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心悸、胸闷及运动耐量下降,部分心室率较慢的慢性房颤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我国年龄校正后的房颤患病率约为0.74%,<60岁的男性和女性的患病率分别为0.43%和0.44%,≥60岁的男性和女性的患病率分别为1.83%和1.92%。房颤可导致患者全因死亡率显著增加,女性增加2倍,男性增加1.5倍,死亡原因主要为心力衰竭、心脏骤停及卒中。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房颤的治疗技术越来越先进、治疗选择也越来越多,导管消融作为房颤的一线治疗手段,也更新和出版了新的指南共识。
近日,梅奥诊所心血管内科Olubadewa A. Fatunde团队在CVIA上发表了一篇题目为《Catheter Ablation as the First-Line Therapy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Update on Evidence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的综述文章,里面系统的讲述了导管消融作为房颤一线治疗手段的循证证据和临床意义。
1.房颤的分类
(1)ACC、AHA和美国心力衰竭协会根据房颤的持续时间和分期,将房颤分为四个阶段,包括存在房颤危险因素、房颤前期、房颤和永久性房颤,如图1和表1。
(2)ESC、EHRA及EACTS指南,将房颤分为6类,见表2。
2.房颤的危险因素
房颤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不可逆危险因素、可逆危险因素、心血管疾病、其它疾病以及环境因素等5类,如表3。
3.房颤的治疗
房颤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3类。(1)药物治疗:转复窦性心律药物、心率控制药物、心律控制药物、抗凝药物;(2)非药物治疗:导管消融术、电复律、左心耳封堵术;(3)手术治疗:迷宫手术、心脏外科消融术。
4.心率、心律控制
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指南建议,阵发性房颤优先考虑心律控制,而持续性房颤(特别是长期持续性房颤)优先考虑心率控制;ESC/EHRA/EACTS指南建议,心率、心律需共同决策;AHA/ACC/HRS指南建议,症状较少的患者,优先控制心率,而症状较多的患者优先控制心律。
目前,导管消融已成为一种普遍的节律控制的治疗选择,对于阵发性房颤,IIa推荐;持续性房颤,IIb推荐;多次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失败、药物不耐受或偏好导管消融的阵发性房颤患者,I类推荐。抗心律失常药物控制心脏节律的成功率为52%,而单次和多次导管消融控制的成功率可达57%和71%,若再辅以抗心律失常药物其成功率可增加到77%。
5.特定患者的消融术
(1)与抗心律失常药物相比,无症状、肥胖和伴或不伴心力衰竭的房颤患者早期进行导管消融治疗,随访5年主要指标(死于心血管疾病、中风、因心力衰竭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入院及每年住院的天数)的发生率显著降低。
(2)与抗心律失常药物相比,导管消融可显著减少房颤患者的死亡率、心血管疾病入院率和房颤复发率(尤其是<65岁的年轻患者)。
(3)与抗心律失常药物相比,导管消融可显著降低房颤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心血管死亡率和心力衰竭患入院率,LVEF在治疗后60个月内也显著改善,6分钟步行距离在治疗后12个月也有显著提高。
6.导管消融作为房颤一线治疗手段的指南推荐
AHA/ACC/HRS指南建议,推荐导管消融作为年轻、相对健康、有症状、阵发性房颤的一线治疗手段,推荐等级Ia类,而并发症较多的老年人推荐等级为IIa类,并倡导导管消融作为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患者改善症状的首选。ESC/EHRA/EACTS指南建议,推荐导管消融作为所有阵发性房颤患者的一线治疗手段,推荐等级I类。两个指南都强烈推荐导管消融可作为无症状患者的一线治疗手段,推荐等级I类。而持续性房颤,ESC/EHRA/EACTS指南推荐等级为IIb类,ACC/AHA/HRS为IIa类。
7.局限和并发症
(1)局限:①不适用于所有患者:部分长期持续性房颤、心脏结构严重异常(如巨大左心房)、合并严重器质性心脏病等患者;②存在复发可能:复发的概率因个体差异、房颤类型、手术技术等因素而异,阵发性房颤的复发率相对较低,而长期持续性房颤的复发率可能较高,导管消融术后1年的房颤复发率在20%-50%左右;③治疗效果存在个体差异。
(2)并发症:①血管穿刺相关并发症:包括出血、血肿、动静脉瘘、气胸等;②心脏穿孔和心脏压塞:③血栓形成与栓塞;③心律失常;④食管损伤:⑤膈神经损伤。
结论
现有数据表明,导管消融作为房颤的一线治疗手段在维持心律方面比抗心律失常药物更有效,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在无症状、肥胖和伴或不伴心力衰竭等患者中,早期控制心律(<12个月)可改善患者临床预后,包括死亡率、中风或心力衰竭住院等。
述评者介绍:
杨英 主治医师
杨英,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医学博士,担任湖北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分会青年委员,《Cardiovascular Innovations and Applications》青年编委。主要从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心律失常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主持省级及市级科研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论文7篇,申请授权缺血预处理专利一项
1/1 | 总计:1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 17: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