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chenju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chenjun

博文

中文期刊与文化自信之我见

已有 4350 次阅读 2017-8-23 21:5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语言只是思想的载体,而非思想本身

——关于中文期刊与文化自信之我见

吕陈君

一篇科研论文究竟用英文写作还是用中文写作、发表到中文期刊还是ScienceNature等英文期刊,哪个更好呢?


首先,我们要搞明白的是:一篇论文的内在或真正价值完全在于其思想,而不是它用什么语言来写作。语言只是思想的载体,而非思想本身。最重要的是思想,而非语言。一篇论文,无论用中文来写作,还是用英文来写作,其思想价值是完全等价的,“不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


当然,论文用英文写作,发表到国外英文期刊上,现在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更好地跟国外同行交流,更快地获得学术承认及名誉。


因此,大家私下里经常说的就是:要尽快地在国内学术界风生水起,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在国外发表论文,最好获个什么奖,先让老外承认我的成果,“墙里开花墙外香”。


譬如,陆家羲的组合数学论文,要是不先在国外发表,国内谁会理你啊?屠呦呦要是不先在国外获奖,国内谁认识你啊?


这些理由说起来都对目前国际上英文论文是主流,发表在英文期刊上肯定更有利于学术交流,这么做也是非常明智、理性的。


但是,凡事不能过,如果中国科学家都这么,都这么做,第一流的论文非得发表在英文期刊上不可,中文期刊只能发表二、三流的论文,这就有问题了。大家在这个问题上,还有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下面概括性地来讲一讲。


第一,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不发表在英文期刊上,那就没办法进行国际学术交流,这样就根本不可能做一流的研究成果来。这种观点其实是不对的。


我读过一篇回忆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的文章,他英语并不熟,往往一句话里还要带出几个德文。爱因斯坦自己也说过,科学思维跟语言并没有多大关系,科学研究上最重要的是直觉思维。他的原话是这么说的:“写下来的词句或说出来的语言在我的思维机制里似乎不起任何作用。”所以,做一流的研究跟语言无关。


其次,做一流的研究其实不需要太多的学术交流。施一公院士在一篇文章中谈到他美国导师,竟然对一位来访的诺贝尔奖得主演讲全无兴趣。真正做出一流研究的人,往往都是从最基本的概念入手的,这些概念谁都能理解。我讲的意思并不是说学术交流不重要,而是说我们也不必看得那么重要。能交流当然更好,不能交流照样也能做出一流成果来。科学上的创新最关键是要形成自己的思想,并最终严格地表达出来,别人的想法都只是参考。大科学家们都是艺术家,他们建立一个理论,其实都是在建立自己的思想王国。再者,现在网络这么发达,要了解新知识也很方便,在研究过程中,参考一下就行。所以,学术交流真的没那么重要,佩雷尔曼跟谁交流呢?科学研究上,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有没有形成特别好的想法,特别是在基础理论方面的新思想。就拿我自己熟悉的集合论来说,我还是相信P.J.Cohen对它的评价:现在要想在这个领域要取得突破,“我们必须整个地放弃科学的计划并且返回到差不多是本能的水平,即与人们最初开始思考数学问题时的精神状态多少相似的状态。”科学是神圣的,但真的没那么神秘,其出发点必定是简洁的。


第二,在英文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好处是便于跟国外同行交流,但用中文写作论文、发表在中文期刊上的好处:利于科学精神在中国文化中深扎下根。


潘建伟院士在一篇文章里讲了两件事,他在欧洲工作时,一次是在医院住院,一次是去爬阿尔卑斯山,碰到两位普通读者,居然读过他发表在Nature上的论文,还能谈出自己一些看法。


我们都知道,论文发表只是科学研究的最后一步,一项新理论要获得学术承认是需要有一个过程的,也是很不容易的,其中充满了诸多不确定性。所以,中国科学要真正走向世界一流水平,不能像搞足球那样,只是国家重金扶持的少数精英运动,而要像搞乒乓球那样,要让科学精神真正在中国文化中扎下根来,让科学思想真正成为国民思想之主流。


