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炼成 2020/08/31
快开学了,安静了半年之久的清水路和麓山南路终于变得热闹起来。承担微电子系的本科教学服务工作快两年,多了很多和本科生直接接触交流的机会。接上篇对研究生同学们的碎碎念,这篇絮叨下对本科生同学们碎碎念。
先做个简单的说明或者解释:
我其实是不太喜欢做所谓“人生导师”(当然自知也肯定不够格),说太多的大道理。我本人也不是太愿意听人说太多大道理,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路和风景。我对在本文和前文提到的一些大学生研究生的现象、想法等,虽然不一定认可,但都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我也是那么从大学和研究生走过来的。所以表示理解。
碎碎念这些,其实可能是费力但不太讨好。但接触到很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觉得也许可以分享下我的过来人经历和想法。但是大家不是一定要听我的这些建议,我甚至鼓励和坚决支持大学生研究生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计划等,去勇敢坚决的走自己的路。
世界本就如此,大学也该如此。不然,大家如果都千篇一律的努力考雅思托福GRE上研究生做实验写论文之类,该是多么无趣!
我只是觉得也许有部分暂时还稍迷茫纠结的同学,或许可以参考下。说得对的,姑且听之;说得不对,看看就行。能对大学或研究生同学们提供点参考,有那么点帮助就好。
还是想到哪写到哪。如下:
1:一万年太久,四年其实很短,需要倍加珍惜。
见过很多亲戚家长或者高中老师会在高中时候鼓励孩子和学生:好好加油,现在多努力点,加把劲,到了大学就可以好好放松休息下。可以理解高中生家长和老师的心理:画饼充饥,望梅止渴,先不管大学什麽样的,先画个大学的饼,鼓励咬牙挺过高考独木桥这一关再说。到了大学自然有大学的事,即使真放松玩玩也无所谓。
这是极其错误的。本科同学特别是新生同学要端正对大学的认识,大学不是紧张高中学习后休养生息,不是纯粹谈情说爱、可以放浪形骸的地方。大学时光是一个人精力最充沛、学习记忆能力最强盛的人生阶段,并且没有生活工作的压力和家庭的负担,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从头一点一滴打下专业基础(与研究生不同,本科需要从头到尾扎扎实实学习专业课本),广泛涉猎感兴趣的或历史或地理或尖端科技的知识,充分的发掘了解培育自己的特长爱好,聚焦深入确立自己职业发展方向。非常纯粹,异常宝贵的人生时光!
研究生不会像大学生那样可以稍自由探索知识,他们有固定的课题大方向,并且很多研究生可能结婚甚至育有小孩,生活压力陡增。即使没有结婚,因为年龄渐大,也可能面临家里的 “催谈催婚催育”压力。
但我见到的很多大学生,包括很多年前的我自己,都没能太好地把握大学时光,基本节奏是:大一新生期,同学们从天南地北来,兴奋热情,各种聚会,觥筹交错,各种社团,流连忘返,深晚卧谈,无所不包;大二渐渐平复分流,然后或坚持学习坐前排、上晚自习,或dota魔兽英雄传奇,或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等等,各有各的欢喜忧愁;大三慢慢思考未来,有希望保研的卯足劲维持排名,没希望保研的“60分万岁”,考研的啃陈文灯李文乐等辅导书,出国的考雅思托福GRE,找工作的考证申请实习等,各有各的忙碌;大四光着膀子,或离愁万千喊着同学别哭,或豪气干云地兄弟干杯,然后毕业分道扬镳,各奔各的前程。
大学的四年时间,看起来好像很长,其实也好像打个瞌睡还没回过神却已经Duang地过去了。大学时光比黄金还宝贵,需要在入学前就向周围学长老师们请教交流,就要思考:我的大学应该怎么样度过?
