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界人士一直在承受着巨大压力,陷入“发表论文——获得资助——发表论文——获得资助”的无限循环之中。
这种“不发表,就出局(publish-or-perish)”的心态导致了不停发表论文观念大行其道,即如果打算继续从事研究,就必须不断发表论文,并且首选在高影响力的期刊上发文。
这并非毫无道理,因为整个学术界都离不开同行评审这套机制,但是这种心态也可能会滋生消极情绪,适得其反。事实上,研究人员除了发表论文,还可以有其他选择,本文将探讨这一点。
拒稿并不意味着终结
拒稿是导致研究人员在发表论文过程中承受巨大压力并产生焦虑的重要因素。所幸的是,拒稿并不意味着论文的发表之旅已经终结。事实上,拒稿只是发表论文过程的一部分。期刊拒稿并不意味着你的论文不合标准或质量不高,通常情况下可能是由于论文不适合该期刊,或者论文还不够成熟。
可以把拒稿视为一种学习锻炼的机会,并以此加深对目标期刊的了解,增加下一次投稿成功的机会。
影响因子不代表一切
毫无疑问,发表论文是学术研究的必要组成部分,因为这种展示研究成果的方式受到广泛认同。但是,影响因子绝不等同于研究成果的影响力,尽管两者经常被混为一谈。
影响因子是衡量期刊整体影响力的指标,通过考量期刊已发表论文数量及相关论文被引用次数而计算得出的数值。
而研究成果的影响力是一个无法以数字衡量的概念,因为发表研究成果可以有多种方式,都可以产生影响。例如公开讲座、杂志投稿、播客、博客文章、科研推广活动等等,多种多样。为传播研究成果而开展的每一项活动都可以产生影响,都有助于提高研究成果的影响力。
时移世易在现有机制下,研究人员需要通过发表论文以获得更多的科研资金以及晋升的机会。然而,这一趋势正在发生变化,因为学术界正日渐重视通过其他途径评估研究影响力。
乐在其中
开展实际研究也有利于个人发展,这意味着,除了发表论文外,其他从研究中取得的收获也应该被视为有意义的产出。作为研究人员,一直在拓展自己的特定技能及可迁移技能,而学习的过程永无止境。这也是吸引广大青年投身科研工作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应该享受这一过程,就如同享受成果及成功的喜悦。
当然,发表论文也是科研工作的一部分,或许可以将其仅仅视为“工作的一部分”,而不是工作的核心或者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此一来,就可以在科研工作中享受乐趣,甚至可能成为一名更出色的研究人员。
小结
如果有发表论文的机会,不应完全无视,但是可以尝试调整心态,略微降低对其重视程度,不应使其成为衡量事业成败及晋升机会的不二法门。即使论文发表失败,你的科研工作依然对你所在领域的整个知识体系有所贡献。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00: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