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anchengW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anchengWANG

博文

快开学了,我对大学和大学教育的碎碎想 精选

已有 9007 次阅读 2021-8-30 16:04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汪炼成 2021/08/30 

一、    大学本科教育之困

  大学本科教育似乎总是雷声大,雨点小,总是喊得很响,但却总是很难高质量落地。即使一轮又一轮的双万金课双万工程等活动推进,却总是收效不大。双万金课双万工程等大部分仅仅停留在项目而已。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大学老师上课课酬低。各个学校和专业课酬不太一样,在40-200元/课时的范围波动,远低于小初高学生的课外补习费。在物理化学数学外语马列等基础学院的教师,上课量比较大,同一课程头次比较多,且基础课程内容每年变化不大,备课压力稍小点。在比较专业的院系,课程受众学生较少,头次少。假如90课时的话,就是大概3门课,且专业进展更新较大,备课也需要与时俱进,备课的压力很大。算上类似新开课程难度系数,职称系数,学生人数系数等各种上课绩效系数,90课时的收入也就最多是4-5万。上好一门课,需要脑力,体力的齐头并进,充分协调,并且要牺牲打乱很多的出差会议交流机会。

  第二,大学上课考核难。不同于小学初中高中,有小升初,初升高和高考的无比强大的升学率驱动和量化考核,背后有无数家长紧盯跟随的压力,大学教育完全不一样。没有升学率驱动,考研读研时学生自己的事,和老师并不相干。学校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可以量化落地的上课质量考核方案。目前的学生评教,督导抽听,同事旁听等考核都不是持续性,很多也流于形式,没有太多促进意义。同事督导,大家都是学校的同事,一般都不能太严格。且听课一般都事前通知,有的老师会准备提升下讲课,有的即使讲得不好,也懒得准备了。“讲得好与不好,反正我是学校的永久编制,你又不能把我开除,对吧?”

 家长把孩子送进大学就觉得已经万事大吉,通关任务达成,关注关心的焦点早已转移到就业恋爱上面了,早已不关心所谓大学上课如何了。

大学生呢?他们自己不关心吗?每学期学生也有评教环节,但是并没有见到太多有效有针对的反馈。可能长期应试教育环境出来的学生们并没有很强的批判针砭建议等意识,在差不多就行的想法下选择了沉默:差不多就行了吧。

学生从对待上课上也是经历了大一的兴奋,到大二的分流,大三大四的分层等过程,有保研希望的学生坐前排,认真听课,积极记笔记和考试要点,并且和任课老师保持较热情互动,确保成绩GPA和保研名额。没有保研希望的,则是:“老师你不要管我上课或睡觉,或恋爱,或电视剧,或看小说,或背tofel, GRE,刷考研试题,您怎么上课都行,我都没意见,我不会差评评教,但您会给我至少60分吧”。于是老师和学生不断衍化拉锯中甚至达成了某种程度的“默契”。

第三,大学老师事情多,科研压力大。大学老师没有外人想象的那么轻松,有寒暑假。也许工作时间自由是个很大的优点,但也造成很多大学老师几乎“没有上班,也没有下班”。项目申请答辩中期检查验收结题,实验室建设设备购买,学生工作指导论文修改,各种学术会议和学校学院系里的各种大小会议,各种大小表格数据收集……当然也包括教学任务。

确实事情特别多,内外部竞争和考核任务等都是巨大的压力。在各种忙碌中,教学很多时候便被放在重要性的最末端—保证不误课是最底线。至于上课的高质量也无从保证了。教学在各种人才申请中,也似乎没有那么重要。只要在青年长江和长江学者的申请中,需要填写教学成果。但感觉也最多是个辅助性,至少不是最终评价因素。人才的申请和评价更多是看科研成果。没有看到因为教学较好而科研一塌糊涂的能评上人才头衔。教学很好,当然可以去申请教学名师。

科研是王牌,教学是点缀。这也是教学被忽视,教学质量难以提升的很大原因。

第四,大学生对大学学习没有正确认识。这一点我在之前一篇文章里有过唠叨(快开学了,我对本科生同学们的碎碎念,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62936-1248585.html)。

大学生理应成为现代大学课堂的主角,但主角的正确认识,充分投入,积极互动的缺乏,让大学老师最初的再大的热情也会逐渐“冷却”。

 

二、    大学产学研之困

产学研是个很热的词,产学研融合受到大力度的提倡。但是大学产学研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

产学研包括产、学、研三方面,涉及到产学,产研,和学研,以及产学研融合。

产学方面,主要是指大学生的认知和生产实习。一般为期一个月时间,实习老师带领进入企业。产学的问题在于,由于实习时间较短,企业无法为所有学生提供培训后,然后让学生能真正在生产等一线上真正“实习”。于是很多学生,或者产线上走马观花走过场,或者干脆后来去周围游山玩水。企业免费为实习大学生提供基本食宿和实习条件,在满足一定年限和要求下,可以挂牌大学实习基地。这是企业在产学方面几乎仅有的收获。

