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行过程中短时间内为什么会“水土不服”?人体中存在大量的微生物,而这些微生物主要存在于肠道中,被称之为肠道菌群。肠道菌群由微生物按照一定的比例组成,不同的肠道菌群构成对人体的健康有着不同的影响。正常人在旅行过程中短期时间内经常会产生“水土不服”的症状,而经过一段时间后相关症状会减轻甚至消失,这通常与作息规律和饮食的改变具有很高的关联性;“水土不服”的最主要症状为肠胃不适,甚至腹泻等。
很多专家指出这种“水土不服”是由肠道微生物菌群不适应环境有关系。但“水土不服”是否真的和肠道菌群的“水土不服”有关系?饮食改变后和饮食恢复后肠道微生物如何发生变化以及遵循何种变化规律,还不是很清楚。11月12日,Gut杂志发表了华中科技大学宁康教授团队的标题为《Resilience of Human Gut Microbial Communities for the Long Stay with Multiple Dietary Shifts》的文章,该文对肠道菌群的可塑性进行了较大尺度的研究,研究接货或许会为“水土不服”现象的产生的原因给出了一定的答案。
为揭示肠道菌群在较长时间跨度内受饮食改变而发生的动态变化模式,研究团队招募了由十人组成的中国志愿者团队,他们从北京出发,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TAT)停留六个月,然后返回北京。采取高密度纵向采样的策略来收集志愿者的粪便样本,并记录志愿者详细的饮食信息。 分别在行前阶段(20个样本,T1)、代表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停留的三个阶段T2(28个样本),T3(60个样本)和T4(21个样本)、以及志愿者返回北京后的两个时段T5(35个样本)和T6(20个样本);研究团队还收集了来自北京健康本地人(BJN,57个样本),TAT健康本地人(TTN,28个样本)、TAT患者(TTP,6个样本)和TAT中国人(TTC,8个样本)的样本作为对照数据集。
对来自41个个体的287个粪便样品的微生物16S rRNA基因的V4高变区进行了测序,并用QIIME分析了高质量的序列。结果表明肠道菌群的动态变化规律遵循“双向可塑性模式”,首先在变化过程中具有很高的可塑性,其次在长时间停留期间又具有相当的弹性。首先,BJN和TTN存在不同的微生物群落模式(图A),在到达TAT后,志愿者倡导微生物群落从类似于BJN的微生物群并在TAT停留时期逐渐转变为TTN模式,且返回北京后1个月内又恢复到其原始模式(图B-F)。这种肠道菌群之间的变换通常在1个月内完成,且肠道菌群的动态变化有特定变化趋势。因此,当短时间内到达新的地方后接触到不同的饮食方式时,肠道微生物菌群还是处于原居住地的模式,短时间内就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现象,停留一段时间后,肠道微生物菌群会发生变化从而使“水土不服”症状消失。在肠道菌群组成上,研究人员发现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相对丰度在时间轴上表现出较强的弹性,并且它们在这段时间内呈负相关,而变形球菌门和放线杆菌门的相对丰度也表现出可塑性模式。
通过整合志愿者的饮食信息,证实了双向可塑性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饮食来调节的。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逗留期间,参试的志愿者消费了更多的西方饮食,例如大量的鱼和海鲜、乳制品和精制谷物等,这与他们在北京的饮食习惯大不相同。研究发现,这些食物的消耗量增加与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显著相关。肠道菌群的双向可塑性模式,可对肠道微生物组相关疾病的临床实践发挥指导性价值,针对胃肠疾病的诊断,应考虑饮食习惯和可能的旅行记录,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在临床实践,如粪便移植和抗生素治疗中,应该利用更长的时间来监测治疗效果,因为肠道微生物群落具有很强的弹性(本博文得到宁康教授指导)。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30 07: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