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中学教育在知识上的训练强度是任何国家都无法相比的,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环境下,高考成了唯一可以保障高等教育公平分配的方式,而这一现实就注定了中国的中学教育只能采用应试而无法实行素质。然而从表面上来看,中国教育最成功的就是中学教育。
教育的成功是人才的塑造,而不是考入高分大学能力的培养,然而这个在中学阶段谁都知道的大道理在中国的社会现实下始终无法彻底改变。其实这并非是中国中学教育表面成功而实际失败的主要原因,其实中学教育除了知识教育之外,还存在一块经常被忽略的人格教育。
从教育学的角度而言,人的成功本质上决定于人格而不是知识,而在中国中学教育高考目的的驱动下,知识教育占据了中学教育的全部,而人格的塑造在中学几乎缺失。而这最为重要一部分的被动完成是靠家庭和学校的压制管理来进行的。当然在中学普遍素质低下的教师队伍中,依然还存留着有热情和有信念,但却显然不合时宜地关注“学习之外”的年轻教师,成了中国教育依然还可以产生具有优秀人格特质人才的一个重要的补充,由于中学教育中普遍缺失的人格教育,使得这一部分新鲜和充满活力的教师在中学显得弥足珍贵。然而这一部分“救命的稻草”最终也会被同化和消失在中学教育的大背景中。
一个孩子在中学阶段是人生人格和心理需要塑造的最关键和最重要的时期,然而就在这个时期,这个能产生多样化人格发展的阶段,所有的孩子们却最终都向拼命做题和考出高分方向发展。只学习高考考核科目的内容成了中学教育的核心内容,无论那些已去的“黄冈神话”还是那后来又崛起的“衡水模式”,如今看来都没有能解决中国人才日渐枯竭的现实,这些曾经缔造了多少个清华和北大以及多少位状元和探花的著名中学,依然没有能为中国高等教育培养出杰出人才提供答案。知识教育固然重要,但一个人的人格才是他或她最终获得成功的关键,而这个在黄冈和衡水都被知识的训练所代替,这些被无数老师和家长认定为学霸的好学生,可能在人生以后的道路中都会遇到一个非常大的障碍,那就是没有被正确塑造的人格的缺陷。
任何一个孩子的成功,最终都来源于其为了一个有价值和意义的目标而不断前进的坚毅品格,在这个品格下无论初始那个人多么无知,多么愚钝的人,在中学阶段学习多么差,他最后都能变成一个有知、聪明和优秀的人。在很多很多成功的故事里,我们都知道有这样一些占绝大多数的主人公,而他们在中学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霸。如果在中学,学习成了一个孩子全部的生活内容,而这些孩子的心理成长都是在一个国家素质普遍不高的教师群体影响下完成的,那么这些孩子的人格和心理成长能获得怎样健康地和有意义的磨练?
中国中学教育缺失的东西,就是中国教育最后整体落后于西方教育的关键所在,西方孩子的独立、有主见、有个性、健康运动和富有创造的活力,恰恰来源于其和中国中学教育环境的不同,西方的中学教育是一个对孩子人格有着强烈干预的教育模式,虽然他们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绝对比不上中国,但西方的教育对孩子是容忍和自由的,这些孩子的人格之中重要的东西就来源于中学的教育氛围,而这在中国,教育的一切都被“衡水模式”中到处写满的英语单词、公式和标语所代替。
但无论如何很多人依然还能看到中国高等教育的“成功”。中国高等教育的“成功”其实是在用越来越高的分数线去选拔越来越多优秀的人才,是拥有了素质越来越高的大学教师,是可以不断产生越来越多数量庞大的本科、硕士和博士,但我们感觉到的成果却是越来越贬值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学历,伴随着是高等教育质量越来越差的不可阻挡的现实。而且无论中国教育拥有着多么庞大的高学历的人才,我们却依然在感觉着科技的落后和创新能力的匮乏。其实中国教育的失败本来就不是高等教育的失败,而是来源于我们的中学教育,那里我们缺失的那一块,在后来孩子们的发展成长中逐渐失去了力量。
所以对于中学,我们更应该用最好的教师用最好的待遇,去给孩子们最好的人生指引,而不仅仅是简单粗暴地做题和做题。然而,面对这身皇帝的新衣,谁能改变得了这个现实?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8: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