我们都知道,量子力学的创立是科学史上的一大奇迹,其创建者差不多都是20岁出头的年青人。一个科学家的思想黄金时期也就是在25岁-45岁之间。不要把科学看成是高高在上、神秘的圣殿,科学其实是大家都可以去探索的无限荒原。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思想市场网络化的21世纪,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科学家,至少任何人都有评价科学知识的能力或权力。未来的科学家,甚至可能很多都是隐身在网络世界中的“黑客”,而非传统的研究员、教授。网络改变了世界,也将改变科学。只要逻辑上没问题,甚至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一套科学理论来。科学绝不是少数人的禁地,那样科学就没有生命力了。历史地看,科学也是一种文化,科学的形态将会在网络时代发生巨大的改变,这更加符合科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正如集合论创始人、德国数学家Cantor讲的那样:“数学的本质恰恰在于其自由性。”


所以,我们就不能说,如果你不懂英语,不用英文写论文,你就没有科学素质,没有科研的能力。科学的价值在于其思想,我再次强调:思想跟语言无关,——语言只跟思想的表达有关。这样,如果一流的科学论文都用英文来写作,都发表到国外英文期刊上去了,显然对中国普遍读者来说,就失去了阅读的机会,久而久之,就不利于科学精神在中国文化中扎根。你不能说,科学跟普通读者没关系,或者,你要求普通读者都去看英文期刊。如果只是为了追求科学研究的乐趣,我觉得中文写作要远比英文写作更有意义,因为,这会让更多的中国人认识科学,热爱科学。


当然,现在论文发表在英文期刊上更容易获得所谓的“成功”,但绝不能因此完全否认中文写作的价值和意义。两者各有各的理由和好处。我们不能否认中文写作和中文期刊,为长远计,更要鼓励这种行为。


打个比喻,一个中国科学家用英文写出诺贝尔奖级的论文,那只是他个人和中国“国家队”的荣誉;一个中国科学家要是能用中文写出“广义相对论”这样的经典科学论文,那是中国文化之荣誉了,唯有如此,才能说明科学精神已在中国文化里深扎下了根。虽然杨振宁先生认为易经影响了汉字,汉字又影响了中国人的科学思维,但我还是抱有这样一种朴素之文化信念:用中文也完全可以写出一流的、甚至经典性的科学论文来。


第三,最重要的是,中国自己要办出世界一流的学术期刊来,可以发表英文论文,但更应该鼓励发表中文论文。这里,最关键的是一个学术评价标准体系的问题。


如果中国的一流论文都要先拿到国外去发表,然后国内才来承认,这就说明,中国科学界永远只是一个瘸子,永远只能按照西方科学家制定的学术标准去做“代工”。出了一个陆家羲,自己没法评定,出了一个屠呦呦,自己也没法评定,要是再出一个爱因斯坦,自己更是没法评定。如果这种情况不改变,中国能成为一流的科学强国吗?


中国要办出自己的一流期刊,中国科学家要多进行国际学术交流,这些都没错。但是,凡事不能过头。如果这变成了非得要在ScienceNature上发表论文不可,我们只承认英文期刊的学术成果,觉得中文期刊的学术成果就要低人一等,这就对中国科学有大害了。久而久之,它就会变成一种精致的科学功利主义,完全背逆科学研究之初衷了。因为,一篇论文的学术价值只在于其思想,跟用英文写作还是中文写作无关。甚至,国际学术交流也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理解科学,热爱科学,要形成自己创造性的科学思想。


所以,在目前科学功利主义盛行的大环境下,我们倒是更应该多鼓励科学论文的中文写作,多在中文期刊上发表。思想是第一位的,语言是第二位的,不能本末倒置。如果在中文期刊上多发表一些一流的论文,能冒出来几个爱因斯坦、狄拉克、杨振宁式的人物(哪怕一个也行),我们还怕没有“文化自信”吗?但恰恰就是,如果出现这样一位天才式的人物或这样一篇天才式的论文,中文期刊都没法评定,非得译成英文拿到国外去发表才行(像陆家羲那样),这才是中国科学界最可悲、最可恨、最可怜的地方。


最后,我打一个比方来说明白这个道理。科学研究就好比一个思想市场,它既有国内市场,也有国际市场。中文期刊就好比国内市场,英文期刊就好比国际市场。这两个市场都很重要,不能厚此菲彼,但相比而言,国内市场还要更为重要一点。哪有国内市场没搞好,就能把国际市场搞好的?如果中国人自己都没有发表科学思想的权利,还得由国际评委来评定,你说,中国科学水平能好到哪里去吗?科学,归根结蒂也是一种文化。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82433-1072457.html

上一篇:关于“量子力学与概率论”的思考札记
下一篇:现代科学创造了一个虚构的宇宙吗?
收藏 IP: 103.221.141.*| 热度|

3 吕洪波 姬扬 黄洪林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02: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