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70年代,许多人不理解年轻的电脑程序员的工作,持怀疑和轻视的态度。所以,年轻的电脑程序员就经常自嘲“像蘑菇一样的生活”,这与蘑菇的生存空间有一定的关系。蘑菇的生长特性需要养料和水分,但同时也要注意避免阳光的直接照射,一般需在暗角落里培育,过分的曝光会导致过早夭折。古时,蘑菇的养料一般为人、兽的排泄物,虽不洁但为必需品。从两者的关系来看,地点、养料两方面的条件给予了蘑菇的生存空间,但须为自生自灭,新跨进科研领域的研究生亦是如此,我们需要、必要经历“像蘑菇一样的生活”。
由上述引申,组织或个人对待新进者的一种管理心态就叫“蘑菇管理”。一个科研组织,一般对新进研究生都是一视同仁,工作不会有大的差别。无论你是多么优秀的人才,无论你的存量是多少,在刚开始的时候,都只能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蘑菇”的经历,对于成长中的研究生来说,就像蚕茧,是羽化前必须经历的一步。所以,如何高效率地走过生命的这一段,从中尽可能汲取经验,成熟起来,并树立良好的值得信赖的个人形象,是每个刚入科研团队的新进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古人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吃苦受难并非是坏事,特别是刚步入一个组织、团队,当上几天“蘑菇”,能够使低年级的研究生消除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也能够对形形色色的人与事物有更深的了解,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蘑菇”经历对于成长中的研究者来说犹如破茧成蝶,如果承受不起这些磨难就永远不会成为展翅的蝴蝶,所以平和的走过生命的这一“蘑菇”阶段能够汲取经验,尽快成熟起来。当然,如果当“蘑菇”时间过长,有可能成为众人眼中的无能者,自己也会渐渐认同这个角色。所以新进的研究生,一定要不断地进步,不断地转换和提升自身角色定位,不断打破自己的认知局限,以提升自己,让自己更加自信、乐观。
由此可见,心态的调整对于组织的初入者,尤其是那些在本科里自认为的“优秀本科毕业生”。现在有许多刚本科毕业的新研究者,放不下以前的辉煌和成绩,抱着对自己极大的自信和宏大的志向走进科研界,认为“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但是经过一年半载的学术研究,成果甚微,自信心受挫,忍受不了长期的“蘑菇”生活,从而态度消极无法潜心做科研,这也就是现代年轻人所流露出的眼高手低的陋习。曾经在过去的象牙塔中是天之骄子,满怀理想抱负对科研充满信心,认为此三年必能大功告成,但“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连综述都不愿意好好写,怎么能有创新点呢?“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想一口吃成大胖子更是不切实际,新研究者需要在“蘑菇”的环境中锻炼自己。听说过卡莉·费奥丽娜从打杂到惠普CEO的事情吗?
如今的研究生生活和在本科学校里的生活已经有天壤之别,首先需要的就是磨去棱角适应团队和组织,把曾经的傲气和清高去掉,摆正心态,放低姿态。新研究者如果明白蘑菇管理的道理,就能从最简单最单调的事情中学习,努力做好每一件小事,多干活少抱怨,更快进入状态,赢得师兄师姐的认同和信任,从而较早地结束蘑菇时期,进入真正科研创新的状态。
对于科研团队来说,实施“蘑菇定律”需要科研带头人和新进研究者共同努力。
对于科研带头人来说,(1)应该避免过早让研究生曝光:不论曾经他在以前的学校多么风光,学习力有多么强,有理论者难免会纸上谈兵。过早对新进者委以重任,一旦受挫过多,会被“成长过慢”的自身和外界的枷锁死死扣住,很容易丧失前进和挑战的勇气,等于揠苗助长;(2)必须给新进者足够的指导:各种培训、轮岗等工作丰富化的手段是帮助其成长的工具。
对于新进研究者来说,(1)初出茅庐不要抱太大希望:当上几天“蘑菇”,能够消除我们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让我们更加接近现实,看问题也更加实际;(2)耐心等待出头机会:千万别期望环境来适应你,你只有不断否定自己,才能适应环境,作好单调的工作,打好基础,培养自己良好的科研心态才有机会在科研界一步步走下去;(3)争取养分,茁壮成长:有上进心,要有效地从做蘑菇的日子中吸取经验,积累知识,令心智成熟。
总之,蘑菇管理是一种特殊状态下的临时管理方式,导师(科研带头人)要把握时机和程度,被指导的新进者一定要诚心领会,早经历早受益。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6: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