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机化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小到一只中性笔,大到航空航天领域,有机化学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有机化学更是化学学科的一颗明珠,吸引着无数科学家家;它更是一门艺术,每个原子的碰撞重排都充满着迷人的魅力。
复杂生命现象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有机分子。有机化学的一个特点就是其研究和发展越来越与生命科学挂钩,并与生命科学互相交叉和渗透,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过程的研究给予了生命科学不可限量的活力和前景。
肽是有机化合物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由氨基酸脱水而成的有机化合物,人体很多活性物质都是以肽的形式存在的,涉及激素、神经、细胞生长和生殖等各个领域。化学家由于研究和应用的需要,也会自行设计并合成出天然存在或不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多肽。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肽,比如食品肽,经常出现在营养补剂和保健品里;有些是在医药产品里,比如药用针剂、疫苗;还有一些就是现在经常用于化妆品中的胜肽。
1973年,罗伦·皮卡特从血清中发现蓝铜胜肽,其对于治疗伤口和皮肤损伤非常有效,不但可以减少疤痕组织生成,同时能刺激皮肤自行愈合。此后,美国杜兰大学医学院发现了胜肽可以改善老化皮肤的科学根据。
胜肽主要有信号类、神经递质抑制类、承载类、抗炎消水肿类、抑制黑色素类,其他还有抗羰基化类、促真皮修复类、促眼睫毛生长类等。
1号抗衰选手:蓝铜胜肽
蓝铜胜肽(GHK-Cu)是从血清中发现的,因此融合性、吸收性较好。蓝铜胜肽进入皮肤内部后,释放信号,诱导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蛋白,促进胶原蛋白生成。此外,它能够抑制炎症因子的合成,有利于细胞的修复,帮助DNA的修复,甚至对紫外线损伤、光污染,都能够起到修复作用。它能刺激葡萄糖聚胺(GAGs)产生,帮助皮肤恢复自我修复的能力。GHK-Cu的发现与纯化,成为Neova的全球独家专利。使用这项突破性的GHK-Cu可以在不伤肌肤、不刺激肌肤的情况下,增加细胞的活力,逐渐修复体内流失的胶原蛋白,使皮下组织坚强,伤口迅速愈合,进而达到除皱抗老化的目的。
蓝铜胜肽和高浓度维生素C同时使用,会失去活性,这是它难做且价格较贵的原因之一。
2号抗衰选手:六胜肽
六胜肽,是以六种氨基酸基团组成的寡胜肽链,它能抑制神经传导素乙酰胆碱的释放,避免肌肉过度收缩,有效舒缓并抑制抬头纹、鱼尾纹及周边肌肉的收缩与活动,帮助肌肉放松,有效重组胶原弹力,从而可帮助肌肤恢复平滑。
3号抗衰选手:核桃肽
核桃肽,是人们将核桃去除油脂后,以核桃粕为原料,利用生物酶解技术,从核桃蛋白中提取而成的小分子物质。它富含人体所需的18种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是一种新型营养物质,不仅具有健脑功能,还有着核桃并不具备的营养功效。核桃肽是一种极其类似人体中降压肽的物质,经科学认证,它可作为人体降压肽的补充剂,快速通过消化黏膜进入血液循环,起到和人体降压肽一样的降压效果。此外,核桃肽还具有安眠,改善消化系统、促进营养物质吸收,预防疾病,增强免疫力等多重保护作用。核桃肽对改善肌肤纹理、皱纹也有一定的作用。
除此之外,有机化学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是医药学、环境保护等学科的重要基础,对药物、农药、染料、香料、炸药、食品与营养、高分子材料、高能燃料、石油与煤化学、日用品化学、农副产品等的利用和发展起到了奠定基础的作用。为了在研究和制备有机化合物时更好地保护环境,在项目研究和生产前应充分地应用有机化学的理论和知识对项目进行环境评估、安全评估,以保证更好更安全地研究和制备出高质量的药品、食品、日用化学品等有机化合物产品,需要在生产中采用更多的绿色化学生产工艺,为此具有丰富、深入和广博的有机化学知识就越显得更为重要。
虽然有机化学是一门追求精准的学科,但是其纷繁复杂的庞大体系,让人完整地一概其全貌也是一项困难的事。为了让读者系统地理解有机化学,《有机化学核心教程》应运而生。
《有机化学核心教程》是根据作者在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有机化学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中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根据有机化学近年来的发展而编写的。本书全面精炼地介绍了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又增加了当代化学的前沿发展内容。其中还包括了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奖内容——“烯烃复分解反应”;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奖内容——“有机合成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研究”的Heck反应、Suzuki偶联反应和Negishi偶联反应;另外,为较深入了解201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我国药学家屠呦呦发现的治疗疟疾的新药物——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结构,本书对萜类化合物也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本书还增加了当代化学的一个重要前沿——绿色化学方面的内容,如醇的氮氧自由基催化氧化等。
有机物的表征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分析技术,本书也加强了核磁共振光谱、红外光谱、有机质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介绍,使读者能够在掌握这些有机光谱知识的基础上,具有鉴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能力。
有机反应在追求获得目标产物的同时,还要优化反应条件,力求提高目标产物的产率。本书在介绍一些反应的同时,还有意识地注明了许多反应条件和收率,使反应更加真实可信,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参考。本书既可作为各大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教材,也是从事有机合成技术人员的必要读物。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2 08: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