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ey开放科研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ileyOR

博文

期刊影响因子有哪些局限?我们如何才能找到更加全面的研究评估方法? 精选

已有 4171 次阅读 2023-8-3 09:56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1.png

科睿唯安年度引用报告现已发布,今年,Hindawi有107本期刊同数千本其他出版社的期刊首次获得影响因子评分。

我们清楚这一指标对许多研究人员而言依然非常重要,因为科研机构或资助单位往往要求作者发表在具有影响因子的期刊上。但是单纯依靠影响因子很难反应期刊或任何一篇研究的真实情况,这不仅造成了对该指标的过度依赖,还让研究人员评估成为问题。

影响因子具体反映的是什么?如何借助其他指标帮助我们作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影响因子衡量的是什么?

影响因子是科睿唯安的一项指数,是通过上两个年度内所发表的平均引用文献数量计算而来的。 影响因子连同其他基于引用的指标,已成为期刊质量和知名度的代名词。许多机构和资助人均要求研究人员将作品发表在具有影响因子的期刊上。由此造成的结果是,索引数据库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研究人员的选择。科睿唯安决定今年进一步扩大选择流程范围,意味着近期已有来自3000家出版社的9000多本期刊获得影响因子,这也帮助研究人员扩大了研究发表选择范围,同时降低了具有影响因子期刊的整体影响力。


为什么不能过度依赖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是一个期刊层面上的衡量指标,无法有效反映某篇研究的优劣或其背后的研究人员的状况。尽管如此,该指标往往被错误的当成研究质量的代名词和评估研究人员水平的工具,同时影响着研究资助决定和职业生涯发展决策。这也让研究人员、出版社和机构对其趋之若鹜,因为期刊的排名和影响因子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指标,而不是期刊论文的严谨性、完整性和影响力。

当指标成为目标时,其便不再是一个好指标。——古德哈特定律


加入《旧金山科研评估宣言》(DORA)

作为一项倡议,《旧金山科研评估宣言》,即DORA(我们也是签署方之一),旨在帮助人们在评估单本期刊时降低依赖期刊层面的指标,并寻找能够真正反映其优点的方式来评估研究。对研究人员的评估应该聚焦他们发表的内容和发表方式,而不是在哪里发表。您的研究是否严谨?是否符合伦理?是否符合最佳实践标准?

DORA鼓励出版社在提及影响因子时提供与之相关的背景,使这一指标能够同其他期刊标准和表现指标一同用于评估过程。DORA还鼓励研究和资助机构在评估研究和研究人员时不仅着眼于影响因子,还要考虑一篇论文和其他研究成果(如论文所使用的数据)所具有的一系列广泛影响。


研究人员选择

期刊数量的不断增多为研究人员增添了更多选择,尽管这对研究社区是一个福音,但也让寻找和选择合适期刊变得比以往更难。在影响因子大当其道的当下,您会通过哪些指标来帮助自己选择研究发表期刊?


透明期刊指标

目前,几乎所有的Hindawi期刊都会在我们的期刊报告中分享一系列详细指标。我们提供的数据涵盖:投稿和拒稿率、中位数审稿周期、每篇论文的中位数审稿数量、文摘索引与索引情况、读者的地理分布、作者和编辑委员会的构成,并突出展示每个期刊中一些最广泛阅读和被引用的内容。

您可以在这里查看Stem Cells International期刊报告示例:https://www.hindawi.com/journals/sci/journal-report


我们的期刊报告还包括除影响因子外的多个基于引用的指标,如Cite Score和JCI(期刊引文指标)。更重要的是,这些指标还搭配了引文分布图。引文分布图反映的是,在影响因子计算期间,某期刊的论文的获引范围。这会导致一些论文所获得的引用数量可能多于该期刊影响因子所反映的情况,反之亦然。尽管某期刊的影响因子可能很高,但该期刊的许多或大多数论文可能只获得过一次或零次引用。多寻找那些透明的期刊层面的衡量指标,有助于您更好地理解不同衡量指标在不同环境下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选择期刊。

所以,尽管说易行难,我们还是要切记不要通过作品发表在哪家期刊来评判您自己的或同行的研究。

建议您寻找能够保障您的论文可以被同行发现、获取和借鉴的期刊,能够在合理的时间内提供严谨同行评审的期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11312-1397698.html

上一篇:视角丨如何回复同行评审意见?
下一篇:Hindawi 2022“年度论文奖”获奖名单出炉!
收藏 IP: 27.154.137.*| 热度|

1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2: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