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导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jidaobao

博文

临床出身的科研精英心系病患的杏林骐骥

已有 2894 次阅读 2016-7-1 15:11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作为服务于我国科技界30 载的办刊人,笔者接触过无数德高望重的学术前辈,也目睹了科技界长江后浪推前浪的人才更替,同时见证了新一代科技精英的艰辛成长历程。窃以为,在当今我国群星璀璨的科技群体中,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无疑是当之无愧的杰出代表。他现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亚洲细胞治疗组织主席、亚太血液联盟委员会主任及美国血液学会国际委员常委会成员,领衔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 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 项、省部级一等奖2 项。黄晓军不仅是临床出身的科研精英、心系病患的杏林骐骥,更是立足本土、面向世界以引领科技潮流的学术先锋。

  置身沃土迎春暖花开

   回首黄晓军的成长经历,正可谓矢志学医并师出名门。1981 年,17 岁的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山医科大学,毕业后转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硕士及博士研究生,1992 年获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加盟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师承亚洲首位实施骨髓移植术的陆道培院士,专攻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及其各种合并症、急慢性白血病的诊断及治疗。经过20 多年勤学苦练,加上在病床边度过无以计数的不眠之夜,黄晓军不仅获得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学术造诣,而且置身沃土的他早已展翅高飞,以第1 作者或通信作者发表SCI 论文超过200 篇,成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获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任国际著名的《英国血液学杂志》和《血液肿瘤学杂志》副主编,《中华血液学杂志》总编,《中华内科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等多种国内一流杂志副总编。

   立足华夏建一流团队

   2004 年,恰逢不惑之年的少帅黄晓军正式执掌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的大印。在他眼中,一支本土的研究队伍,最重要且紧迫的任务不是一头扎进所谓的研究工作中,而是在成立之初就制定出一个清晰、科学的研究定位。上任伊始,他清晰地定位自己的研究团队,不仅要成为国内血液学研究的顶级团队,而且要开创造血干细胞本土研究的国际领先地位,铸就一流的国际创新团队。他认为,国内研究团队最容易犯的错一是盲从国际所谓最前沿的研究,二是跟风于国内最时髦的研究领域,这些都会让自身始终处于被动。为此,在我国科技界崇洋媚外的大环境中,黄晓军始终奉行“立足本土的国际化战略”,立志要借助北京大学得天独厚的科研条件,在华夏大地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取得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

   黄晓军坚信,群众的成功就是成就自己,而领导的成功是要带出一支团队,他眼中优秀的团队是: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每个人对团队而言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对团队成员学术背景、研究方向及技术特点的深入了解,他根据每个人的特长,结合各自的研究兴趣,为每一个人安排研究领域,让他们关注不同疾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征,使大家可以按照自己预想的方向进行相关研究,避免团队内部研究交叉而导致的不良竞争。同时,采取对内评比、颁发相关奖励等措施去激励创新,使得整个队伍的活力和潜力得到巨大迸发。正是源于临床的骄人业绩,他们大幅提高了我国在血液病诊治领域的国际影响力,该集体从而成功入选“2014 年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潜心探究以攻克顽疾

   晓军坦言,“白血病是不治之症”是个错误的概念,通过合理治疗,相当多的病人可以长期生存甚至被治愈,比如儿童白血病,70%左右可以治好。在白血病的治疗中,一直以来最大的难题是患者因难以获得合适骨髓进行移植而丧生。黄晓军团队历经十余年艰苦探索,建立、完善了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关键技术,发展并形成了国际原创的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体系,为实现人人都有供者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新时代奠定了基础,让无数的患者重获生机。有关数据显示,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单倍体移植治疗的患者,其3 年无病生存率在标准危险白血病上达到68%,高危白血病为49% ,优于多个国际著名的移植中心。如今的人民医院血液科,似乎是全中国血液病患者赖以求生的最后希望,而黄晓军则成了这一希望的“代言人”。

   2014 8 月,黄晓军在全球顶尖学术杂志《血液》发表了封面文章《关于供者选择原则的研究》,通过介绍他们首创的“北京模式”与全球血液病同行分享了白血病治疗上的“中国智慧”。由于首创的理念和切实的临床疗效,该体系已被写入近年的国际权威教科书和美国骨髓移植学会继续教育教材。这项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不仅使该所发展为全球最大且疗效最好的骨髓移植中心,而且由此形成的“北京模式”被全世界超过半数的单倍体移植所采用,已成为国际血液学界最主流的移植模式。黄晓军自豪地说,能跻身世界血液科学的金字塔尖,证明中国科学家有能力为人类白血病的治疗做出更大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大国崛起”的典型例证。

   天道酬勤且功不唐捐

   独具人格魅力的黄晓军是典型的性情中人,他的性格中不乏男儿的血性、自信、倔强及坚韧,虽年逾不惑但仍激情四射。尽管每天都与血液系统肿瘤进行殊死搏斗,但青春的激情与妙手回春的梦想依旧。在这个有500 多名医护、科研人员组成的全世界最大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里,身先士卒的黄晓军通过率先垂范给团队做出最好的榜样。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逾十年精心打造,他的团队先后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血液》《癌症》等国际顶级医学期刊上发表多篇关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发病机制等方面的前沿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屡获殊荣。作为一位年富力强的医界精英,黄晓军不仅荣获“欧洲骨髓移植协会圣安东尼成就奖”及“国际血液学大会杰出贡献奖”,而且用自己骄人的临床实践和丰硕的科研成果在华夏大地上践行着国学大师胡适的人生理念: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游苏宁  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编审。

       (责任编辑李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6909-987989.html

上一篇:面向民生科技的智能健康系统发展策略
下一篇:神经病学临床:脑科学研究转化基地
收藏 IP: 111.203.146.*| 热度|

1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9 04: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