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乃是人类知识信息传递和接收的途径之一,而且是主要的途径。记得我曾写过一篇博文《论读书》,提到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类文明传承的纽带”。这仅仅涉及到读书的重要性。既然读书使人进步、开阔、豁达、心旷神怡,那么,我们应当如何读书?其实读书是有方法上的讲究的!如何读书,就和如何做学问一样,它本身也是一门学问。一般人总认为:人有智力上的差异!聪明人读书一定收获很大,愚笨的人读书一定收获不大。其实,并非如此。对此,笔者颇有体会。关于读书之方法,我以为无非有下列几种:
1浏览,为了大量地迅速地获取知识信息,我们不必仔细阅读每一篇文章的内容,而完全可以用一种快速的浏览方式获取知识信息的梗概,例如,浏览目录、提要(摘要),等等。无论是自然的还是社会的著述,你都可以随意浏览,必要时记点笔录。
2泛读与精读,所谓“泛读”是指快速阅读“一篇”文章或“一部”书的有关章节,这往往是有目的之读书。既不是盲目阅读,也不是随意翻书。有些学者多日所思的某一问题,往往就在这一泛读的瞬间‘迎刃而解’,这也是常有的学问之道。比如,有人忘记了原先在那本书上列出的公式、原理或推证过程,等等。只需二三分钟,他就翻到了某书的某页,于是一切皆明白了。所谓“精读”则不同于泛读,尤其是遇到了一篇特别感兴趣的文篇或书藉,几乎爱不释手。那就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啃书本吧!
3做读书笔记,这应该是人人都会做的,但也不尽然,那也有“看门道”与“看热闹”之分。会写的能抓住要领,不会写的则抓不住要点。具体的也是五花八门。有的人喜欢作‘眉批’,当然,从图书馆借来的书做‘眉批’是不允许的。即使自己的藏书,有的人也不愿在书上涂涂改改,不过,伟大领袖们常常例外。笔者喜欢另写一册笔记,过去求学时曾经养成一门课,一本笔记的习惯;工作后则养成了随心所欲的乱记习惯(最多是分类别记笔记),所又自称为杂记本!自90年代以来,我已记的16K本约有几十本,似有堆积如山之状,至今还保留在书橱之中。
4多次反复阅读,这是个人体会而已,因为笔者记性不大好,从小就养成了“写”和“记”的习惯,所以,往往读到感兴趣的书刊,哪怕是再短或再长的文字,总喜欢多次反复阅读。记得只是在书刊的什么位置(如页上左右侧,或某段),却记不清具体的文字,等等,诸如此类。于是只能反复再阅,所以退休前,图书馆的人都知道我经常要续借某书,甚至赖着迟迟不还!
5读原著,中外文刊物文献,两者差异很大。中文文献(这里专指自然科学,不但在内容上大多引自原著外),在文字结构上的一个很大特点是引言内容太简单,有的甚至说不清来龙去脉和文章的目的、该领域的进展动态往往不交代,甚至忽略,也许是为了节省篇幅之故吧!所以,一般中国学者写的文章大多不看,往往只看外文原著。尤其是许多中国老一辈学者,英文本来就有基础,当然是看原著为好。我本人说不上有什么英文基础,对于专业问题,还是习惯于看原著,其目的无非是了解某研究领域的动态!
6 做卡片写摘要,这是我在无电脑时代曾经用过的办法之一。当时,因无什么电脑存储设备,而自己又不可能记那么多动西,怎么办?这倒是一种好办法,又其对于要写文章,写报告的人,这是一个好方法,每一卡片都可设计成你所需要的格式:如,作者、文章题名,刊物,卷期号,页码,文摘内容等等,现在则不必了,可以在电脑硬盘上存储更为方便。应当说尽管存取介质不同了,但方法还是老办法。
我还是那句老话,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笔者深信,纵有千变万化的时代变动,读书,做学问,永远是人类进步的必由之路!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6: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