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拔起歌唱之树的根:前向音调
马金龙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长沙市老干部大学枫叶艺术团)
古老的声音文化是纯从艺术视角来认识声乐,采用纯粹的经验声乐教学方法;这门课包括古老意大利学派的传统戒律:打开喉咙(Open The Throat)、支持音调(Support The Tone)、前向音调(Sing The Tone Forward)和在呼吸上歌唱(Singing On The Breath)。所有基于经验法则的教学都被认为是极不令人满意的。声音的科学研究者认为这些戒律不应该有什么神秘的、难以理解的东西,因此,本人试图重新审视古老意大利学派的声乐经验戒律。本文将拔起歌唱之树的根:前向音调。
一、前向音调
当谈到唱歌时,声音在身体内的位置会对歌手的音调和整体声音产生重大影响。一种常用于实现特定音调的技术是向前放置,指的是将声音朝向面部或嘴巴的前方。“向前唱音调”“对着面罩唱歌”“感受你眼睛后面的声音”“在嘴唇上唱歌”“对着嘴唇”……你可能有过一位歌唱老师,或者在网上YouTube和抖音等上听到过有人给你类似的指导。在所有的传统戒律中,关于声音的理论论文中最常引用的一条是“将音调向前放置”,简称为“前向音调”或“前置音调”。
当我们谈论歌唱中的位置时,我们希望有一种声音向前共鸣到我们的脸前方的感觉——很多人称之为面罩。前向音调放置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歌唱方式,通常会产生更好的当代人声。一个完美的声音产生了这种众所周知的效果,这一定是有原因的。那么,问题来了:“前向音调”是什么?当给出这些指示时,歌手实际上被要求做什么;在学习唱歌和提高声音时,“前向音调”这种歌唱形象语言是否有帮助?再有“前向音调”到底是只是形象的隐喻,还是真实声音的现实呢?
二、传统戒律“前向音调”的含义
古老的意大利大师说:“吸气,但要向前唱。”这是什么意思呢?感觉自己好像在吸入空气,或者在唱歌时有“喝着”声音的感觉,因为这样你就不会用力了,你可以更好地与身体保持联系,并保持咽部的空间畅通。另一方面,声音必须和文本一样清晰。因此,与此同时,想象一下唱歌,让舌头伸出来,让文本轻松地流到听众的耳朵里。如果你能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有很好的功能平衡和声音平衡。兰佩蒂学派认为:“声音在喉咙后部的呼吸上方自由地保持平衡”,当一个音调受到冲击而没有呼吸时,振动的空气柱被横隔膜牢牢地支撑住,而不是向外引导时,歌手会感觉到或很容易想象到音调平衡在低音之上。他似乎靠着它。显然这种歌唱状态属于一种低位歌唱模式,具有更多的口腔音效。另外,只有当被认为是一种经验描述时,才是价值的前向音调法则。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句格言准确地描述了正确和不正确的歌唱对听者印象的差异。
对于“前向音调”这条戒律,人们普遍认为在公认的音调发射理论中可找到了令人满意的解释。
三、前向音调发射理论
英国医生,是英国喉科的先驱之一莫雷尔·麦肯齐爵士(Sir Morell Mackenzie,1837年7月7日-1892年2月3日,图1)对“向前发射”所涉及的生理和声学原理的进行了研究分析。
图1 莫雷尔·麦肯齐爵士
“从声带发出时,音调以弯曲的路径指向舌头后部。在那里,音调被拉直,并在精确定义的点处撞击到口腔顶部。从这一点开始,音调被反射,而不是直接向后反射,因为入射角和反射角必须相等。相反,音调被向前反射,必须再次采取弯曲的路径,以避免撞击前牙。”
“向前发射”理论假设存在一股气流,作为音调从声带发出。换言之,音调应该是由一股气流和声波组成的,气流可以自愿地进入口腔,并对准口腔顶部的某个精确点——腭穹。这实际上是分析并阐述了声气射流(气流和声波)在主声道中的运行情况,属于低位歌唱模式,为典型的口腔共鸣,声音以口腔音为主。这个分析符合现代空气动力学原理,因此,前向音调发射理论是成立的。
四、现代声音文化学派坚持“前向音调”
现代声音文化学派坚持所谓的“前向音调”。例如,“提出你的声音”是教学行业中非常常见的指令。在早期的语音教学中,语音老师们拼命地想办法向学生传达他们唱歌的方式。一种流行的教学方法是使用Lilli Lehmann的书《How to Sing》中的音调位置图(图2)。
图2 音调位置图
虽然一些歌手可能会发现这个图很有用,但对于许多其他人来说,试图确定音调可能会对声乐发展不利。
很多歌手都会遵循“前向音调”这一指导,但其结果并不总是有帮助的。喉部通常被上拉并向前移动,以便感觉到“向前音调”。
还有一种倾向是向前做姿势,以使声音感觉向前,包括向前戳鼻子、脸、下巴或身体。这些都不能为这种神秘的感觉提供可靠的解决方案。