所谓好好放松,休养生息真的有点浪费时间,暴殄天物。由紧入松易,由松入紧难,也不要想着先放松一个学期,之后再抓紧。当然也不是说每一天都要崩得紧紧,利用得满满。那不可取,也不现实。
一万年太久,四年其实很短,需要倍加珍惜,好好计划安排。
2: Reset过去,全新起航。
虽然在同一个大学,但是不同省份,不同专业的录取分数线不太一样,有的甚至差别很大。高考也存在发挥超常失常情况,高中成绩餐参差不齐的同学到了同一个大学。各种客观或主观的因素,造成了客观上的同一个大学学生素质能力的高低不一致。
这其实也是最正常的现象。但是很多同学可能没有能及时调整好心理:有些觉得自己高中成绩一般,进入到现在大学是赚了,得意满足之情溢于言表;有些觉得自己高中成绩好,只是发挥失误才迫不得已“虎落平阳”到现在大学,于是或低沉抑郁,或冷眼旁观,或自我放逐,或不时叙说过往辉煌,赢取安慰认可。
这些错误心理需要及时调整,过去好也罢,不如意也罢,一切皆成过往。
说太多诸如“我高中成绩很好,本来可以上清北的”“我高考失误,调剂到这里的”“我成绩差,是少数民族加分政策等才能进来的”云云,没有什麽意义。觉得可能低配你的大学,也绝对有足够你成长的土壤,发挥的舞台,不要傲骄;觉得再高配的大学,也同样绝对有足够你成长的土壤,发挥的舞台,要有自信。
还有一种情况,对于一直以来成绩出类拔萃,备受老师宠爱和同学仰视羡慕的同学,特别是高考后这个夏天被家乡高中母校各种传颂神话一般的存在,开学后到了更高平台牛人比比皆是的清北等顶尖名校,可能会突然发现:自己并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普通甚至不那么起眼的一员。这种落差是很痛苦的。需要客观认识,及时调整,学会学习周围同学的长处,欣赏他们的闪光点,也要充分肯定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不卑不亢。
选择来到现在大学,就要抛开过去包袱,满身心欢喜的接受和认可,积极的融入。大家都一起站在了大学的新的起跑线上。Reset过去,全新起航。
3:关于换专业、加入科研实验室和谈恋爱。
关于换专业:最近有些家长和朋友问起更换本科专业事情,想从偏冷门专业换到热门专业。换专业,学校本科生院等有专门的文件进行规定和安排,我觉得是非常合理的。经济形势的起伏,行业的发展造成了暂时的专业相对热或者冷,热门专业更容易就业。但是如果大家都申请转专业,那么冷门专业就难以为继,而转入的热门专业也可能带来培养上的应对不充分。当然这是稍极端点的情况。并且在大学填志愿录取的时候,一般都已经选择了专业,或者服从分配调剂。进来了再换,多少有点不信守承诺感觉。
当然,门没有完全关闭。如果确实对欲转入专业有强烈的兴趣和爱好,并且取得了一些成绩,展示出潜力,并且在目前专业也成绩优秀,这种情况可以申请转专业。你确实是这方面人才,学校考察确认后也支持你。
毕业证和学位证上的专业,可能确实会对找工作、继续读研出国留学等造成影响。但是如果你确实对欲转入专业感兴趣,除了上述“编制”上的硬规定也许无法满足,其他图书馆、课堂、科研实验室等软资源其实都是自由开放的。持之以恒去夯“实”你感兴趣的这个专业方向的能力,我相信企业HR、研究生导师们都能看到。而毕业学位证上的“表”就没那么重要了。
