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人取得了成绩或成就,你为他叫好,难不难?我的答案是,也难也不难。如果此人远在天涯海角,或者他的工作领域与你风马牛不相及,看到他的成绩,你为之叫好,一点也不难;如果此人近在咫尺,或者工作领域与你相近,年龄阅历与你相仿,要为他的成绩叫好,就不大容易了。纵观国内学界,许多矛盾或问题源于此。
“文人相轻”,自古已然,而且最容易发生在学界的同行同僚之间。在我国,这种现象似乎有一定的传统,原因何在?记得几年前访问香港时,听了余秋雨先生关于中国科举制度的系列讲座,他讲到,由于科举是早年人们进入仕途、改变人生的“捷径”,形成人满为患的“独木桥”,竞争特别激烈,经常达到你死我活的程度:能上的名额极其有限,每届会考,状元只有一个,要么你上,要么我上,从而成了“文人相轻”现象的根源之一,至今仍有影响。我觉得余先生讲的有一定的道理。
“文人相轻”的常见表现形式有如下几种:
·眼红嫉妒·明明同时起步,别人成绩斐然、名声在外,头顶上出现一个个“光环”,而自己与之相比,黯然失色,心里就酸溜溜的,老是想:凭什么他(她)能撞上大运,一帆风顺?为什么幸运之神不来眷顾自己?
·贬低他人·别人当了什么“士”、什么“长”,进了什么人才计划,得到了什么奖励,就心里老大不服气:他的突出工作在哪里?还不是搞了一些雕虫小技?他的水平一般得很,没什么高明之处。于是,在大小场合贬低获得成绩者。
·暗中掣肘·为了降低别人前进速度,台上握手,台下踢脚,采取“不合作主义”,甚至放出种种捕风捉影的非议,设置种种人为障碍,唯恐别人更好。
上述三种现象中,第一种较为常见,源于大众心理学,虽不足取,但往往情有可原,说明自己尚有上进之心。然而往往是“祸根”,因为有时“嫉能生恨”,“嫉恨”一词由此而来。第二种非常要不得。我常说,任何成果(如学术论文),都是“揭开了谜底的魔术”,看来没什么了不起,但别人想到了,破了题,给了解,这就是他(她)的高明之处,决不能让妒忌心理迷住了自己的眼睛,决不能随意贬低别人的成果。我听到此类非客观的评价时,第一反应是:说话的此君的人品不怎么样。第三种人更是等而下之了,许多事情坏就坏在这种人手里。
这些年来,我们看到的“窝里斗”、“匿名信事件”、“口水战”等等事例,有不少出自上述心理及其表现。我心里老是纳闷:别人好了,你干吗要不高兴?
我自己的做法是:看到了别人(特别是熟人)取得了成绩,我一概为之叫好。有时也难免会比照自己,就想,我做得不如别人好,主要由于自己努力得不够,或者由于学识不足。要取得与别人一样的好成绩,加倍努力就是了;倘若做得还是不理想,只要努力过了,就可以安之若素了。但是,有时我却走了另一个极端。近来我常在博客里夸我的年青同行,偶尔引来了非议:我夸得不怎么准确。现在,接受了我的一位年青诤友的意见,评价一个人时,要分清客观事实和主观评论,两者应分开,前者要查实,后者要慎用。实行下来效果不错。
总而言之,我的看法是:只要努力提高自身修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即使取得成绩的是同行同僚,为他们叫好也不难。
朋友们,你怎么看这一问题?
写于2009年6月30日晨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93715.html
修改于2011年5月8日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3: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