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岩藻多糖的发展史
岩藻多糖,也称褐藻多糖硫酸酯或褐藻糖胶(fucoidan),是由含硫酸基的岩藻糖(fucose)所构成海洋复合多糖物质。
岩藻多糖主要存在于褐藻表面的黏液中,如海带、海蕴及裙带菜孢子叶等,新鲜海带中岩藻多糖含量仅为千分之一左右。退潮时的褐藻藻体从细胞间分泌出具有很强锁水保湿、抗氧化作用的岩藻多糖,为藻体维持湿润的生长环境、抵御光照对藻体的破坏。
1913年瑞典乌普萨拉大学(Uppsala University) H. Kylin教授首次发现岩藻多糖,起初命名为Fucoidin。 H. Kylin教授以海带及墨角藻为原料,用乙酸进行萃取纯化得到岩藻多糖(Physiol. Chem. 1913, 83, 171–197)。
1931年,Bird和Haas教授用乙醇沉淀的方法从掌状海带中提取出岩藻多糖,从中得到了30.3%的硫酸盐,首次将岩藻多糖定义为含有硫酸基的多糖化合物。(Biochem. J., 1931, 25, 403)。
1937年,Gulbrand Lande教授采用乙醇沉淀法从掌状海带中提取出岩藻多糖,通过盐酸蒸馏的方法推测出其中含有岩藻糖。( Gulbrand L., Eirik H., Emil O. Uber Fucoidin [J]. Biological Chemistry, 1937, 247:189-196 )。
1948年,Vasseur教授首次发现海洋无脊椎动物(海胆)体内也含有岩藻多糖。(Acta Chem. Scand., 1948, 2, 900–913)。
1950年,Percival和Ross教授通过对不同褐藻中的岩藻多糖分离纯化,证实不同褐藻所含岩藻多糖的结构不同,其中,岩藻糖和硫酸基含量各不相同。(J. Chem. Soc., 1950, 717–720)。
1950年,J. Conchie和e. G. V. Percival教授将墨角藻中提取的岩藻多糖用盐酸处理水解后,首次提出岩藻多糖中存在α-1,2连接的糖苷键,并且硫酸基团连接在O-4位置。(J. Chem. Soc., 1950, 827–832)
1954年,W. A. P. Black教授研究发现褐藻中岩藻多糖的含量与季节和海域密切相关,离水面越近,岩藻多糖含量越高。(J . Sci. Food Agr., 1954, 5, 445-448.)
1957年,G. F. Spiringer教授首次发现岩藻多糖具有抗凝血活性,其作用效果与肝素类似。(Federation Proceedings, 1957, 1, 438-439.)
1957年,W. Schuler教授和G. F. Spiringer教授共同研究首次发现岩藻多糖具有抗血脂功效,其作用效果为肝素的两倍。(Naturwissenschaften, 1957, 8, 265.)
1980年,Takashi Mizuno教授等人首次发现了岩藻多糖的抗肿瘤作用,岩藻多糖在50mg/kg/天的剂量下,对肉瘤具有30%的抑制作用。(Agric. Biol. Chem., 1980, 44, 1965-1966.)
1984年,I. Yamamoto教授等人从海带中提取岩藻多糖,发现对白血病癌细胞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Hydrobiologia, 1984, 116/117, 534-536.)
1982年,Shigeaki Ishizaka教授等人研究发现岩藻多糖能够促进T细胞和B细胞增殖分化,首次证实岩藻多糖具有增强免疫的作用。(Cellular Immunology , 1982, 74, 162-171.)
1984年,Kwok Choy LEE教授等人首次研究了岩藻多糖对巨噬细胞的作用,他们发现岩藻多糖在免疫效应阶段能够增强巨噬细胞的活性。(Microbiol. Immunol., 1984, 28, 371-377.)
1989年,Baruch S. Blumberg教授等人从鹿角菜中提取岩藻多糖,研究了岩藻多糖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作用,首次证实岩藻多糖具有抗病毒作用。(Planta Medica, 1989, 55, 265-270.)