要求发出“前向音调”的问题是,它基于输出,但输出是结果。这是你得到的声音,大多数时候,歌手无法通过专注于输出来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相反,通过在输入过程中执行其他操作,可以获得“向前放置”的输出结果。教师的工作是找出他们可以用歌手的方法做什么。这就是最终结果变成“向前”的地方。
理查德·米勒在《歌手的解决方案》一书中解释了原因:“很多针对共鸣感知的主观术语都不那么实用,因为感觉感知是一个高度个体化的问题。‘前向音调’就是这样一个术语。唱歌时的共鸣振动因人而异;期望每个人都经历同样的事情是不明智的。”
但是,一些研究已经调查了向前放置对人声音调的影响。在J.Sundberg等人(1993)的一项研究中,歌手被要求演唱一系列不同程度的向前元音。结果表明,向前放置对声音的共振有显著影响,更向前的放置会产生更明亮、更专业的音调。J.Sundberg等人的另一项研究(2002年)调查了向前放置音调对人声泛音的影响。结果表明,向前放置会产生更快、更明显的高频泛音,这对于某些类型的音乐和演唱风格来说可能是可取的。
五、揭开“前向音调”的神秘面纱
关于“前向音调”文章已经写的太多了,以至于人声的前向特征似乎被隐藏在神秘之中。事实上,“前向音调”是可以进行科学解释的。
1.简单的实验
让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实验,实验器具为音叉和亥姆霍兹谐振器的。
当音叉被敲击时,耳朵会听到球形亥姆霍兹谐振器(共鸣器)发出的声音,而不是直接从音叉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亥姆霍兹谐振器增强音叉的音调。通过将音叉放置在离共鸣器稍远的位置,可以清楚地听到这种声音。然后,听众可以确定地找到给耳朵留下深刻印象的声音的来源。在这种情况下,从共鸣器发出的声音要比直接从音叉发出的声音强很多倍(图3)。如果听凭自己的判断,耳朵会把共鸣器当作声音的原始来源。
图3 音叉和亥姆霍兹谐振器的声音实验
2.声气射流
在歌唱中,由呼气肌机械推动内脏和横膈膜挤压肺体产生高压气流,其气流从声带喷口而出产生声波,形成声门射流,声门射流是由气射流和声射流组成,且两者相混同相在一起,称为声气射流。声气射流可使声音具有定向性和可控性,不仅可在管状谐振器结构、亥姆霍兹谐振器结构和带通滤波器构造内流动,而且还可以在其内将声音进行有效安放——声音放置(vocal placement)。因此,基于气动声学机理,声音是可以“高位安放”(imposto)的,并可将声音放置于穹窿构造内进行声聚焦作用形成“焦点”,最终形成元音音调。详细情况请参见:歌唱背后的科学:工程学。
3. “前向音调”——面罩音
当声气射流直接进入鼻腔,直接抵达鼻腔的顶部——鼻穹(筛板)时,第一亥姆霍兹谐振器(鼻咽腔)第二亥姆霍兹谐振器(鼻腔)均会发生声气射流共鸣作用,而第三亥姆霍兹谐振器群(鼻窦)则会发生声射流共鸣作用。鼻窦位于鼻尖的鼻腔——几乎一直向后延伸到耳朵——延伸了颅骨中充满空气的空间系统,包括在我们这里使用的一般术语“鼻窦”中。事实上,鼻窦之间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鼻窦通过小孔和通道与鼻腔相连,最终与鼻孔相连。另外,鼻窦之间的骨壁薄如纸,因此,声音也有可能通过鼻窦骨壁从一个鼻窦传到另一个鼻窦。典型的面罩共鸣的音调集中于面罩,呈现出最灿烂的金色的声音,适合于明亮的、响亮的言语表达。面罩共鸣使声音集中、靠前、纯净、高亢、明亮、柔和、圆润、灵活、辉煌、生动,富有金属感、致远力和穿透力。这种具有高位置、高泛音的色彩像缎子一般富有光泽,像银铃一般悦耳,既明亮又圆润、清脆的金属般声音色彩的共鸣和声音——面罩音,成为无数歌者梦寐以求的目标。应该强调的是,当你采用了高位歌唱模式,头腔共鸣或面罩共鸣会自然形成,也就是说,“前向音调”——面罩音的形成无需向前刻意地放置。详细情况请参见:人体乐器中亥姆霍兹谐振器的发现及其意义——揭开“面罩和头腔共鸣”的神秘面纱。
五、结语
“前向音调”是指将声气射流投射安置在人体乐器的前部分。
当给出这些指示时,歌手实际上被要求做的有两种选择方式,一种是将声气射流直接射入口腔并安置于腭穹,形成以口腔共鸣及其口腔音为主的音效,属于低位歌唱模式;另一种选择方式是将声气射流直接射入鼻腔并安置于鼻穹,形成以鼻腔共鸣及其面罩音为主的音效,属于高位歌唱模式。
事实上,“前向音调”是真实声音的现实,完全可以采用科学语言进行描述,给出精确的技术信息和事实图像。因此,在学习唱歌和提高声音时,关于“前向音调”应该避免用形象语言来指导学生的教学,因为,一旦用想象解释生理和声学现象时,它就变得非常可疑、不可靠甚至是错误的。
附:作品欣赏
作品177《我爱你中华》,词作者:作家、诗人、翻译家苏阿芒,曲作者:著名作曲家敖昌群,演唱者:金龙吟唱。
http://changba.com/s/q1rQ90tkbZ2TRgtRL9ZrLQ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5: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