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n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rno

博文

情景-应对技术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已有 1965 次阅读 2022-1-5 01:39 |个人分类:韧性和抗逆力|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情景-应对是在对日常生产运营和管理活动中的各种关键条件资源和能力基础上,依据价值观和目标体系,设定参照标准和基础假设,按照发生的概率、后果和敏感度等元素,规划和设计代表性重要性从高到低的情景体系,并不断更新和调整,通过对未来详细地、严密地推理和描述来构想各种触发条件或触发事件引起的未来各种可能的方案,并相应提出应对的程序和步骤方法等。情景-应对技术是一个系统化动态化的综合性技术体系。是由情景构建和情景应对两大部分组成。这个情景体系和应对体系,是在价值观和目标影响下的,单主题或多主题的应对系统。其中的关键是各个设定的环境中的风险分析和可能发生的事件排查,列出在各个特定环境中的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触发因素、干扰因素后,相应地进行预警和处置措施设计和演练。

情景-应对技术,类似于想像和头脑中表演和模拟行为,通过结构化的技术和方法程序,进行头脑中的演化和构想,甚至可以称为猜想,分析各种情景下的环境行为特点和行为因果关系,寻找关键连接行为和演化趋势,有意识地设想外界侵入因素和干扰因素,从高中低风险高中低重要程度和高中低行为可能性,进行评估和设计对策应对方案。然后在这一基础上,如果我们要想避免这种场景出现,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才能控制。由于情景分析方法可构建随事件处境变化可能形成的各种情景,从而实现“情景-应对”型决策。

情景法最关键的作用是,提供模式化的预警和模式化的预先处置时间,避免两个最常见的错误:猝不及防,不知所措。我们在进行风险评估时,需要基于各种可能的情景假设,找出最重要最常发后果最不能接受的风险事件,概括提炼和设计预警和预处置方式。这样,当熟悉的环境出现时,预警和预先采取预防性的行为和操作。我们常见的无人值守道口环境下,“一停二看三通过”就是典型的情景-应对式技术的应用。这种技术的目的在于,通过技术运用和培训,只有到了没有信号和人员指挥的铁路道口,无论是否有火车,首先执行预置式的警报和处置行为,有效地避免临时决定和临时反应,以预先防范和预先处置的方式阻断了事故链。

情景-应对是通过对各种“景”进行分析并依赖预想预判的“景”来分析各种情况,即各种风险事件以及其概率,对这些风险事件带来影响范围和后果等进行判断形成应对方案和决策。情景不是一个风险事件的投影,而是无数同类风险事件与其在特定的环境中的演化路径和风险后果的集合,是对特定环境中各种可能性以及能使风险事件由初始状态向未来状态发展的一系列事实的描述性假设,其细节化程度高,但完全服务于切断事故链,以预先预置的方式设计应对措施。相当于对未来的概括性决策应对。如何分析和预判不同景之下的风险事件并掌握演化发展链条和发生概率,在关键行为点作出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其中关键。情景不同于传统的“典型案例”,典型案例是事后分析,情景应对则是事前分析和事前设计事前模拟,是基于事故链,对预期风险事件的预置阻断式应对,情景构建是理论与实践的衔接,经验与预见的集成,预防与现场处置的结合,行为与方法的统一,现实与臆想推测的统一,情景构建是多角度思维和决策工具,链接决策层、指挥层、实施层、参与层,实现了对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交互沟通与包容互动。

情景构建本质上是一个包括脆弱性分析在内的风险评估和预管控过程,情景-应对技术可以对日常的案例管理和应急管理工作提供重要方法支撑和引导。

第一,为安全生产和应急培训、演练提供指导和依据。重大突发事件情景凝练集成了应急响应的主要活动,可为各类应急培训演练开发出一个共同的指导基础。情景中的基本要素为应急演练的规划制定、教材编写、内容安排、考核方法和评估标准提供了可衡量的依据,使培训演练都能达到一致性的目标和要求,逐渐形成具备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二,可依据情景对以往和本次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全过程进行对照评估,发现其中的缺陷与不足,尤其是涌现出的脆弱性问题,从而为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供指导。

第三,情景-应对方式可明确应急处置工作的主要目标。重大突发事件情景规划则从“顶级事件”和“峰值需求”、“最大可能性”、“最不能接受事件”等方面为防灾减灾的整体规划设计提供依据。作为日常管理和规划工作的中心,规划中列出的事件情景是未来所面对最严重威胁的“风险”,因而在应急预案中应得到最优先的关注和安排。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19598-1319616.html

上一篇:要运营,不要管控
下一篇:共演模式中的底线思维
收藏 IP: 200.55.193.*| 热度|

1 吴超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21: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