期望实习能扩大宣传吸引实习学生毕业后来就业,基本上难以实现,甚至起到相反作用。因为好企业不用宣传,而位置偏僻环境待遇较差等企业只会吓走本来也许还可能来的学生。但是,大学一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在实习上没有给企业回馈,甚至态度冷淡。很多院系专业的实习,企业其实都只是顾及照顾同其联系的之前就大多认识的大学教授本身的面子而已。据我了解,大部分企业是不愿意接收大学生本科实习的。

横向产研的问题在于“大学能做的”和“企业想要的”存在较大的不匹配。大学研究由于软硬件各方面原因,研究大部分是独立个体,或是松散的团队,紧密的大团队不多。大学研究的特点是比较基础性,前沿性,比较的“慢”和“新”。而企业想要的是能够较快速的解决卡脖子的技术点,快速开发产品推向市场。但是卡脖子的技术点,企业那么多长期一线的工程师技术员都解决不了,大学里经验匮乏的研究生,和远离产业一线的教授们,大部分时候是无能为力的。

现在大部分企业没有足够的耐心来等待大学所研来积累沉淀吸收转化。于是很多产研合作,最后演化成一起搭伴申请国家省市的项目。而在后续的这些项目执行过程中,产研相互融合协同攻关技术的案例其实并不多见。相互在一个项目的历练里,大学和企业更多地了解了对方,这算是个收获。

纵向产研的问题则有研转向产的机制轨道等硬件和思维理念等软件问题。前者在逐渐解决,而后者则还是欠缺。毕竟做科研和做企业产品还是存在很大的区别。

学研的问题,我在之前一篇文章里说过。很多老师并不愿意带本科生进实验室。究其原因,除了本科生的知识能力、规则意识和安全意识外,还有客观方面本科生较多的课程任务,和主观方面其较弱的Commitment,都会让前期讨论设计安排的实验项目流产。

毕竟,本科生的主要任务是课程学习,拿学分:“最近课程多”“要考试复习”等,便容不得老师去拒绝。本科生也无法像研究生那样去管理,研究生需要完成工作来毕业拿学位,但对本科生却无甚约束力。

清北的很多本科生能坚持下来,做出闪亮成果,原因是清北的大部分本科生都瞄着哈佛斯坦佛耶鲁等世界顶尖名校,面临来自全世界的竞争,除了基本的本科成绩要好,也需要体现出你在申请研究生博士的项目专业方向做出不俗的成绩,证明拥有较大的潜力。

       而大部分其他学校学生考取国内清北复交等学校的研究生,并无这方面的要求,甚至本科成绩也不是很重要。考研的成绩是主要的。考研复试时,每个学生几乎都有厚厚的获奖成果等资料,但是很多都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科创实验室很多也难免同样。

 

三、    大学管理之困

这里我主要想说的是,大学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很多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实在是不好。前述老师们要填各种各样的表格,就是信息化数据化建设不好的结果。几乎每天都有表格要填,比如本科方面的上课课时等信息统计,本科校示范课程建设总结和评优申报,科研方面本年度发表文章承担项目统计,实验室年度建设申报设备统计等等等等。。。。。

 很多事情很多时候,都可以见到研办,本科生办,科研办,院办,项目办等等从雪花一样信息闪烁的微信群里发过来的各种加注了deadline的表格,很多都是以不容置疑和商量的“刻不容缓”“今日必须上交”等等。我在上海北京等地出差的路上的地铁站地板上,早餐店等地方都很多时候被逼不得不掏出笔记本,赶填这些“今日必须完成”的表格。我也曾(当然一直)非常努力的上好一门课程,但是申请评优评示范课程等却需要填写较多表格文件,于是放弃评优等,实在是不想填写表格。

真的是心力憔悴!很多大学老师自嘲是“表”哥……

并且养成了“表哥”气质:不到最后一刻,一般绝不提前交表,以示内心抗拒。

不仅仅是老师,学生们申请各种奖学金,申请入党,以及平时很多时候也需要填写大量的材料。学生们也非常的忙!现在大学给学生“留白”的时间比我们上大学那时候也要少很多很多了。

在整个社会各行各业都在进行数据化提升的时刻,我们大学在信息化建设上远远走在了后面。这对老师们学生们的宝贵时间的利用,教学质量的提高,科研产出效率是很沮丧的打击和伤害!

请看看韩国三星集团,华为等怎么建立高效的信息化系统,以及对其商业上成功的巨大促进吧!

        别再让老师们一天到晚地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填写很多表格了吧!

        别再让研办,本科生办,科研办,院办,项目办等老师们一遍又一遍不好意思但又不得不催缴然后处理海量表格了吧!

        行政教务等老师也确实很忙很累,他们要填的表格可能是一般老师的数几十倍了!

        给大学生们更多一点自由探索,自由发呆的时间和空间,也没什么不好的。

       为什么不建设好建设完善学校的信息数据系统,让大家的工作都可以更加高效和轻松点呢?


