忧然,感慨自己人脉不广、运气不好。在评审专家角度,几个或近10个本子送手里,阅读几遍,好坏泾渭分明,优先资助最好项目,资助可以项目,不予资助有问题项目。那通常别人会问:什么样的项目书是好的?这其实较好回答,它应该包括几个方面:

1.       新颖的科学问题。它不是人云亦云的5年或者10年之前,从国外学者拷贝一个观点,在国内做一下,可能是创新。将湿润地区的换到干旱区,可能是创新。但现在国内学术水平已经发展至更高位置,国人发表成果数量和质量和国外科技发达国家大致无二。仅仅是借鉴被人方法论或观点,说不定同时有多人都做这个话题,评审时候容易在一个专家手里,结果可能是没有创新性。再者,项目创新性是申请书最为重要方面,它可以是自己已有结果的新发现当今未有解决的问题针对新事物的新解释等等。

2.       项目可行性。方案计划肯定是可行的,不是申请者自己想怎样做就怎样做。我今年评审基金,1个面上做几个重点的话题,顿时觉得作者项目实现不了,华而不实;项目研究内容,尤其是青年项目,最好聚焦在一个小科学问题上,不要扩展很大。小问题容易聚焦,容易把控各种细小问题,让方案详实可行;方法最好引用最广泛使用的,而不是自己创新的。如果是方法类基金,这一点可以忽略不计;方法可以联系自己已有工作,踏实路基。

3.       重点突出,条理清晰。重点是关键科学问题。需要做那些事情,或者需要解决那几个问题才能最终解答关键科学问题。这里的那些事情那几个问题就是研究内容1-3,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行文逻辑。如果全文围绕为了解决关键科学问题,背景介绍1-3,用方法解决1-3,得到结论1-3。重点是突出的,条理也是清晰的。但就怕就1-3颠倒,或者中间多了无关紧要的456。这就会分散主题,弄的评审人云山环绕。

4.       整洁排版和语句优美的文本。申请书可能是科研人员打磨最精细的文本。虽然有学者将其命名为八股文,好的申请书理应如此。从周边获得资助学者来看,多数是将申请书反反复复打磨多遍的。很少有人1遍成文即获得批准。整洁排版和优美文本可以给评审者一个好的印象。再者,新颖的科学问题,是靠文本说出来的,对于大多数评审专家,小同行较少,大同行居多。对科学问题创新性的判断主要来自于文本。如果用最新文献,综述已有成果,归纳研究不足,得出创新性。可能就是创新的,这依靠于文本的写作。好的逻辑和语言,可以引导评审人阅读,从而得出创新的科学问题。好的文本应该是引导评审人乐于阅读,而不是让评审人反复来回寻找科学问题

 

除此外,我有一些个人看法供参考,想获批基金,申请者还应:

1.       诚恳的申请态度。好的申请书肯定是多年工作的积累,更是几个月埋头苦写的结晶。较少有人能在2-3个星期内整理思路,写好申请书,然后获得批注。申请书最重要在于想法,这里的几个月有80%可能是在理清思路,考虑科学问题。想获得批助,最好的方法就是从现在,金秋季节开始思考,阅读文献,下沉科学问题。

2.       借助周边学者。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如果能把申请书在12月份之前写出来,后续可以多请教几个同行,或者办公室同事,让别人找找问题,提早解决。以免被评审专家找到,影响结果。

3.       夯实已有基础。申请项目在前期应做一些工作,夯实基础,利于获批。如果没有基础,也可以找有基础的学者作为参与者,适当补充。

4.       认真对待评审建议。不予资助,肯定说明项目存在问题。这些问题评审专家指出来,认真对待,仔细修改,不断打磨。问题总会越来越少,获批概率肯定越来越高。

 

今年时间已逝,新一年重新开始。身为学者,总是在发表论文或者申请项目的途中,既选择这条道路,唯有不懈努力。成功属于勤勉,不断总结失败的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14940-1300944.html

上一篇:又是一年基金写作时——我的一些写作技巧
收藏 IP: 39.189.24.*| 热度|

25 徐冬冬 郑永军 黄永义 王安良 武夷山 王学界 诸平 李可 郁志勇 张红光 杨顺华 周飞 彭真明 左小超 刘永辉 雷宏江 王启云 訚耀保 冯兆东 袁有录 王茂清 孙颉 周浙昆 孙允东 庞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1: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