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ngxupi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angxuping

博文

新冠病毒将与我们长期共存

已有 3858 次阅读 2022-12-11 11:3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在新冠病毒大流行持续多月后,英国、丹麦、新加坡、泰国、南非、智利等六个国家决定采取与“新冠病毒共存”的模式。

新冠不是第一个我们要与之共存的病毒,也不会是最后一个。病毒不仅存在于人体内,也存在于环境中,从沙漠到海洋,无处不在,一滴海水中就有超过100万个病毒。

其实,早在40亿年前,地球就已经是一颗“病毒星球”。如今,生物呈现出的多样性很大一部分得益于病毒,就连我们赖以生存的氧气也有1/10是在病毒帮助下产生的,地球温度也与病毒活动息息相关。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病毒也是,于是脆弱的人类生命也一直与病毒做抗争。

一、天花病毒

天花病毒曾与人类共存千年。天花病毒是痘病毒的一种,它是最古老也是死亡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主要经呼吸道黏膜侵入人体,通过飞沫吸入或直接接触而传染。常见症状有寒战、高热、乏力、头痛、四肢及腰背部酸痛。到目前为止,对天花还没有确定有效的治疗方法。感染天花的患者必须严格隔离直至痊愈,隔离时间不得少于发病40日。所以此病以预防为主,提倡接种天花疫苗(种牛痘)。而在1980年经过一个全球范围的疫苗接种运动而被彻底消灭之前,天花曾夺去数亿人的生命。

图片

二、乙肝病毒

全世界共有20多亿人感染过乙肝病毒。在乙肝疫苗普及以前,将近一半的中国人感染过乙肝(核心抗体阳性)。乙肝病毒会嵌入人体的DNA序列中,即使是表面抗原阴性/核心抗体阳性的人,也会在免疫力低下的时候,乙肝病毒会被重新激活。

图片

三、西班牙大流感

一百多年前,流感同今天的新冠一样,也曾肆虐全世界。1918~1919年2年间,它感染了全球60%的人口、夺走2500万条以上的生命。这场瘟疫结束了,但流感病毒却存活了下来。目前,流感每年导致全球5%~10%的成人和20%~30%的儿童发病,仅因流感引起的相关呼吸道疾病死亡人数就有几十万人。

图片

四、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的病毒。各种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普遍易感,经肠道、非胃肠道或鼻内途径均可造成感染。致死原因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等。现今唯一对抗方法为注射NPC1阻碍剂,埃博拉病毒需透过NPC1进入细胞核进行自身复制。埃博拉病毒传播速度很快,同时消失速度也很快,这正是因为埃博拉病毒过于强烈,在还未等到下一个宿主被感染就已经使得原来的宿主死亡。

图片

从人类开始在这个星球上活动,我们就已经在和各种病毒共存了。深入骨髓,嵌入基因。这么多年了,天也没有塌下来。

早在今年七月份,英国政府就公布了终极解封计划。首相鲍里斯在发布会上宣布:“从7月19日开始,英国将取消社交距离、居家令等防疫措施。”“公共场合不再要求戴口罩!”

图片

约翰逊表示:我们必须像对待流感一样,学会与新冠病毒共存,同时我们必须悲哀地接受新冠病毒造成的更多死亡(流感每年也会导致很多人死亡)。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新加坡。

6月下旬,新加披抗疫跨部门工作小组的财政部长黄循财称,新冠或成为地方性流行病,不再找出每个受感染的病例,停止统计新冠病例,专注医治重症患者。(不主动筛查无症感染者)外媒报道,新加坡官员已经在给公众描述“后疫情时代”的生活图景:取消常规检测,也不会公布单日感染病例的统计,我们无法根除它,新冠将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像人类目前的流感一样,新冠将不再主宰人们的生活。

高福:像流感一样和新冠病毒长期共处

原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说,打完新冠疫苗依然出现感染,看来这和流感一样了,新冠是个呼吸道感染的疾病,出现呼吸道疾病一些特征。“新冠疫情已越来越‘流感化’,我们今后可能每年都需要打疫苗,就像流感一样和新冠病毒长期共处。” 高福认为,由于新冠疫苗的普遍接种,人们建立起了“群体免疫”,但届时疫苗最主要的功能不是防感染,而是防重症和防死亡。

钟南山:新冠病毒可能与人类长期共存

在此之前,2021年5月20日,钟南山已经承认,新冠病毒可能与人类长期共存,可能要像预防流感一样定期打疫苗。

张文宏:新冠病毒已成为世间常驻病毒

张文宏也不得不承认,新冠病毒已经成为世间常驻病毒;即使疫苗充足的国家疫苗接种也难以阻断新冠病毒;病毒变异逃避疫苗的可能性在增大。

病毒将与人类长期共存

病毒不可能消灭人,因为使人活着更有利于病毒的生存和延续;人也不可能消灭病毒,因为大多数病毒都不可能成为“天花”,人类文明的发展也使得新的病毒不断进入人类的历史。“知识、技能和组织都会改变,不变的是人类面对瘟疫的脆弱。”病毒以及其他寄生于人体的微生物,将始终与人类同在,作为影响人类历史的因素之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78353-1367474.html

上一篇:《百年孤独》中的科学精神
下一篇:博士扩招与学术市场内卷
收藏 IP: 221.223.198.*| 热度|

5 许培扬 农绍庄 谢钢 房旭平 汪育才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0: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