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带一路”上摇曳的“风雅”(续四)
诗题:古王陵
(原注:在改罗西三十里)
正文:
航海逾五旬,又蜡游山屐。
未明戒徒御,策蹇历田陌。
行见村舍稀,黄沙少人迹。
古塚巍然存,高高四千尺。
北向有墓门,藓花埋洞额。
不知何王陵,鸟篆扪断碣。
土人劝客进,篝灯照幽窟。
深入二里遥,蛇行觅空隙。
中有石椁存,扣之韵清越。
翁仲卧千年,苍然土花碧。
《乘槎笔记》《游古埃及王陵墓》条云:古王陵,“相连三座。北一陵极大,《志》载:基阔五里,顶高五十丈,信不诬也。方下锐上,皆白石垒成。石之大者,高五六尺,阔七八尺不等。”
如果把诗与记结合起来看,就知道了,所谓古王陵,就是著名的“金字塔”。英文叫pyramid,而“金字塔”是中文名称,因为其外形像汉字“金”字。显然,斌椿的时代,还没有金字塔的称呼。《笔记》是纪实性的,其数字大致接近事实。然而,诗是文学,句子里的数字就不免夸张,不可坐实了去理解。
首先说几句题外的话。前不久,笔者在微信群里看到一篇文章,说埃及金字塔是当地人为了发展旅游业而伪造的,而且做伪的时间是在20世纪初,做伪的材料是混凝土。这是一种低级的谣言,犹如曾有人说美国人登月工程是作假一样,没有一点意思。斌椿的诗作于大清同治五年(1866年),仅此一诗即可 “否决”那个谣言。有些事情属于人类的“共识”,不能有“异议”,否则就是不尊重人类共同体的IQ。而要是想提出一个“非共识”性的高见,也一定要具备一些条件,比如你的天分、知识积累、学术成就的确有过人之处,或者已经有少数顶级权威予以一些认可,等等。
言归正传。本诗写的很得体。我说“得体”有两层意思:一是诗歌体裁的选择。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与前面介绍过的绝句、五律和七律都不同。因为本诗的题材是关于古代遗迹的,而且是记游性的,有点叙事诗的样子。所以采用了汉代、唐代常见的的五古叙事诗的形式。本诗押的是“仄”声韵,(前面说过,近体诗的规则是必须押“平”声韵。)而且都是“入”声字。(南方人还能分辨。)二是 “立意”,一般来说,题材是与“古”有关的,常见的“家数”或曰“套路”,大约是咏古伤今,或者借古讽今,总要有点“思想”,最好是深刻些。但是本诗被写的非常“节制”,也就是说作者的“思想”和“感情”都被表现的很“澹”。只有平静的叙事和描写。既不做激情抒发,也没有议论风生。这与上一篇《埃及初见火轮车》差别很大,象出自两人之手。然而,金字塔,金——字——塔,也是十分震撼人的!据说,直到在1888年巴黎建筑起埃菲尔铁塔(另说:1880年竣工的科隆大教堂)以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斌椿初见火轮车很激动,初见这种“古王陵”也一定很激动啊!但是诗歌没有真实地反映出来。为什么?笔者的猜想是,因为他是钦差使臣,他做《乘槎笔记》是重要“使命”,而他的两部诗集自然也要“呈上”的。也就是说同治皇帝是要“御览”的。在当时的清朝与埃及“古王陵”相似的是什么呢?是北京远郊的清代列祖列宗的帝陵。所以斌椿落笔的时候就非常谨慎了。他不大可能像古代一般的文人骚客那样去写出批判性的词句,连兴亡之感都不敢发吧。常言道,有比较才易鉴别。下面我们找首诗作个比较,民国时期,1930年代,有个叫王礼锡的作家也到过埃及,参观了金字塔,并且也写了一首诗,如下:
古墓撑天过客惊,惓怀故国访长城。
人民一样成疲老,剩此奇观万劫横。(《去国五十绝句》之一)
原注:“游金字塔,忆昔年骑驴访万里长城,颠顿于黄沙乱石间,做怀古之梦。何日可再?思之黯然!”
