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linfeng201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linfeng2017

博文

中国古代有科学吗?

已有 13470 次阅读 2019-1-26 22:0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国古代有科学吗?

刘山亮

2019.1.26

中国古代是否有科学的问题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答案。最直接的原因是:关于科学是什么的问题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说法。我在博文《也谈科学是什么》中提到:科学一词是具有清楚定义的,其含义就是知识或学问。

科学的分类就是知识的分类。一般说来,在古代获得的知识称为古代科学, 在现代获得的知识称为现代科学;与自然有关的知识称为自然科学或基础科学,与应用有关的知识称为应用科学,与技术有关的知识称为技术科学;与社会有关的知识称为社会科学,与思维有关的科学称为思维科学;与语言有关的知识简称为语言学,与农业有关的知识简称为农学,与植物有关的知识简称为植物学,等等。

常识就是习以为常的知识或科学。逻辑常识就是习以为常的逻辑知识,数学常识就是习以为常的数学知识,生活常识就是习以为常的生活知识,等等。由此可见,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生活离不开科学。同样,我们祖先的生活也离不开科学,中国古代不仅有科学,还取得了一些很大的成就。总体说来,虽然中国古代科学是无法与现代科学相比拟的,但是许多方面在世界上还是领先的。有些人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科学,是因为他们所说的科学仅是指现代自然科学。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十分发达,有当时世界上最丰富、最有系统的天文观测记录,仍可为现代天文学研究提供丰富宝贵的历史资料。农历就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文学研究成果,从开始使用至今已经4715年。

中国古代的医学也十分发达。扁鹊(前401年--前310年)是春秋时代中国医学的代表人物。与之后的华佗、张仲景、李时珍,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医。扁鹊开启了中国医学的先河,发明了望、闻、问、切四大中医诊法。《黄帝内经》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汇集了中国古代医学的研究成果。《神农本草经》,则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

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中国人已经开始实施尸体解剖。《内经》中的《肠胃篇》,记载了当时对人体消化道各个部分,包括唇、口、舌、咽、胃、大肠、小肠的位置、长度、广度、重量、形状、递接关系等。此外,《经筋篇》、《骨度篇》、《脉度篇》等,也都是当时实际解剖观测结果的记述,对人体骨胳、血管等,均有长度、重量的详细记载,和近代解剖学的数据,相差不远。

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对动物学和植物学也有丰富的观测和研究记录。《诗经》中记录了2500多年前产于我国黄河流域的绝大部分动植物。其中提到的植物有143种,动物109种,共252种。农事历书《夏小正》记录每个月的星象,同时也记载了当月各种植物之生长形态、动物之活动习性等,为中国最早的生物学文献,是一部可贵的物候学之重要典籍。

墨子和他的弟子在逻辑、几何、力学、光学等方面开展了一些科学观察、实验和研究活动。在《墨经》中对浮体在水中的平衡、自由落体、运动和静止、杠杆、斜面、重心等力学概念都进行了描述,清楚地记录了各种环境下成像的过程、物体与光源之相对位置对影像大小的影响,等等。

推类逻辑是墨家逻辑的主体。所谓“推类”就是一种以类为基础,从已知到未知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过程(思维模式)在形式上具有类比推理的特征,在内容上则更具有演绎推理的性质,是一种中国古代文化所固有的综合推理形式。推类逻辑对中国古代数学产生了深刻的积极影响,甚至可以说推类逻辑的“推类”思想与方法推动了中国古代数学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以“推类”为主导推理范式的自身逻辑思路。


在春秋战国以后,中国科学的发展显著落后于一些西方国家,我们现在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大部分来自于西方。近二十年来,情况虽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论文数量目前已位居世界第二,但是实质性的贡献还不能令人满意。我们要认真研究我国科学发展的历史,吸取经验和教训,加快科学发展步伐,争取为世界科学宝库多作贡献。

 

参考博文:

1.  张天蓉,科学的诞生-2-中国古代科学,  科学的诞生-3-逻辑与科学

2.   胡木林,【转载】中医: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活化石

3.   刘邦凡,论推类逻辑与中国古代科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73568-1159266.html

上一篇:永动机是可能实现的吗?
下一篇:量子力学疑难问题及其剖析3:薛定谔的猫
收藏 IP: 124.131.235.*| 热度|

13 马德义 李雄 鲁学星 李兆良 晏成和 宁利中 魏焱明 杨秀海 杨学祥 郑永军 吴国林 刘炜 曾纪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17: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