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gnuist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ygnuist 致力于气候科学研究,求实创新.

博文

乐善好施与善待自己(纪念先父百岁诞辰)

已有 4186 次阅读 2011-1-26 17:44 |个人分类:人生之旅|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今年是我父百岁之年。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直到九十年代初,父亲所处年代正是中国社会最为动荡不安,社政变革最为复杂,且内忧外患,战火不断的年代。近读我祖父1944年后所写遗嘱才知,当年祖父虽有180万元积攒的流动资产分派给儿女们,还有房产两处。但由于1946年祖父去世后,中国正处于国共内战时期,生意并不好做,上世纪40年代后期,国统区正是经济大萧条,币制改为金圆劵,纸币币值日日狂跌,民不聊生的时代。加之我祖父晚年经营不善,唯一的一爿店铺倒闭,无奈我父是长子,在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约束下,长子对于全家的义务,责无旁贷。当时全家所有的经济来源,全部依靠我父一人承担,为顾全大局,阖家上下的操劳,可想而知,继祖母和胞叔姑一应重大开销无不由肩负长子之责的父亲来包揽,在有钱可挣的时候尚不算苦恼,但在经济拮据的年代就只能是一种苦恼的煎熬了。故而家境日渐衰败。到了解放后直至上世纪50年代,如大多数人所知,又正值我国政治运动不断,穷折腾的多事之秋刚刚开始。我父则更是时运不佳。坎坷迭起,先是在一家工厂搞营销,后又失业,生计维艰,度日如年,到后来,家境日渐清贫,当时我正处于上初中的少年时代。但先父长期养成的生活理念,毫无节俭自省之意,仍一如既往地为人处世,仗意疏财,明明经济不宽,还是有求必应,终至经济万分拮据,及至上世纪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家中经济之难更加加剧,每每为经济问题引发家庭的各种矛盾。上世纪70年代父亲退休后,为儿女们操劳烦心亦不为少,对家人及亲朋皆尽其仁慈宽厚之心。上世纪80年代起,吾父忽然感悟到往事如烟,后悔一生未将自家的钱财积攒下来,痛惜往日之错棋太多,最使我记忆犹新的一件往事是,上世纪50年代,当时我正读初中,父亲为了向老友讨债,非要逼着我与妹妹到那人家里去要债,结果我们在人家整整待了一天,除了给我们吃了一顿饭,什么也没有要着,这样的事情我在幼年就经历了两三次,这说明当年父亲总是借钱借物给别人,却又无任何借贷手续,于是才会造成一次次的尴尬局面。直到晚年,又过了若干年,我父终于陷入茫然之境而不能自拔.终日积郁积怨,倍感人生之无味。久而久之,引发脑供血失衡,患上了老年痴呆抑郁症,最后连家人都认不得了,甚至经常坐在街上的垃圾堆旁,19926月我父终于辞世,终年82岁。回想父亲的一生,确有悲凉之感。不过,他虽年老时颇有遗憾,但他一生总是尽忠尽孝、大仁大德之人,况且儿孙满堂,个个自力自强,也算是教育后代有方。按照旧传统,唯天伦之不足,尚未四世同堂,不过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想以他的人格,其在天之灵一定是知足常乐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总结我父一生,为人忠厚善良,年轻时,仗义疏财,助人为乐。在为人处事和持家度日方面亦有不少经验教训。殊不知,人生皆有得有失,阴晴风雨都要经受。我父为人正直、仁慈、宽厚,不但为亲朋好友仗义疏财,助人为乐,就是对一般群众也经常乐施行善,许多感人故事都是在先父去世后,从我母亲处得知的,可见他已将积德行善行为,视为习惯,这是吾父为人之道的极大优点;但其秉性不甚乐观,性格有内向的一面,遇事常一人独自冥思苦想,结果往往在家务大事上多有决策失误。年轻时不管未来,只看到眼前,对别人全抛一片心,过于赤诚忠心,仗义疏财,甚至已超出了自己的力所能及。尤其是他过于相信别人,对那些会耍花言巧语技俩的小人过于信赖,以致后来,悔恨抱怨晚矣。

从中我也悟出人生之哲理:人生在世,一方面只有靠自身的奋斗来实现理想、抱负,而最重要的是,通过家庭培育和学校与社会的熏陶以及自己个人的辛勤劳动,培养自身的优良素质和一技之长,用现在话说,就是要有相对较高的文化知识素养。而人生最重要的素质是:既有追求的目标,又有坚韧的毅力和执着精神。尤其是后者。任何人至少都要培养一种能为社会和个人创造并积累财富的本领,才能自立于社会,在当今如此竞争剧烈的社会,更应如此。

从我父的一生所为,进一步反思,一方面,从做人的道德来看,理应积德行善待人宽厚,但另一方面,也不能过于勉强苛求自己,而应量力而行,既要善待别人,更要善待自己。有一则故事,说某外籍老师问中国学生们,你应当最爱谁?回答大多是爱父母,爱祖国,等等,各说不一,但唯独没有说最爱自己。不过有一个学生回答说:我最爱我自已。于是,该老外举双手赞成。事实上,你首先最爱的是你自己!在传统的中国德育理念中,这似乎太狭隘,太自私了吧?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如果一个正常的人不知道首先要爱护自己,那么,他又如何去爱别人呢?目前,人们一改以往的观念,认为保重自己,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是应该的。这是时代的进步,观念的解放。当然,与此同时,在任何时候都应有居安思危意识和进取精神。这也都是作为后辈所应记取的经验教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00-408105.html

上一篇:有感于中西方科学文化的差异
下一篇:回忆母亲:写在母亲去世之时
收藏 IP: 117.88.204.*| 热度|

2 张星元 武夷山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20 08: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