王礼锡是现代知识分子,其“三观”跟斌椿完全不同了,所以诗的“立意”必然有别。只要扫一眼,就能觉察到作品中闪烁的批判意识。(这就是当下许多人所津津乐道的,“公知”应该具有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吧。)
当然,我们不能苛求斌椿,(“端人家的碗,服人家的管”呀。)他的这首诗还是有其独特的价值的,比如,他的诗比较客观地描写了——金字塔——这个埃及文明古国的奇迹,或者说通过他的诗,中国读者知道了北非有这样一个别样的壮观的“帝陵”。它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无疑是有意义的。
下面简要串讲一下斌椿的诗。
前文已及,这是一首带有记游性的叙事诗。其章法(即结构)较为“平易”,按照生活本身的“次序”去叙述。开头说:“航海逾五旬,又蜡游山屐。”第一句是说从中国启程到现在已经过去五十多天了。叙事从时间讲起,是很老的套路,也是“经典”模式,连诗圣都用过,杜甫的大作《北征》开头说:“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爷爷奶奶给小孩子讲故事,经常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这与外国故事开头常见的:Long long ago,……是一样的。(霍金最有名的书要算《时间简史》吧,讲的不过是“从前”二字。 “从前有片天,云气昼夜旋。旋成龙虎斗,爆炸四逃散。又旋成黑洞,里面是奇点。今见引力波,实出亿亿年。” 嘻嘻……“天体物理学”的师生不要笑话呀,笔者只是诌个例子。)有的“学诗指南”一类的“秘笈”往往蔑视这种“平易”的开篇及章法,要求先声夺人,出人意外,以吸引读者,最好是能“出奇”。那样的开头不是不好,而是不容易学,容易弄“奇”成拙。第二句“又蜡游山屐”,这句写的挺典雅,用典了。斌椿当时穿的不可能是“屐”,应该是一双普通的中国式布鞋(北京布鞋)吧。游山屐,就是“谢公屐”,谢公是指南朝谢灵运,他自己发明了一种“木屐”,经常穿着上山当“驴友”,然后写写“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之类漂亮的诗句。“蜡”是蜡油,蜡屐,就是给木屐涂抹蜡油。相当于现代人给皮鞋擦油。说到这来,我想,斌椿当时穿的也许是——皮鞋。(斌椿出使前给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做过秘书,穿的是洋式皮鞋也有可能。)那么,蜡屐也许是借指擦皮鞋。一件“俗事”被写的如此“雅致”。
第二联:“未明戒徒御,策蹇历田陌。”未明,指天色未亮。徒御,指随从和驾车者。戒,戒备,此处是使动词,戒徒御,即以“徒御”为戒备之义。策,是鞭策的意思;蹇,是跛足,代指驽马,亦指驴。《笔记》里说是“骑驴”。(骑马与写诗有关系,比如,“倚马可待”,连李白都曾拿这个成语自夸思维敏捷。岑参说: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语”当包括这是绝句在内。那么,“驴”呢?在中古时期,骑驴似乎也便于写诗。宋孙光宪《北梦琐言》记载,晚唐宰相郑綮在朝堂里办公,有人问:“相国近有新诗否?对曰:‘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此处何以得之?’”南宋陆游有诗云:“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除了骑马、骑驴便于作诗外,“乘船”或者叫“舟行”也便于作诗。唐诗中有极多的例子。如果看看严耕望(受钱穆青睐的书呆子、“中研院”院士)的巨著《唐代交通图考》就更加印象深刻了。为什么?因为骑马、骑驴和乘舟都是置身于广阔的大地和丰富的生活之中,有“庙堂”无法比拟的创作素材。一言以蔽之,容易获得“江山之助”(刘勰语)。斌椿此次“骑驴”又与唐宋古人不同,他有幸在另一个文明古国,而且是行进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上,能够眺望到奇妙的呈几何图形的“古王陵”,“远方”(高晓松语)还点缀着几头骆驼。想想,多么富有诗情画意。让进士出身的人想不写诗都难吧。鄙人对宋代以后的诗歌读的很少,一方面是由于受“前后七子”和二十世纪各种文学史的忽悠,以为“到唐时好诗已被做完”,宋代以后的诗不足观;另一方面是感到宋朝之后的诗歌,其内容的“疆域”的确没有超出唐人的藩篱。