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usysu 海阔天空,变幻无穷;穷究其理,趣莫大焉。

博文

当历史变成传奇(4): 四大金刚之叶顾陶杨 精选

已有 7624 次阅读 2017-11-22 19:59 |个人分类:历史钩沉|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小引及系列之一:非本位主之竺可、涂望和九章

系列之二:九章不拘一格育人才

系列之三:如火般燃尽自己的赤子-震潮

4. 四大金刚之叶顾陶杨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原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为基础,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原气象研究所所长赵九章先生任地球物理所所长。据竺老日记记载,改称地球物理所是钱三强的主张,而竺老“以历史上的关系当然不愿见气象研究所名字之取消,但此等本位见解,余可放弃,故为息事宁人计,曾与九章谈放弃维持气象所名称之主张。”实际上,1950年代地球物理所对国外称“地球物理与气象研究所”。

地球物理所的气象部分放在第二研究室(二室),刚刚分别从美国和瑞典回到中国的叶笃正和顾震潮被任命为共同主任。当时(1950年)叶笃正先生34岁,顾震潮先生30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由于叶顾两人,再加上到北大的谢义炳先生,都从师于代表现代大气科学最高水平的芝加哥学派领袖罗斯贝,中国成为当时除欧美国家以外直接受到芝加哥学派影响的唯一国家。而由于罗斯贝的回到瑞典和中瑞于1950年的建交,新中国在大气科学方面的成就很幸运地没有被淹没。实际上,当叶、顾两位先生刚刚回到中国不久,罗斯贝1951年就在他创办的Tellus (大地)杂志上这样说道:“there is […] every reason to expect, during the next few years, an extremely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teorology and, as a result, many significant realistic contributions from that part of world.” [有充分的理由期待,在未来的几年中,中国的气象学将有一个特别强劲的发展和众多来自中国的重要的、实质性的贡献。] 事实上,1950-60年代中国大气科学的发展确实如罗斯贝所愿,或者甚至可以说,所取得的成就可能出乎他的意料。

除了业务上的发展和来自高校(主要是南大和北大)的部分贡献,当时新中国大气科学基础研究的成就(无论是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主要是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气象研究室贡献的。除了叶、顾两位主任的直接领导,当时作为代表几个不同方向的科研带头人的一个著名说法是“叶顾陶杨”四大金刚。四大金刚分别指叶笃正、顾震潮、陶诗言和杨鉴初。关于四大金刚的说法,叶笃正先生是这样回忆的:

“当年,叶、顾、陶、杨(叶笃正、顾震潮、陶诗言、杨鉴初)被称为地球物理所气象研究室的‘四大金刚’。人们说我们四人对研究室的发展都做出了不同的贡献。我们性格各异,专业方向不同。在赵九章恩师的指导与安排下,要我集中于大气动力学的研究;顾震潮兴趣广泛而具有开创性,被赵先生派往各专业去打头阵,开拓新的领域。陶诗言擅长天气学,杨鉴初精于长期天气预报,因此被安排做发展气象业务预报的基础研究工作。我们四个人各自发挥专长,各得其所。大家相互支持,团结一致,把当时的气象研究室建立成一个优秀的研究集体,在科学研究上做出了世界领先的成果。”

“叶顾陶杨”戮力同心、相互配合、敢为世界先的精神,通过一代代学人的传承,已经构成了大气物理所独特的研究所文化和精神气质的一部分。

附:叶顾陶杨的生平纪念主页


叶笃正:http://www.iap.cas.cn/qt/zthd/dnydz/

震潮:http://www.iap.cas.cn/qt/zthd/oldzt/guzhengchao85/gzc85.htm

言:  

 http://www.iap.cas.cn/qt/zthd/tsyxs/sp/201212/t20121218_3722925.html

杨鉴初:http://www.iap.cas.cn/qt/zthd/qxsh/201704/t20170424_477914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60191-1086389.html

上一篇:当历史变成传奇(3): 如火般燃尽自己的赤子-顾震潮
下一篇:平流层注入气溶胶的一个例子:皮纳图博火山喷发
收藏 IP: 218.19.145.*| 热度|

6 杨顺楷 黄永义 史晓雷 李学宽 张学文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7 15: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