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任务很艰巨
历史往往可以成为现实生活中的人们的一面镜子,它让我们更好地认识环境,认识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对于一般的历史来说有这样的作用和价值,对于科技史之于科技工作者,同样有这样的作用和价值。那好,我们现在就以信息技术发展史作为切口,看看能带给我们什么杨的启示和警醒!
我们现在就对比一下电子工程和软件工程的发展史。电子工程作为信息技术的最重要学科,它的发展及历史让人们看到了什么叫稳健的力量。而相较之下软件工程却五花八门地出现了很多问题。在实践中,一个电路的设计实现,往往每一步都有理论作为指导和参考;而一个软件的设计和实现,往往随性很多,这些随性的根源在于我们找不到恰当、正确的理论指导。于是在这两者都发展了至少50年的今天,以上诉及的优缺点都得到了足够的放大。电子工程稳扎稳打,每一步都落地有声,走了很远;而软件工程虽说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软件工程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远远大于前者。究其根源软件工程缺乏这样的理论支撑,它能将随机性的部分(这部分往往反映的是软件工程师们偏颇的认识和随性的实现)确定下来。其实我们可以看到软件工程迄今为止所取得的成就(虽然还欠缺很多)每一步都来自理论的建立和应用。比如编译器设计中的工程思想指导了高级语言得到了巨大发展。。。
说到这里我想问问大家,如果我们站在问题的起点、历史的十字路口,是选择“电子工程式”的发展方式还是“软件工程式”的发展方式?我选前者,我们只有足够地认识清楚问题,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地解决问题!而这个过程也能使我们得到真正的成长。相反,“软件工程式”的,好像完成了手头的工作,其实,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收获甚微。
而现在就是科技历史上的一个关键十字路口,人工智能披着光鲜亮丽地,“老美圆月亮式”的外衣冲向了十字路口。在这个十字路口我们不知不觉地以尝鲜和跟从的心态走过了10年,在这样的心态指导下,我们的理论突破几乎没有,甚至成了无头苍蝇,散了黄的鸡蛋,再也鼓不起勇气做突破性的工作。现在的状况、态势单单是我们的心态问题吗?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吗?十年了我们得有个抉择,在我看来人工智能相关发展路径就像是软件工程,涵盖了太多的随机性。纵观我们的科技史、工业史甚至文明史,我们都是在用确定性的方法解决问题获得发展,从来没有将我们的命运交给不确定的概率。可是,人工智能有老美指路我们走得都怎么“辛苦”,自己汤路走岂不是更难?我想说的是,勤劳并不是一味地重复被人走过的路,而是与所有歪门邪道抗争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真善美!“电子工程式”的道路再难,再苦,再没有把握,我们也要坚定地走下去!这是我们科技人的“主义”!主,就是主心骨,虽然我们有眼前的“福”,但是我们就是要吃苦,迎难而上。义,就是价值、意义、正义,人之于人的价值在于成长,我们不做无头苍蝇,我们要用实干充实我们的人生。
我们通过理性分析找到了我们应该坚持到底的主义,这还远远不够,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再次用理性的方法分析我们自己,为什么我们总是会变成“无头苍蝇”呢?奋斗在软件工程为主导的年代,我们变成了无头苍蝇;到了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又成了无头苍蝇。为什么会这样?从孩子的培养过程可见一斑。这些家长经常因为一些小的问题频繁地用各种手段激励孩子,东一下西一下,南一下北一下,孩子始终没有机会认真地思考和确定自己的长远目标。长大后,工作中更是显现出了明显的创新力的缺位!不仅如此,当他们遇到巨大困难不能如愿时,往往应对方法是使性子。这种任性的做法更是现在的家长无法、无力应对的。这应该算是我们主观上存在的问题。而客观上也有一个根本性的原因,自己所作的工作不能真正地、直接地与自己的生活、理想关联在一起。现在对于绝大多数职场人他们的关联方式是,工作为赚钱,赚钱为生活,生活没目标,工作没劲头,仅此而已,整天浑浑噩噩,自己日日手操的工作内容仅仅是为了赚钱,生活与工作永远是两张皮。这样的一个根本结果是导致科技、科学认知不能真正地与我们的思想认识、生活日常所挂钩!这就从根本上导致了无头蝇、散黄蛋,导致了经济的去实向虚。我们应该是工作有理想、生活有目标、人生有规划、心态像太阳。怎么办?回望前贤发现,长征就是红色政权与人民结合的最好实践,也是革命理想、先进理论生根于人民、百姓的最好途径!所以我们考虑可以推动一次“科技界的长征”。她将成为科技、科学认知深入人心的最好路径。我们说她是科技界的长征,不是过分强调她的超越极限的苦与难,而是强调她的艰巨。照现在的形式和条件看,我们是具备这样做的基础的,而且我认为这条路也是最佳路径!
如果我们科技人有了自己的主义、路径,接下来就是落实内容了,这个是最为艰巨的部分,我们要真正地负起责任来,把最有用的内容、最科学的内容、最反映生活需求与科学认知的内容充实进来,在工作中、生活里反复锤炼、锻打,形成一道新时代发展的靓丽风景!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6 10: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