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pengj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pengju attosecond pulse generation and application; ultrafast excited-state dynamics in liquid; time-resolved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elec ...

博文

菜鸟对“对中国科技界现状的一点个人看法”的一点个人看法

已有 3363 次阅读 2011-4-4 15:0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国, 学术界, 金融危机, 产业链, 过路费

刚看了蒋老师的博文:对中国科技界现状的一点个人看法。分析的很到位,主要谈了中国大陆乱发论文的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经济不景气,国际大环境致使全球期刊的门槛降低,给了中国大陆论文制造大军机会可乘。如果这个原因成立,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这么理解:中国的论文制造大军早于2008年经济危机就已经存在,当时也是扛着一沓沓的论文到处放炮,不过由于经济危机还没有来,国际期刊的门槛还是比较高的,至少是没有像现在这样,主动示好,以致于很多论文都变成炮灰,石沉大海了。现在不同了,国际金融危机的海啸冲垮了国际期刊的“产业链”,为了自身生存,只能竭力开源,恰好门外一直围着中国这些嗷嗷待哺的论文制造大军,干脆放他们一马,给点过路费之类的,做个顺水人情,两全其美,于是催生了中国学术论文“井喷”的态势,中国科技界成为一个乘着东风的“暴发户”!归根结底,国际期刊门槛降低的原因是经济危机,为了生存要吸收“东家”,中国的论文制造大军早已在门外等候,所以“井喷”!
第二个原因是国内大环境,首先是国际经济危机对中国影响不大,中国科研经费投入富足,面对整天大鱼大肉的科研软环境和硬环境,这些科研工作者也要趁机表现一下,于是很多人不自觉产生了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想法,反正有的是钱,版面费不成问题,国家又不会把我投的每一篇文章检查一下,于是报着投机取巧的想法,一些论文神不知鬼不觉的发了。
我认为,既然是国内大环境,就要有一大批人的行为集体表观出来,而不是一些投机取巧的人的做法使然,国内大环境基本是这样的,经济危机对国家科研投入的影响微乎其微,至少没有产生太多负面影响,不像国外那样,有了经济危机首先削减科学教育投入,相反,今年的自然基金和重点的资助金额更大,话说回来了,面对国家这么大方的资助,我们的科技工作者难道不会脸红么?会的!他们在看到任务书的时候一定会脸红,但是会转瞬即逝,因为这个大环境有几个方面,结题的时候糊弄一下就好了。我们可以扒一扒每年的重点课题结题情况,真正“完成任务”的有几个,给国家上报指标的时候有几个是“真正”做到的。原因有几个:第一,这个课题申请之初就不应该批,因为根本不可能做到任务书上那么好,但是还是批了;第二,这个课题压根就没怎么做,把钱搞到手就万事大吉了;第三,大家都这样,我又能怎么样,谁又把我怎么样,反正钱多;三个原因的一个共同衡量标准就是,结题的时候可以“糊弄”过关。再回头来讲,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任务和指标,一些畏上的科学工作者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和指标,就疯狂地灌水,上行下效,国家给的任务完不成明年课题组就要喝西北风,你不灌水我灌水,灌水无罪,不灌水悲催,这是另一个大环境。至于,发文章的监管都是小问题,一个政策可以把这个现象秒杀几条街,但是,嗷嗷待哺的太多了啊,太多了。
第三个原因,国内小环境。海龟,菜海龟太多,为了利益灌水去。这个原因我基本赞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开始自己出钱赞助国内的学生到国外打工,说白了,国家不知不觉培养了一批准既得利益者,他们即将成为中国科技界的“骨干”,但是这些骨干到底够不够强硬,不是靠一两年,三五年海外工厂工作经历就能体现出来的,但是回来之后我们还是给他打上了烙印,写在档案里,就显得顺风顺水。海龟回国之后,谋私利的确实也很多,升官发财谁不喜欢呢?而且靠着海外交际的人力资源优势,多发灌水文章,也算是靠指标走坦途的了。至于论文质量嘛,反正都一样,院长发的都不一定比我高,也就心安理得了。说实话,这个小环境实在太小了,海龟就刚开始就像一个动能很大的分子一样,各个方向都有动量分布,实在是活跃,令人欣喜,但是回到国内这个大气候里,置身于只有一个动量方向的气体中,自己其他方向的动量迅速被交换完毕,也变成基本单色的气体分子了。
 
个人认为,本质原因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就先说一个吧。中国科技界的这种态势,一个比较靠谱的形成原因就是科研单位的体制问题,事业单位编制造就了“混”日子的科技工作者太多,具体的表现我就不谈了,你们懂的。我就举个例子,我的几个同学科研做的还行,博士阶段高质量的文章发了好几篇,每天都是起早贪黑的干活,写文章,读文献,分析数据,目的就是一个,早早博士毕业过上稳定生活,但是活干得太好不见得是一件好事,老板不让按期毕业,因为太好了,干活的人不多,放走了这一个,没有后来人,组内埋头科研的职工产出太少了,就连组长一年都读不了几篇文献,何况他人呢。
因此,一旦中国走科研工厂路线,能者在位,局面会迅速改观。
哈哈!科学网博客的流量也会迅速下降,大家都披星戴月搞科研去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2266-429597.html

上一篇:“伪歉”继续肆虐?
下一篇:求助—我国近十年取得伟大成就的科学家?
收藏 IP: 210.77.73.*| 热度|

6 杨月琴 刘洋 蒋继平 何学锋 zzjtcm 侯振宇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21: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