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终于开学了,第一课很重要。同学们静静地坐在电视机前,在欣赏完13分钟的广告后,开始认真收看可能用来写作文的素材。而家长们则一如春晚一样,在节目结束后群情激愤的各种喷和吐槽。
我也看了,不过这两周一直在和学生们一起赶论文,没空余时间来及时吐槽。不过里面有两个科学实验节目我还是饶有兴趣欣赏完了,一个是非牛顿流体的,一个是无壳小鸡孵化实验,虽然这两个节目我也并非第一次看。
非牛顿液体的玩法,应该是欧美那边最近开始流行的,在油管上的视频也吸引过不少观众。而无壳小鸡孵化则是几年前一群日本高中生做过的一个实验,希望能够去掉蛋壳、直接观察小鸡孵化的全过程。因为想法很独特,我当时看了新闻后,就觉得国内的学生们真要做科研的话,就得沿着这样的创新思路去考虑。简单、能做得出来,适合于中学生甚至小学生,可是又不是一下就能想到,而且实现的技术细节需要费点脑筋。
这个科学实验,《开学第一课》里是邀请了我以为的王俊凯、其实是王源来复现该实验的第一个环节,即从受精了两天的鸡蛋里把蛋黄蛋清从鸡蛋中分离出来,放在能直接观察其孵化过程的薄膜里。就是这样一个小的动作,王源在演示的时候还是失败了两次,录制节目时的失败次数有可能更多。我家小朋友在看的过程不免有些心痛,感叹又失去至少两条可能成活的小生命。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失败,可能在现今的教育系统中也已经在悄悄地远离我们的学生了。
随着教育设备的更新换代,我们能在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看到更优质、更先进的教育条件。比如,能直接画画并存储的电子白板以及各种方便交互的多媒体设备。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老师对知识的讲授。尤其是现在填海战术的环境下,多媒体设备带来的高效率确实帮助老师和学生节省了不少讲授和学习的时间。
据我所知,有些学校在很多基础教育的科学实验中,或多或少都用多媒体教学替代了传统的实际实验,比如曾经的物理和化学实验。但是,知识点传授是到位了,可是学生真的能get到点吗? 从科学实验的角度来看,这种方式真能有利于学生形成好的科学素养吗?
一方面,视频演示的结果,我是可以怀疑其真实性的。因为视频演示往往会有视角的切换,缺乏连续的实验过程观察。更何况一秒35帧的视频,我完全可以做到替换中间若干帧而不被发现。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多媒体视频讲解的实验都是完美的,鲜有失败讲解的。
然而,在实际的科学实验中,很多实验是有可能会失败的。比如王源做的小鸡孵化实验。由于鸡蛋已经受精,所以,内部已经有一些膨胀,如何把蛋黄蛋清从打好孔的鸡蛋中不损伤地分离出来,也得需要一些小的技巧,才能保证后面的小鸡能成功孵化,并非是有了想法就必定会成功的。
然而,在多媒体教学面前,这些曾经的失败都失落了,只有成功,完美!
为什么?一个原因是因为没有时间。我们所有的课程都得尽量往前赶。 老师在教学安排上需要按进度、按时间节点走甚至加快走,不然容易落后于周边学校。更何况分数和升学率是很多学校评估的第一准绳。实验失败太浪费时间又不计入考核,还有可能丢老师的面子,还不如用多媒体教学来得适意。
而对于学生来说,也就因此损失了体会失败的经历,导致的后果很可能是学生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了。
因为没有失败的呈现,学生可能不容易注意到科学实验中细节的重要性,以及对导致失败各种因素的充分考虑。仅如此,在心理素质的培养,也可能因此少了一环,少了承受科学实验中经常会失败的能力。而这些却又都是未来进行科学研究所必须要养成的科学素养。更重要的是,科学实验是可能帮助发现新的规律和打破固有的经验及常识的,比如最经典的、关于自由落体的比萨斜塔实验。
所以, 有没有可能找回“失落的失败”呢?
张军平
2018年9月9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9: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