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jvz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ujvzi

博文

思考如何拯救汉语

已有 2148 次阅读 2015-9-30 14:1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英语, 科技, 汉语, 英文, 写作

几年前买了一本中华书局的《汉书》,读着读着,忽而看到里面的某一行,冒出来一个英文字母。这个印刷的小错误,把我郁闷了很长时间。究其原因,可能有二,其一是惊诧中华书局这样严肃的出版社,也开这种玩笑;其二是英文字母出现古文书籍的正文里面,比“都都平丈我”这类的错误,更让人郁闷百倍,有一种玷污像班孟坚这样的前贤的感觉。

我这个人对语言似乎过于敏感了,看到用打印体刻的传统样式的石碑,就感觉到煞风景;看到从左向右写的匾额,又是一阵别扭;看到山上被人用简体字从左向右写,以公元某某年结尾,歪七扭八的自创的字体,更是无比的气愤。真是有一种有辱斯文的感觉。

可能说的有点过激。

虽然我也是写英语论文的,我也是每天读英语文献的,几乎每天狂热的学习英语单词和语法的。所以,我不反对白话文里面使用英语。但是,我依然不习惯别人将外语或舶来的语言,印刷在古文里,由其是刻在名山大川等传统景区里。这可能是我过分的追求纯净的古汉语吧,在我读书或去名山古迹游玩的时候。

我记得晚清的人翻译外国书籍,在书尾,单独开辟一章,作为中英文对照表,这是我可以接受的。我也不反对在著名景区摆放WC的牌子。

有时候,我也去读一下中文的科技文献。当我看到中文文献里,挤满了英语符号的时候(不是数学的那种,是英文缩写的那种),就会感觉我们的语言,真的是赶不上时代了,心中就有一种要挽救我们的语言的冲动。例如CRISPR这个当下的热词,原文是“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 sequences”,翻译过来是“簇集的规则的间隔的短的回文的重复的序列”。这个词汇如果使用汉语翻译,很难具有英文CRISPR这样简明易懂的效果。当然,我们可以直接音译,写作“克瑞斯波波”,但是国内的英汉词典尚未更新,即便更新也未必会音译。这就涉及到标准问题。

我们现在使用的汉语受到的外国语的冲击,远比盛唐时北方民族语言或梵语对汉语的冲击大。古代能翻译佛经的人很少,因此翻译者可以独自创立标准。而现在,读外国语的人太多,不可能每个人的标准都一致,除非在科技英语翻译这个问题上,再创立一套简便而易行的标准,而且这种创造,不得阻碍科技的进步。

除了这个,我还想到现在的电脑打字与古代的木板刻字的优劣来。电脑打字固然方便,但是电脑无法创立新的汉字。随着新事物的增多,或者新需求的增多,我们固有的古汉字能够满足快速的文化发展的需求么?
我们的汉字能否可以像英语那样随意创造出新字来?使她具有生命力呢?我觉得这是可以的。

不知道有没有与我一样热爱汉字,又不排斥英语的人,也不知道在未来的几年或几十年

我们的汉语能否在自然科学界展现出活力来?


由于自己不是研究语言的,浅薄勿怪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1314-924507.html

上一篇:希波克拉底誓词
下一篇:思考小概率事件与异常值
收藏 IP: 222.173.10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7: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