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oniaZh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ntoniaZhang

博文

IJMSD | 芮筱亭院士团队:履带车辆高频振动产生机理及控制

已有 999 次阅读 2023-10-19 21:19 |个人分类:IJMSD|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640.jpg

640.png


图 文 导 读

微信图片_20231019202936.png

图1 Graphical abstract


该文亮点:

1. 揭示了履带系统高频振动产生机理,并分析了其振动频率的影响因素;

2. 设计了一种带阻尼器的新型弹性履带张紧装置,作为诱导轮和底盘之间的缓冲;

3. 开发了一种用于张紧器的混合阻尼模糊半主动控制系统,以适应不同的行驶工况。


Highlights:


1. The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high-frequency vibration of a crawler system is presented, and the frequency is evaluated.

2. An improved track tensioning device with a damper is designed as a cushion between the idler and chassis.

3. A hybrid damping fuzzy semi-active control system for the tensioner is developed to achieve excellent road adaptability.

履带车辆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和农业领域。履带作为其行动系统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使得车辆具有较强的越野机动性。然而,车辆行驶过程中,履带与车轮碰撞产生的冲击能量传递到车架,引起车架和履带的振动,影响车辆机动性和舒适性等性能,并使系统中的关键部件受到持续的冲击载荷,大大降低了行动系统在其生命周期内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履带张紧装置在缓解履带振动、提高履带车辆性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装置根据不同的行驶工况改变履带张紧力,从而保证履带链的稳定性,降低履带与车轮碰撞导致的系统振动,并防止因振动过大而导致掉带故障发生。因此,研究履带振动的产生机理,进而设计一种新型履带系统减振装置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芮筱亭教授团队在《国际机械系统动力学学报(英文)》(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ystem Dynamics, IJMSD)发表题为“履带车辆高频振动产生机理及控制”的研究论文。该文精细建立了履带车辆行动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动力学仿真分析,揭示了履带车辆高频振动产生机理。同时,针对传统的张紧装置不具备实时调整履带张紧力能力的问题,该文设计了一个带有阻尼器的新型弹性履带张紧装置,作为诱导轮和底盘之间的缓冲器。根据其几何形状,评估了模型的等效阻尼系数。随后,通过混合阻尼模糊半主动控制系统改变阻尼,以适应不同的行驶工况。该控制器同时考虑了底盘和履带系统振动。研究结果表明,设计的半主动张紧器大大降低了系统振动,为减小履带车辆振动提供了一种新颖、可行的方案。


Abstract: A crawler system provides much larger ground contact, leading to excellent terrain adaptability. Due to its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high-frequency vibration proportional to the vehicle speed is generated during the driving process. This is a result of the polygon and rolling effects between the track and the wheels. A field test of a tracked vehicle is performed to monitor movement signals of the chassis and a rocker arm. Their corresponding power spectral density distributions confirm the correctness of the frequency-calculation equation. Then, a novel elastic track tensioning device with a damper is designed as a cushion between the idler and the chassis. Depending on its geometry, the equivalent damping coefficient for a dynamic model is evaluated. Subsequently, the damping is altered in response to different operating conditions by a hybrid damping fuzzy semiactive control system. The controller accounts for both chassis and track vibration. Based on the transfer matrix method for multibody systems, a dynamical model of the track system is developed. Control performances are evaluated using two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obstacle crossing and off-road driving operations.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roposed semiactive tensioner is substantially bett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one. This paper provides a novel feasible scheme for vibration reduction of tracked vehicles.

Keywords:

crawler system, polygon effect, damper, elastic track tensioning device, hybrid damping fuzzy semiactive control

DOI: 10.1002/msd2.12059

Share this article: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msd2.12059 (点击链接直达原文)

Cite this article: Wang P, Rui X, Liu F, et al. Generation mechanism and control of high-frequency vibration for tracked vehicles. Int J Mech Syst Dyn. 2022; doi:10.1002/msd2.12059


作 者 简 介


微信图片_20231019204135.jpg王平鑫  南京理工大学副研究员,从事多体系统动力学、履带车辆振动控制、机械系统优化设计的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大型软件重大项目、基础加强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10余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9篇。


微信图片_20231019204315.png芮筱亭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射动力学家、南京理工大学力学学科首席带头人。首创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建立了多体系统发射动力学理论与技术体系,以排名第一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称号;主编国际刊物或特刊3种、出版专著7部、发表论文400多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00项。


微信图片_20231019204511.jpg

刘飞飞  某集团青年科技带头人,长期从事发射技术研究。主持或为主参与国家基础类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获授权软件著作权1项


  

微信图片_20231019204716.jpg王国平  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多体系统发射动力学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部级重点项目10多项。合作出版专著4部,发表SCI、Ei收录论文12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78项、软件著作权10项。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领军人才等。


