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才评价、成果评价是学术管理和学术发展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会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学术群体的学风好坏,和极大地影响该群体的学术创造力能否有效发挥。
但任何人才评价和学术评价都必须是具体的,必须就事论事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泛泛而谈的评价(包括用论文数量或学历层次等来进行的评价)都是极不可靠的和容易失效的。
以下用*号做首尾的文字,是我在陈楷翰老师的“评副高的标准应当是破解国际难题,这过了么?”一文下的讨论留言,即为这种具体评价的一种示例,尽管这些讨论非常粗线条(当然这和缺乏足够的详细信息有关),但只要评价者和被评价者都拿出足够的理性和胸襟来进行就事论事的、有理有据的讨论和互辩,那么这种评价就应该可以起到好的作用,从而避免‘要么只说些空洞的好话,要么互相结怨’的囚徒困境式学术评价局面,愿与当事人陈楷翰老师共勉!
************
正经地说,既然介入了对你的评论和讨论,我就还是尽量把话说完吧,我有一些问题和疑问。
1)在你的自我介绍和评价的文章里,经常是用近一半的篇幅写自我评价结论(比如这篇),却缺乏足够的论证过程,这种写法不够踏实呀,有江湖吆喝式的痕迹,尤其是每到关键环节就写‘点到为止’的做法很不好,因为这些核心要点是否能够自我表述清楚非常重要,这些地方才是真正可以显示水平和可以提供同行检验的地方。科学网的环保专家也不少,你写详细点的话,可以对你的成果做专业判断,和做出有专业水准的鼓与呼的人应该不少。就好比前段时间你问的那个有关污水多塘处理的问题,过于简单的描述,是无法对你的技术方案的完整性和技术水准高度做准确评价的。或者反过来说,如果有人拿那样的一个方案描述请你做评判,你能对之做出准确的有效的判断么?因此,没有充分的技术细节、充分的数据证据和充分的逻辑推演过程,任何事物(不论是评价人,还是评价一个研究成果)都是无法进行准确评价的。
2)再比如,你的陶瓷成型的技术发明,到目前为止研发出来了多少年?市场推广得如何了?如果市场推广不够好的话,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是完全是因为市场有眼无珠或是逆选择导致你的技术被忽视?还是别的其他原因?在现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在非常大的概率下,如果一个技术的确非常有技术突破性和经济价值的话,被长久埋没的概率太低了,如果的确被埋没了,陈老师要多分析一下根子在哪里是否可以突破那些障碍呀。另外,实在不行,就降低利润分配要求把技术转让给企业也是一种可以考虑的解决方法啊。
3)类似的,你的有关生态与人文的理论构想,如果真的对你的工程技术实践非常有效,非常有指导作用的话,应该是可以明确地表述出清晰的逻辑关系和推理关系的,建议你完全可以采取类似逻辑推理图(即通俗的思维导图)方法,把你的整个系统的来龙去脉和逻辑推理关系给表达出来,这样既有利于你自己理清思路和确认自我的理论有效性和理论价值,也有利于学界同行对你的深入认识和准确判断。我相信,只要你的这些构想和理论模型的确是有理有据的,甚至有高度的创新性的话,有这么多人的围观,一个是不会有人敢抢你的首创权(否则这么多的围观者早晚会让他吃不了兜着走甚至身败名裂),另一个是会有利于你的学术水准和学术地位的确认。
最后的一句话是:希望陈老师多详细描述和准确描述,多就事论事,多讲技术和理论本身的事情,是金子迟早会发光和迟早会被全面承认的。与陈老师共勉!
************
补充:人才评价尤其是学术评价,在很多时候是一个学术思想被澄清和修正的过程,甚至是互相提高的过程或者教学相长的过程。但在功利心过重的氛围下,尤其是如果是在评价结果决定着当事人的巨大利益的背景下,这种评价很容易成为利益之争而非学术之争。这也是为何很多人不愿意出面进行论文审稿和学术评价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如果被评价对象是缺乏理性,功利心又极重的人的话,就更容易得罪人和导致结怨了。因此,去利益化、减少学术评价对个人利益的影响程度,也许是让学术评价走向健康正轨的一个必要的、有效的方法(这需要首先让当事人尤其是被评价人在经济上已经基本衣食无忧,有一个可以一直安稳地从事学术研究的经济条件和心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1: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