四、    大学定位职能之困

       高等教育大致有纽曼式和洪堡式两种教育理念,对应不同的定位和职能:约翰纽曼在《大学的概念》里提出大学是传播大学之道而非雕虫小技的地方。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出有能力服务于社会的人,而不只是发文凭。

      威廉洪堡则强调职业教育和技能教育是大学的中心任务,大学生在大学学到用于国家建设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走出校园就能为社会服务。把上述两者合起来,可以大致总结大学的职能是传承文化,研究和培训。

      可以坦诚,我国大学目前阶段主要是洪堡式,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服务是主要目的和任务。但是在目前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大变局”时代,大学的上述职能似乎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在降低

      大学在实用和应用研究上,因为软硬件原因,落后于华为中芯国际这些一线国内顶尖企业,以及甚至一些新型的体制更灵活更加专注的研发机构。因为SCI影响因子一些稍微偏离的引导因素,大学很多的基础研究正变得“无病呻吟”“隔靴搔痒”,更加为创新而创新。

       在教学和知识传递方面,互联网的发达,学生可以在网上免费听到世界顶尖名牌大学的任何课程,他们对必须按时赶到教室来上两小时很多确实是枯燥乏味毫无激情纰漏百出的课程已经感到厌倦和苦不堪言。

        技能和技术培训方面,大学从来不能像一些培训学校专注具体技能的培训,大学也从不屑于与之竞争。我们大学四年需要兼顾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但是都不能很好的达到这个目的。

       在学习渠道资源如此丰富的现在,大学的职能优势和不可或缺性受到挑战,难道只剩下颁发文凭,或者说颁发文凭成为大学的最主要的垄断属性的功能,而不是其他?学生四年大学生活学习的主要收获和目的仅仅是一纸文凭,而在其他方面却收获甚微?这样的大学是岌岌可危的!我觉得并不是危言耸听。

 

五、    我对当前大学教育和管理的碎碎想

1.    提高本科教学教师课酬,建立切实有效的日常本科教学评价机制。

     要改变目前本科教学评价形成虚设的情况,需要找到方法让学生评教,教室评学,校院督导员等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是敷衍了事,碍于情面面子不好批评等。

    这确实是个难题,课程上不好,也不能不取消教师上课资格。不然谁来上课呢?引进新教师没那么容易,涉及到人事编制等各方面。

2.    建设完善学校的信息数据系统!!!

     这应该可以是产出-投入比最大的一件事!只需要在现在系统上加以不断完善。教师们无需每天都在各种deadline的表格中挣扎忙乱,只需要及时把自己的教学,科研等成果在系统里上传更新,而学校本科生院,研究生办各机关部门在需要各种信息的时候,只需要勾选提取相关信息即可!!

    这应该不是很难实现吧?这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从老师到行政人员都会拍手称快的大好事!

3.    破除产学研之困。

      端正认识,与产业一线高质量企业建立高质量实习基地,推进产学真正出“实效”。高质量创新,真正以突破技术和科学前沿为目的,而不是以文章为目的,鼓励帮助创新成果成熟进一步转化;而不是一味跟着企业屁股后面跑,破除产研困境。可以学习借鉴美国大学经验。美国企业,如英特尔、IBM、德州仪器、Google等在现在的半导体技术、MEMS、人工智能技术肯定是大幅领先的,美国大学不会去做这方面的优化提升研究,而是在提出孵化发展更先进的创新技术。美国企业对美国大学的研究是非常关注,甚至非常害怕的。因为一不小心,现有技术就有可能被创新能力巨大的大学研究的新技术取代超越了。

     当我们大学的研究能让企业觉得非常害怕,我们大学的研究就成功了,产研也就离成功不远了。而此大学自身内部“纵向型”产研是不同于部分人所理解的大学企业“横向型”产研的。“纵向型”产研包括我们学校在内的很多学校做的很不错。前面所说的主要是指“横向型”产研问题。

     改革研究生入学单单只看考研成绩的现状(很多研究生复试并不能考察大学生本科所学知识),研究生入学成绩同本科成绩挂钩,同本科科研经验和成果挂钩,但不要全取决本科成绩。后者会使大学成为高考的延续,即“高五”。

       4.    充任再认识大学的职能,坚定的建设有特色的大学,而不是片面求大求全的大学。改善改革管理,充分调动大学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打破,至少一定程度上打破学科和专业上的条条框框,打破行政政绩主导思维,释放教学相长和创新的巨大潜能,激发大学科研的巨大创新动力和能量。

       要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趋势,更大地更充分发挥大学的作用,确实需要大学做出一些改变,确实呼求智慧的教育家们。这不是个别大学问题,而可能是现代或者后现代大学面临共性问题。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大学千万别成为时代变革的看客。那将会是大学,和整个社会的巨大损失和悲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62936-1302079.html

上一篇:“芯”基建-30:多束并行电子束直写:To be or not to be?
收藏 IP: 113.218.172.*| 热度|

28 闻宝联 周向军 郁志勇 毛宁波 冯兆东 闫江毓 彭真明 孙颉 黄永义 周忠浩 梁洪泽 李明阳 褚海亮 王安良 崔锦华 王恪铭 王茂清 王明 胡爱国 姚伟 康建 赵志宏 余宗宝 宋威 王中任 刘继为 杨正瓴 朱爱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8 12: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