1995年,Torkel Wadstrom等人在《Immunology and Medical Microbiology》期刊上首次发表了岩藻多糖能够与幽门螺杆菌结合,作用基团为硫酸基,且硫酸基含量达10%以上具有最强的结合作用(Immunology and Medical Microbiology, 1995, 10, 301-306)。
1996年,第55届日本癌症学会大会上发表了《褐藻糖胶可诱导癌细胞凋亡》的报告,引发岩藻多糖(又名,褐藻糖胶)的研究热潮。
1999年,C. Roussakis等人发表研究报告,证实岩藻多糖对多种实体瘤具有抑制效果,包括肺癌、肾癌、黑素瘤,表明岩藻多糖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抗肿瘤制剂。(Anticancer Research,1999, 19, 621-624.)
1999年,Teruo Yokokura等人在《Journal of Nutritional Science and Vitaminology》期刊上发表岩藻多糖具有抑制幽门螺杆菌在人胃上皮细胞附着的作用。
2003年,Hideyuki Shibata等人研究发现,岩藻多糖在蒙古沙鼠体内具有抗幽门螺杆菌作用,抑制幽门螺杆菌在胃黏膜的粘附,研究成果发表于《Helicobacter》。(Helicobacter, 2003, 8, 59-65.)
2003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发出治疗肾病的海藻复方中药“海昆肾喜胶囊”,获国家2类新药证书并实现产业化,其主要功效成分为岩藻多糖。
2004年,Matsumoto S.等人发现来自冈村枝管藻的岩藻多糖具有改善慢性结肠炎的作用,岩藻多糖能够有效地下调结肠炎小鼠肠内炎症指数,开拓了岩藻多糖在改善肠道方面的应用。(Clin Exp Immunol. 2004, 136, 432–439.)
2011年,Kimura T.等人证实了岩藻多糖具有减轻化疗副作用的效果,肠癌晚期患者服用奥沙利铂抗癌药后的疲劳感显著减轻,化疗周期得到延长。(Oncology Letters, 2011, 2, 319-322.)
2012年,Q. Li等人研究发现了岩藻多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一种机理,岩藻多糖能够激活肿瘤细胞的凋亡蛋白Bax,下调细胞抗凋亡蛋白Bcl-2,降低Bcl-2/Bax的比例,诱导乳腺癌细胞自发凋亡,抑制小鼠体内肿瘤细胞的生长。(Plos One, 2012, 7, e43483.)
2014年韩国忠北国立大学Jong Bae Kim教授在国际期刊《Lab Anim Res》发表研究报道,岩藻多糖具有抑制幽门螺杆菌生长及阻止其粘附和入侵胃黏膜的作用(Lab Anim Res 2014: 30(1), 28-34)。
2015年,西澳大利亚大学Chin-Yen Tay教授,在国际医学期刊《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发表研究报道,来自于墨角藻和裙带菜的岩藻多糖能有效阻止幽门螺杆菌与胃黏膜细胞的粘附,有效作用浓度为100μg/mL(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2015, 120981.)。
2015年韩国忠北国立大学Yun-Bae Kim教授在国际期刊《Lab Anim Res》发表临床研究报告:岩藻多糖具有清除幽门螺杆菌作用(Lab Anim Res 2015: 31(1), 7-12.)。
2015年,首都师范大学赵晓红教授团队研究了岩藻多糖改善酒精性胃黏膜损伤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岩藻多糖能很好地缓解胃黏膜损伤状况,高剂量的岩藻多糖能够提升大鼠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提高前列腺素E-2的表达(阮研硕, 赵江燕, 李艳梅, 等. 中国食品学报, 2015, 15(1): 19-24.)。
2015年,黄衔等人研究了慢性乙酸胃溃疡在岩藻多糖作用下的疗效,实验结果显示,胃溃疡小鼠喂食岩藻多糖后,胃黏膜损伤得到修复,溃疡面积减少,具有很好的治疗胃溃疡作用(黄衔, 钟志旭. 北方药学, 2015, 12(2): 97-98.)。
2017年,Kan J. T.等人报道了岩藻多糖改善酒精性胃损伤作用,他们给小鼠每天喂食WPF,持续30天,之后酒精灌胃诱发胃黏膜损伤。实验结果表明,岩藻多糖可以有效减轻胃黏膜损伤的症状,包括胃溃疡指数和病理指数(Nutrients, 2017, 9(9) : 978-989.)。
2019年,明月海藻集团突破技术壁垒,成为首家获批岩藻多糖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21: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