微信图片_20231019205116.jpg于海龙  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发射动力学、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等研究。承担国家重点项目多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10多篇;发明专利10多项。


微信图片_20231019205326.jpg何  斌  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多体系统动力学、振动与噪声控制、发射动力学等研究。主持完成及在研国家与省部级课题10多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SCI、Ei收录4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教材2部;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项。


微信图片_20231019205506.jpg顾俊杰  南京理工大学副研究员,从事多体系统动力学及软件研究,国家大型软件重大项目副总师。发表论文1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

欢迎加入读者交流群


长按下图,扫码添加小编微信,邀请您进入IJMSD读者交流群,群内不定期分享期刊论文,并开展学术写作讲座等各项活动。

张彤QRcode.jpg

备注“姓名-单位-IJMSD读者”


期 刊 简 介


IJMSD_3_2-cover.png


IJMSD由来自18个国家的21位院士、17位国际学会主席、20位国际期刊主编等69位科学家和国际出版巨头美国Wiley出版社合作创办主编为国际机械系统动力学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Mechanical System Dynamics, ISMSD)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芮筱亭院士,3位合作主编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arco Amabili院士,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IUTAM)前司库、国际多体系统动力学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ultibody System Dynamics, IMSD)前主席、德国斯图加特大学Peter Eberhard教授和美国工程院及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工程科学协会前主席、美国西北大学Yonggang Huang

IJMSD旨在用机械系统动力学科学与技术为现代装备设计、制造、试验、评估和使用全生命周期性能的提升提供先进的理论、软件、方法、器件、标准,为全球科学家和工程专家提供广泛的机械系统动力学国际交流平台。IJMSD强调从“系统”视角及系统级工具理解动力学,所涉及的机械系统不仅包括各种不同尺度的机械系统和结构,还包括具有多物理场/多学科特征的综合机械系统。

目前,IJMSD已被ESCI,Scopus,IET Inspec,DOAJ等收录。2023年免收出版费,并为已录用稿件免费提供专业语言润色服务,欢迎全球科学家投稿交流。


期刊主页: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27671402

投稿网址:

‍https://mc.manuscriptcentral.com/ijmsd‍

编辑部邮箱:office@ijmsd.net

推 荐 阅 读


01● 芮筱亭院士团队: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点击标题阅读
02● 解兆谦教授、黄永刚院士团队:具备生物医学监测、刺激和表征功能的动力学接口的柔性电子设备► 点击标题阅读
03● 张传增院士团队:机翼与壁板结构气动弹性分析及颤振控制研究► 点击标题阅读
04● 李应红院士、周晋教授等:纤维编织增强复合材料抗高速冲击性能在航空发动机应用前景综述► 点击标题阅读
05● 丁汉院士、张小明教授等:基于切削成像技术的切屑形成动力学研究进展► 点击标题阅读
06● 张泽院士团队:应力和应变速率对镍基单晶高温合金1050 ℃高温下形变行为的影响► 点击标题阅读
07● 芮筱亭院士、韩国仁荷大学H. Choi院士等:基于核壳结构四氧化三铁/共聚物纳米复合材料的高稳定性磁流变学性能研究► 点击阅读
08● 杨昀副研究员、张卫红院士等:面向薄壁结构铣削颤振预测的结构时变动态特性高斯过程回归代理模型► 点击阅读
09● 陈光院士团队:亚稳β钛合金热压缩动态机械行为、组织演变与复原机制研究► 点击标题阅读
10● 冷劲松院士团队:各向同性超弹性材料模型综述► 点击标题阅读
11● Dieter Bestle教授:基于传递矩阵法的特征值灵敏度分析► 点击标题阅读
12● 德国勃兰登堡工业大学芮雪博士、Dieter Bestle教授:基于解耦铰方程的缩减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 点击标题阅读
13● 合肥工业大学白先旭教授等:伪主动执行器:概念分析研究► 点击标题阅读
14● 武汉大学刘胜教授、郭宇铮教授等:基于机器学习的原子间势构造方法在先进制造领域中的应用► 点击标题阅读
15● 刘胜教授团队:纳米级制造光刻机的机械系统和运动控制研究► 点击标题阅读
16● Peter Eberhard教授团队:同步电机瞬态效应动力学仿真的电磁简化模型► 点击标题阅读
17● 北京大学刘才山教授团队:利用连续弹塑性接触力模型分析颗粒系统中非线性孤立波的传播特性► 点击标题阅读


IJMSD期刊编辑部版权所有©2023年。任何形式的转载和出版请联系office@ijmsd.net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96863-1406536.html

上一篇:直播预告 | 复旦大学黄吉平教授:科学写作(第7讲)
下一篇:IJMSD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国平教授团队:热环境中功能梯度夹层板的自由振动
收藏 IP: 180.102.8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15: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