关于加入科研实验室:现在大学提倡科创融合,很多研究生导师会开放实验室,遴选部分本科生加入研究生的队伍,从事一些科研实验。可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这是很好的事情。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比如我知道清华大学很多本科生在诸如微电子领域顶级会议 IEDM,物理顶尖期刊PRL等发表了很多文章,这是很多博士生都不那么容易做到的。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很多老师并不愿意带本科生进实验室。究其原因,除了本科生的知识能力、规则意识和安全意识外,还有客观方面本科生较多的课程任务,和主观方面其较弱的Commitment,都会让前期讨论设计安排的实验项目流产。
毕竟,本科生的主要任务是课程学习,拿学分:“最近课程多”“要考试复习”等,便容不得老师去拒绝。本科生也无法像研究生那样去管理,研究生需要完成工作来毕业拿学位,但对本科生却无甚约束力。
但是为什么清北的很多本科生能坚持下来,做出闪亮成果呢?我觉得是因为清北的大部分本科生都瞄着哈佛斯坦佛耶鲁等世界顶尖名校,面临来自全世界的竞争,除了基本的本科成绩要好,也需要体现出你在申请研究生博士的项目专业方向做出不俗的成绩,证明拥有较大的潜力。
而大部分其他学校学生考取国内清北复交等学校的研究生,并无这方面的要求,甚至本科成绩也不是很重要。考研的成绩是主要的。考研复试时,每个学生几乎都有厚厚的获奖成果等资料,但是很多都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科创实验室很多也难免同样。
我曾经投入比较大的精力和时间,在本系成立微电子摩尔菁英训炼队,从专业大二、大三和大四本科生中招纳本科生指导其实验,最多的时候同时有25位成员同学。但是因为上述原因,学生慢慢地减少退出。然后因为客观的疫情,目前暂时停止。
大部分本科生的学习能力很强,一些方面做得甚至比研究生还好。但是考虑到上述各方面本科生特有的因素,科创实验室建议老师方面,不要设置科研项目核心实验,因为本科生时间经验上都不能保证,有可能影响项目进展,可选择项目相关或对项目能有效补充或者自由探索的实验;不要太高远的实验,可能会超出其能力范围;可根据学生年级选择考虑实验,比如低年级和高年纪的本科生可以分别针对性设置一些稍长周期和短周期的实验。
本科生同学们呢,进入实验室则需要慎重考虑,需要拿出你们的Commitment来,合理规划安排时间,处理好课程学习和实验工作。科创实验室如果变成或茶余饭后的消遣,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打杂打下手“蹭”一些文章署名成果,或在实验室没事观摩晃悠等,那就没有太多意义。
需要真刀实抢地投入时间、精力、汗水和智慧,相对独立地、扎扎实实地完成一些工作,收获一些成果。不然,只是徒耗自己的时间,浪费老师的精力和信任,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后面同学再进入的机会。
关于谈恋爱:我去年带的新生班班会上,一个男生说自己大学期间想找个姑娘,好好谈场恋爱。关于谈恋爱,我确实不好说太多什麽。一来在青春的旺盛荷尔蒙面前,其他说什么都是无力,二来我大学期间反正没谈恋爱,说多了有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之嫌。
两句话:
看上哪个姑娘或者帅哥,就勇敢的去追求和表白吧!但是不要把恋爱当成大学的必须和标配,整天饿狼传说般左右扫描上下搜索,得之者沉醉其中而难以自拔,未得之者郁郁寡欢无精打彩。恋爱还是不要成为大学的重心。
不管男生或者女生,谈恋爱都别委屈自己,相处舒服是是基本,相互促进提升是加分。别山盟海誓海枯石烂把学业把家中亲人全抛诸脑后,别遭遇点挫折就想着要高处往下跳!
这样的事例在身边发生过一些,让人扼腕叹息之余,只能说两个字:蠢!英文叫Stupid。
生命诚可贵,爱情也可贵。若为爱情故,生命万万不可抛!
