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王季陶
首先, 谢谢[科学网编辑部]恢复了2011-4-25虞忠衡老师原来的评论. 当时就说了一个 “谢谢”. 没有再讨论. 现在看一下:
虞老师说的是正确的. “熵变计算”中, 不需要环境熵:
正如李铭老师所归纳的“计算熵变三部曲”: (1) 根据实际的过程确定初态和末态;(2) 在初态和末态之间假设一个可逆过程;(3) 沿着假设的可逆过程对dQ/T做积分。
我(王季陶)说的也没错, “熵产生计算”中, 需要环境熵:
而熵产生计算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在“计算熵变三部曲”的基础上,最后增加环境熵变的计算。(1) 根据实际的过程确定初态和末态; (2) 在初态和末态之间假设一个可逆过程; (3) 沿着假设的可逆过程对dQ/T做积分;(4) 环境熵变的计算。最后把前三步得到体系的熵变ΔSsyst 和后一步得到环境的熵变ΔSsurr相加就是体系的熵产生ΔiS (即另一[虚线表示的]孤立体系的熵增)。如果实际的过程是可逆过程, 体系的熵产生一定等于零。如果实际的过程是不可逆过程, 体系的熵产生一定大于零。前面的熵产生定义式dS = diS + deS,也可以写成ΔSsyst = ΔiS + ΔeS。于是体系的熵流ΔeS = ΔSsyst-ΔiS或ΔSsurr = -ΔeS。
上面两段话是从我的博文 “熵产生也是状态函数的变化值”中引来的. 其他老师可以根据需要来确定和选择. 具体例子可以参见我的博文 “熵产生的计算”:
实例1:在 373.2 K 和标准压强下 1 mol H2O 作等温等压蒸发时吸收热量 40620 J.
答: DS体系=40620 J/373.2 K=108.8 J K-1, DS环境 = - 108.8 J K-1. 于是熵产生 DiS = 0 (可逆过程)以及 熵流 DeS =108.8 J K-1.
实例2: 1 mol 理想气体作等温膨胀到 10 倍于原来的体积.
答: (a)可逆等温膨胀. DS体系= QR/T = int (1 to 10) pdV = R ln [10/1] = 19.14 J K-1, DS环境 = -19.14 J K-1. 于是熵产生 DiS = 0 (可逆过程) 以及 熵流 DeS =19.14 J K-1.
答: (b)向真空膨胀. 初态和末态未变 DS体系= 19.14 J K-1, DS环境 = 0. 于是熵产生 DiS = 19.14 J K-1 (不可逆过程) 以及 熵流 DeS = 0.
模仿李老师的话说: “只要你遵守我这个四部曲,你就对熵产生有了准确的把握。”.
=====
以下是编辑部帮助恢复的 “欢迎虞忠衡老师的评论 希望对我提出具体意见”评论
王教授,关于你们的争论,我写过一篇博文的。现在列于下面:
看了曹天德的博文《再评王教授的“熵”理论》,觉得有话想说,不当之处,希望曹天德和王季陶斧正。本人的专业是物理有机化学,在读研究生时,物理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熵是由卡诺循环引出的,是一个状态函数。在卡诺循环中,忧郁每个过程都是可逆的,所以 Q1/T1 - Q2/T2 = 0,其中Q1是从热源中获得热量,Q2是系统传给环境的热量,所以整个卡诺循环的熵变等于零。
在曹的博文中,他与王季陶的争论的是水的蒸发熵。根据曹的博文,曹似乎不了解蒸发焓的定义。在标准的教课书中,水的蒸发熵的计算是一个标准的例题。根据标准教课书的定义,蒸发焓DH就是包括水蒸汽对环境做功的,所以DS=DH/T (等温等压过程) (Gilbert W. Castellan, Physical Chemistry)。在标准教科书中,这个问题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不知曹为何要与王争论。
根据曹的博文,王的计算似乎是:DS体系= 40620 J/373.2 K=108.8 J K-1, DS环境 = -40620 J/373.2 K=108.8 J K-1 = ? 108.8 J K-1. 于是熵产生 DiS = 0 (可逆过程)以及 熵流 DeS =108.8 J K-1.
本人觉得,这样讨论可逆过程是很奇怪的,是对可逆过程的误解。所谓的可逆过程(例如蒸发和冷凝)是指发生在系统内的两个过程。这两个过程可以被视为形成一个循环。蒸发过程的是从环境获得热量40620 J,系统的熵变是40620 J/373.2 K=108.8 J K-1,冷凝过程是系统传给环境40620 J的热量,系统的熵变是? 108.8 J K-1,因此循环过程的总熵等于零,所以蒸发和冷凝是一个可逆的过程。这样的讨论不是很清楚吗,为何要涉及环境的熵的计算呢?曹为何不指出这点呢,却在其他地方纠缠呢?
熵是物理化学中比较难学的一个物理量,不仅学生难懂,教师自己也可能没搞清楚的。网上讨论还是很有好处的。但是不要吵,不要谩骂。
博主回复(2011-4-25 19:23):谢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5: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