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mallgrass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博文

野外经历一二三

已有 4577 次阅读 2016-7-24 18:41 |个人分类:野外经历|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魅力, 野外经历, 有苦有乐

对于干地质的人来说,出野外是常事。前段时间,又是一年的酷暑季,我们完成了某油田的一区块化探样品采集工作。回忆起来,辛苦,责任,麻烦,还有乐趣同在。

1. 早起的鸟儿不挨晒

由于天气炎热,为了避免骄阳的炙烤,我们采取了与以往同样的策略:早下田,早收工。当然也采取了防护措施,草帽、手套、防晒面巾全幅武装。每天五点半到六点钟基本已经下到工区的田里开始取样工作,赶在中午之前收工返回驻地,有效地避开了一天中的热高峰段。谚语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我们是早起的鸟儿早下地。

2. 鸟蛋引起的争议

一天,我和同事老Z一组带领所聘用的两个农民工兄弟到田里取样,我在前面带路,他们在后面,走着走着,突然听到扑楞一声从麦茬里飞出一只野鸡,飞上天远去。我低头仔细一看,发现隐蔽在麦茬里有一窝野鸡蛋,共有5个,我感到很有意思,但毫无占为己有的念头,随手用手机拍了照片,没吭声,主要是担心农民工兄弟会顺手端了。我继续往前走了大约几十米,到了采样的地点,过了一会,老Z他们才跟上来,他们并没有发现。我们在采样地点将样品取好后,又走到下一个点位,我才对老Z说,刚才你没看到野鸡蛋吗?他说没看到,我把照片给他看,他老埋怨我了,说为什么当时不跟他讲,他也看看,又说我连他都不相信,我笑了一会,心想让你看到了,还不被农民兄弟取了?老Z一贯心事重重,走路对路面上的东西根本不在意,前两年,也是跟他一起去野外采样,我也是走在前面,在田间小路上躺着一条蛇在晒太阳,我退了回来,跟农民兄弟讲,农民兄弟用锹将蛇就地打死了,然后我和农民兄弟继续往前走,老Z因在后面处理样品,后来才沿着我们走的小路过来,到了下一个采样地点,我问老Z看见蛇了没?他一脸惊讶和迷茫说在哪里?

收工上车时,老Z跟同事说我今天看到一窝野鸡蛋没跟他讲,然后车上人看了照片,笑着忙问我鸟蛋在哪里,说再去取,回去煮了或者炒了吃。我呵呵笑了,当然不可能再回去取了。回去路上司机老王边开车,边谈起野鸡蛋,开玩笑说我是书呆子,不灵活,说某某领导要是在现场看到,肯定会拿的,其他人除老Z外,也说见到会拿的,看来我是一个“另类”呵。

3. 遭遇麻烦

我们在田间行走时,步伐都会小心不踩到青苗,在取样的同时,也尽量找田间或田边空档稍大的地方,对农民庄稼可以说做到八项注意。因为没有毁坏庄稼,绝大多数的农民兄弟对我们都比较和善,其实麻花钻孔直径只有5-6cm,取样深度在1.5-1.7m,而且取完样后,我们采取回填,恢复原样。但是,尽管这样,还是会遇到个别不一样的人。一天,我们正在田里钻孔取样,来了一个中年人,气势汹汹地问我们是干啥的,跟他解释了,并说没有毁坏青苗,但他不依不饶,说凭什么让你们取土,你们不能走。可能看我们人多,不敢动硬,转身回去喊人,我们取完样后赶紧继续前行,可能那个人没有找到别的人来助阵,也就没有追过来了。还有一次,我们在一块田边钻孔取,只是在田边,根本没有毁坏庄稼,结果被一个农妇拦住,挡在车前不让走,说要给她钱(我们科研管理根本没有青苗补偿费这一项),跟她解释、请求了半天都不管用。后来,她看到车上同事老高身上背的双肩背包,说要这个双肩背,为了尽早结束麻烦,我让老高把一个空的大地质包给她,然后才放我们走,司机小蒋开车一溜烟地离开是非之地。

4. 摸河蚌

工区内有一条比较大的河,叫TH河,水深并不超过1.5米。一天收工结束时,在回去的路上,经过TH河,看到很多老乡在摸河蚌,这激起了来自农村的我们的童年回忆。于是,同事小L和小Y以及农民工兄弟一起下车到河边去摸河蚌,好家伙,河蚌数量真不少,不到半个小时,摸了近十个大河蚌,得瑟了一把。

野外工作有苦也有乐,体验了常人难以克服的自然困难,呼吸了乡下新鲜的空气,欣赏了原生的景色,领略风土人情,重温了儿时回忆,这也是地质工作的一个魅力。

 

酷暑下在野外的我

 

野外田里的一窝野鸡蛋

 

在河边摸河蚌的人

 

同事摸到的大河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1987-992546.html

上一篇:说说公交车上让座的另一面
下一篇:基金申请,不相信眼泪
收藏 IP: 218.90.159.*| 热度|

3 陈楷翰 苏德辰 武夷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0: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