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II 样品化学成分分析
原位XRD表征(图3 b)图谱中,C-ZIF-67中2 θ 在~44°、52°和75.8°的2极距处极大值与Co(111)、Co(200)和Co4N(220) 对应,说明说明ZIF-67在750 ℃氮气大气中热解后有效地转化为金属Co和Co4N,BCZ2与C-ZIF-67相似的趋势证明了BSCF表面上成功合成了ZIF-67晶体。显然,当BSCF的负载量更多后,BSCF的峰表的更加明显,也更容易出现团聚。用硝基吸附/脱附等温线评价BET的结构性质,BCZ2的BET表面积为128.2 m2 g−1,表明复合材料在焙烧和加入BSCF后仍具有较大的表面积,高的比表面积主要是由于BSCF表面沉积的多孔纳米层。BCZ2的XPS测量光谱如图3 a所示,从图中可以得出,复合材料中含有C-ZIF-67和BSCF两相。
图3. (a) BCZ2材料的XPS谱图;(b) 碳化ZIF-67, BCZ2, BCZ4的XRD谱图;(c) ZIF-67和BCZ2的N2吸附/解吸等温线图;(d) BCZ2的Co 2p高分辨率XPS图谱;(e) C-ZIF-67和f BCZ2的C1s高分辨XPS谱图;(g) 碳化ZIF-67和(h) BCZ2的N1s高分辨XPS谱图;(i) BCZ2的Fe 2p的高分辨XPS谱图。
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结构支柱和催化性能,使用三电极体系在饱和O2的KOH溶液(0.1 M)中评估电催化活性。图4显示了电极的线性扫描伏安图(LSV),BSCF一般显示良好的OER活性,而其ORR活性较差。另一方面,C-ZIF-67表现出良好的ORR活性,而OER活性比BSCF差。在饱和O2的0.1M KOH溶液,通过RDE对扫描速率为5 mV/s的OER/ORR性能进行了测试,物理混合复合材料的OER和ORR活性远低于BSCF单独OER活性和C-ZIF-67的ORR活性,但混合复合材料显示了一些双功能活性(图4 a,b)。用RRDE计算了BCZ2、BSCF和C-ZIF三种电催化剂的平均H2O2产率和平均转移电子数,BCZ2催化剂的平均H2O2产率在整个测试电位范围内约为18%,表明其对ORR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
我们组装了可充电ZABs,以实际实现双功能活性评价BCZ2、BCZ4和Pt/C+IrO2催化剂的长期循环稳定性,总体而言,可以观察到使用BCZ2空气电极的ZAB在300 h充电/放电后表现非常稳定,性能没有明显的下降;Pt/C+IrO2空气电极的充放电性能在运行数小时后出现下降;在0.83 V的电势差内,BCZ2空气电极表现出良好的OER(充电)和ORR(放电)性能。30小时后Pt/C+IrO2空气电极的OER/ORR性能开始下降,对应的电压间隙为1.31 V,电压效率为47%,而100小时后的充电/放电电位间隙为1.81 V(31%的电压效率),在1800次循环300 h后,BCZ2的电压间隙保持一致,活性没有明显变化,进一步说明了BCZ2空气电极在ZAB中具有良好的可充电性和耐久性。
BCZ2突出的双功能催化活性可能是复合材料中BSCF和C-ZIF-67协同作用的结果,BCZ2显著的OER性能可能与BSCF和Co4N的同步安装有关,另一方面,n掺杂碳可赋予优异的ORR活性。复合材料在ZIF-67中的氮化处理使复合材料中吡啉N的电子对有更多的电子剩余,打破了碳的电中性,具有较高的ORR活性和稳定性,随后,n掺杂碳将电子传递到吸附O2气体的空轨道并激活它,结果促进了ORR活性。同时,电子向BSCF的转移也增加O和Co之间共价键和强度,最终提高OER活性。在ORR情况下,C-ZIF-67中掺杂n的碳上产生的OH−由于优先吸附在金属氧化物上,可能会溢出到BSCF表面。从而为ORR生成更多的n掺杂碳活性位点,促进ORR活性;此外,电子云从掺氮碳框架(C-ZIF-67)扩展到BSCF,导致界面形成Co-Nx和Fe-Nx等中间产物,这些中间物质不仅将BSCF和ZIF-67固定在一起,而且对电催化性能有很好的贡献,由此BCZ2材料在ORR过程中的催化性能也超过了C-ZIF-67。
邵宗平
本文通讯作者
南京工业大学/澳大利亚Curtin大学双聘教授
长期从事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基于固体离子的先进气体分离技术、高倍率性能的动力锂离子材料、催化制氢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在基于固体离子的高效能源材料与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致力于探索国际前沿。
▍主要研究成果
▍Email: shaozp@njut.edu.cn
Nano-Micro Letters《纳微快报》是上海交通大学主办、Springer Nature合作开放获取(open-access)出版的英文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纳米/微米尺度相关的高水平文章(research article, review, communication, commentary, perspective, letter, highlight, news, etc),包括微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与性能及其在能源、催化、环境、传感、吸波、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已被SCI、EI、SCOPUS、DOAJ、CNKI、CSCD、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收录。2019 JCR影响因子:12.264。在物理、材料、纳米三个领域均居Q1区(前15%)。2019 CiteScore:12.9,材料学科领域排名第4 (4/120)。中科院期刊分区:材料科学1区TOP期刊。全文免费下载阅读(http://springer.com/40820),欢迎关注和投稿。
E-mail:editor@nmletters.org
Tel:021-34207624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6: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