我翻过许多明清时期的《地方志》,某个县里的一座古墓都可能被连篇累牍地赋过诗。比较而言,斌椿的诗歌的确是有独特价值的,首先素材新颖啊。在中国五千年诗歌史上,斌椿算不上是著名诗人,然而,他是一个在“一带一路”上行吟或者说游吟过的“进士”,其诗歌素材之新颖、新奇,前此无人可比吧。他把古老的“风雅颂”之清音幽韵播撒到“尧之都、舜之壌、禹之封”之外。先秦人编《诗经》,只有“十五国风”,倘若今人再来编纂类似的诗集,那就必须有“人类命运共同体”(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的视野啦。)
以下三联是:
行见村舍稀,黄沙少人迹。
古塚巍然存,高高四千尺。
北向有墓门,藓花埋洞额。
“高高四千尺”是夸张,在诗里允许。
第六联:“不知何王陵,鸟篆扪断碣。”其《笔记》说“相连三座。北一陵极大”。可知,就是今人所谓的“胡夫”( 胡福)陵。“鸟篆”应该是指埃及古文字,断碣就是残碑。扪,是抚摸的意思。本句语法有倒装,其词序应该是:扪——断碣(上的)——鸟篆。一般来说,五言古诗里不能使用这种句法,这是近体诗出现后,因为调声、属对等需要才使用的句式。(曾有人说,古诗也不太好些。是的,比如风格要古朴。五古里面参杂了格律诗的句型,就不协调了。)鸟篆,也是用典。记得《说文解字》叙里说,尧帝的时候,仓颉上观天象,下察鸟迹,从而发明了文字。(订补:对句也可以做另外一种理解。鸟篆,原意是像鸟迹一样的文字,此处反过来就用它来代指鸟的指爪。这样理解,“扪”(抚摸)就可以做它的谓语动词。本句的意思就是:像鸟的指爪一样的文字“抚摸”着残碑。)
“土人劝客进,篝灯照幽窟。
深入二里遥,蛇行觅空隙。”
“土人”就是本地土著,“蛇行”是譬喻,指在曲折狭窄的洞中行走。
最后两联:“中有石椁存,扣之韵清越。翁仲卧千年,苍然土花碧。”石椁就是石头做成的棺椁,古代的“法老”长眠的地方。里面就是mummy(木乃伊)吧。“翁仲”即石偶。《笔记》里说:“土人有持古铜钱及殉葬小翁仲石人与观者。”诗中的“翁仲”应该是陵墓内部比较大的陪葬石偶。它们横卧在石洞深处几千年了,所以呈现出苍然暗淡斑驳之灰土色。一般来说,尾联可以写点触景生情的兴亡之感,然而,没有,最多只能勉强地说有一点点泛泛的沧桑感喟。斌椿当时是一个六十多岁的“退士”,“愤青”之作是下一代人的事了。
最后,回过头,再把王礼锡的绝句说说。原诗云:
古墓撑天过客惊,惓怀故国访长城。
人民一样成疲老,剩此奇观万劫横。(《去国五十绝句》之一)
原注:“游金字塔,忆昔年骑驴访万里长城,颠顿于黄沙乱石间,做怀古之梦。何日可再?思之黯然!”
结合作者的自注,诗的内容比较好懂。古墓,就是注里说的“金字塔”,这表明“金字塔”的概念已经普及了。过客是作者自指。“惊”就是震惊、震撼。金字塔不仅十分古老,而且也是世界上最高陵墓,作者初见,自然会感到震惊。惓怀,即回想。由自注可知,作者曾经骑驴游览万里长城。对句是说,自己由参观金字塔不禁回想起往年游览长城之事。这个联系非常自然,因为埃及与中国都是文明古国,其“Great Wall”与“Pyramid”,是可以相提并论的伟大建筑遗迹。但是第三句,作者并没有顺着这层意思往下写,歌颂赞美一番,而是笔锋一转,批判性地感叹道:“人民一样成疲老”。简单一点说,作者的意思是,建造金字塔多么劳民伤财呀,建造万里长城也一样呀!这个“立意”就是斌椿所不及的。末句,万劫,是无数次灾难的意思。横,是横存。第二联的意思是说,虽然古人给我们留下来这样的壮丽奇观,但是人民曾经为此付出多大的代价啊!短短的小诗里,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深厚的同情,和对统治阶级的犀利的批判。
斌椿诗与王礼锡诗,其素材是一样的,但是体裁不一样,王诗是七绝体,与斌椿的五古写法不一样。绝句短小,不能写成叙事诗,要对素材进行“芟夷”(裁剪、删汰),精选一点来“意匠”(构思)。最好做到小中见大、以少见多的效果。语言简练而含蕴丰富,或者叫语浅情深,言近义远。在章法上,不一定非要四句符合“起承转合”的经典套路,然而第三句多讲究“转”,即诗意转一下,王诗正是这个模式。
(己亥年元宵节前四日,草于巢湖西岸,简称“湖西”,west of lake,待修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2: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