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解Hindawi为维护科研诚信所采取的措施,Hindawi如何与科研界合作,以及如果您发现可疑情况,可以采取的行动。
作为出版社,维护科研诚信和出版伦理的高标准对于Hindawi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希望科研人员能够充满信心,相信所发表的科研文章遵循了最佳实践,并真实地反映了科学研究的过程。
作为出版社,Hindawi致力于维护出版伦理和科研诚信的高标准,确保各项流程正常运作,并不断改进实践操作以应对新挑战。Hindawi有多个团队致力于维持科研诚信的各个方面,包括编辑内容筛选团队,及引导同行评审的不同阶段的期刊编辑和学科专家。收到的论文稿件必须经过每个阶段的审核才能进入下一阶段。下面我们将探讨Hindawi维护科研诚信的一些关键方式。
以严密流程守护科研诚信
(同行评审之前的)初步筛选
一旦我们收到作者提交的论文稿件,Hindawi的筛选团队会先检查稿件是否存在抄袭行为。如果通过了抄袭检查,筛选团队会进一步审查稿件,以确定是否存在作者身份或编辑政策方面的问题 – 作者身份是否真实,以及稿件是否符合Hindawi的出版政策(Hindawi出版政策请见:https://www.hindawi.com/publish-research/authors/ )。如果这些检查中发现了轻微的不一致或遗漏,我们会要求作者进行修订。然而,如果其中任何一项检查引发了严重的担忧,稿件将在此阶段被拒稿。
同行评审
同行评审通常被认为是科学可信度的基石,旨在确保对特定领域的新贡献(译者注:论文为此类贡献的一种)的质量和有效性。同行评审为审稿人、编辑和作者提供了合作改进文章的机会,同时,若审稿人发现研究存在无法克服的问题,可在同行评审阶段建议拒绝稿件。在为论文指派同行评审专家时,Hindawi的编辑助理会注意降低审稿人与作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的风险,例如审查他们是否是同一机构的同事。此外,Hindawi的质量检查团队还会在同行评审流程完成后进行一系列的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任何令人担忧的行为,如引用操纵、重复出版和不道德的审稿人行为。
同行评审评估
考虑到Hindawi的特刊具有更高的编辑独立性,为了确保及时发现并正确处理任何令人担忧的内容,Hindawi为出版流程额外添加了一个步骤,为对外部编辑委员会提供更多的支持。当学术编辑或客座编辑接受提交给期刊或特刊的稿件时,除了完成常规性的针对所有稿件在同行评审后的检查外,Hindawi内部的专职团队将完成一系列强化的质量检查。这些检查旨在找出令人担忧的论文工厂和同行评审操纵迹象,团队可能会建议对该稿件再进行一轮新的同行评审,或建议编辑在此阶段拒绝该稿件。
Hindawi还在采取措施,提升对多篇稿件的趋势评估能力和容量,以便能够发现特定行为模式和不一致之处——某些行为在单篇稿件中可能并不可疑,但当它们在多篇稿件中重复出现时可能是问题信号。Hindawi不能公布在寻找的具体行为模式,因为这可能为那些试图操纵出版过程并绕过科研诚信检查的人提供可乘之机。但随着调查的继续和了解的加深,Hindawi将持续改进这些流程。在此过程中被标记的稿件将移交至科研诚信团队进行进一步调查。如果发现有学术不端行为或不道德行为的迹象,稿件将被拒绝。
即使有了这些流程,同行评审也并非百分之百可靠,令人遗憾的是,同行评审常成为有意操纵的目标。Hindawi 正在不断学习和改进流程,并将持续进行下去。
论文发表后的措施
当Hindawi的其他流程未能按预期运作时,我们还可以采取另一措施来维护和保护科学记录的完整性,即发布撤稿通知。
如果在出版后论文被指出存在明显问题,无论是由科研界提出还是由Hindawi科研诚信团队的调查揭示,Hindawi都将采取必要的行动。在明显存在严重破坏流程的情况下,例如数据和结果的伪造或篡改,或者调查显示一篇文章的结论无法令人信服,Hindawi将撤稿该文章。
携手科研界增强科研诚信
Hindawi在持续努力调查科研界提出的疑问,并通过从调查中获得的新知强化出版流程。即便如此,系统性的操纵已经对学术出版行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影响,因此,维护科研诚信需要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共同努力。
Hindawi要向科研界帮助我们维护科学记录可靠性的每位人士表示最真挚的谢意,感谢他们指出问题论文并帮助我们弥补流程中的不足。Hindawi最近强化了这些流程,并将持续迭代,从Hindawi自身的经验、与行业合作伙伴以及与其他出版社的交流中不断学习和完善自身的检查系统。与此同时,我们也明白那些试图颠覆这些流程的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如果您对Hindawi期刊中的内容有任何疑虑,请告诉我们,Hindawi将展开调查。谢谢。
联系方式:research.integrity@hindawi.com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10 04: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