4:积极尝试,设置回馈分析,找到人生跑道。
我觉得现在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缺乏对未来的清晰目标和规划,基本都是跟随大流,被动的被推着或情愿或不情愿地往前走。在一部分同学,在上课或者交谈的时候,能感觉到他们内心的彷徨,眼神的迷茫。而有强大清晰目标支撑的人,眼神会有光,浑身让人感觉都是力量。不能太苛责,这是人生必经的阶段,也同一直以来的应试教育相关。其实不说大学,很多研究生博士生们都缺乏对自己的认识,对未来的规划。跨越这个内心彷徨、眼神迷茫的阶段,找到自己奋斗的方向和奔跑的跑道,越早越好。
我在大学研究生阶段也经历很长的这么一个阶段,大学期间买过看过暗红书皮的包括《中央银行学》《投资银行》《证券投资》等金融方面大部分书籍,想着金融大联考,去基金或券商做分析师赚钱;也仔细自学了量子力学、半导体物理、电子激光等课外课程,虽然似懂非懂,但对大致的内容有个了解。惟独对自己本专业的铁碳相图奥氏体等内容却不太感兴趣,现在也几乎全部遗忘。大四临毕业时还是没去金融联考,自己又琢磨了下,觉得金融这个东西在家自学也可以,但是专业的东西要做实验话自己就没法实现。一天恰巧在电视里看到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的报道,没想到还有这么个高大上的机构,中科院加半导体,双重高大上,且不用学费,还发工资,吃穿用都不用问家里要,于是便咬咬牙卯足劲考到了那。研究生期间的前三年多除了在扬州确实扎扎实实的学习和工作了半年多,其他时间确实没有全身心的在科研上,期间参加了和君商学院的课程,看了很多类似《浪潮之巅》的书和几乎所有电子板块上市公司的所有年报。水晶球奖级别的顶级行研分析师的巨额高薪是一个很大的驱动力,电子领域的赵晓光是心中偶像和目标,而其他宏观的高善文、TMT的易欢欢等也是耳熟能详。但是我觉得身边的金融圈的同学朋友们都太忙太忙,每一天的神经都崩得太紧,需要时刻关注国际国内的任何风吹草动的信息,并分析和形成报告。我的性格比较偏好自由和自主安排,这样的节奏工作可能不太适合我。正巧那段时间写的第一篇文章几乎以最快的速度接收在还不错的期刊,文章接收刊出给我带来的喜悦感让我觉得其实干科研也是个不错的工作。于是一头扎进科研和实验,在毕业前陆续发表了一些还不错的文章。这要感谢实验平台的比较深厚的积累,我只是站在前面老师和师兄的肩膀上,往前探了探,往稍微更深处想得多一点。觉得博后可以到国外周游游历,开拓眼界也提升履历,于是刚好一个机会比较巧合地到了新加坡,后来辗转了两个国家几个大学,又经过一番纠结选择回到中南大学工作。
一路兜兜转转,走过不少路(不能说是弯路),尝试过一些东西,跨越比较长的探索历程,才算是找到自己的路和目标吧。唠唠叨叨,个人的事不说那么多。写在这里,只是给同学们一个参考:
大学除了学习,另外一个最重要的任务是找到属于自己的路,找到自己的跑道,努力的方向。这甚至比单纯的学习还重要。
做到这一点需要更深刻地认识自己。深刻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知己所长,才能知己所属;纠己之短,才能更好扬己之长;知己所长,扬己之长且专己之长,才能卓尔不群。认识自己是怎样学习新知识,如何与别人共事的,认识自己的价值观、自己又能在哪些方面做出最大贡献。
认识自己,可以设置合理目标,形成结果预期,并将实际结果与预期进行对比分析,所谓的回馈分析法(feedback analysis)。可以参考《德鲁克:管理自己》这个帖子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0159977/)。
5: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寄托着温总理对青年大学生的殷殷期望。
但是我觉得现在很多大学生这两点都没有做到:向上不能仰望星空,胸怀远大理想、心有崇高追求,向下不能踏实务实、从小事做起,戒骄戒躁。于是更多流于或中庸世俗功利主义的忙忙碌碌,或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表面形式主义。手中各种奖状考证一堆,心中知识能力却实无的大有人在。
仰望星空,志气可以更高远一点,胸怀可以更宽广一点,眼光视野可以更长远一点!脚踏实地,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从一个一个知识点学起,从一次一次实验做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一味仰望星空,可能落于好高骛远的夸夸其谈的浮夸,心比天高而命比纸薄;一味脚踏实地,没有理想召唤,星空指引,则可能陷于庸俗功利的忙忙碌碌,瞻前顾后的纠结扭捏,患得患失。
理想还是要有的,星空还是要仰望的,脚踏实地地干,万一一不小心就实现了呢?
祝大学生同学们都能学有所成!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3: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