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宇宙天地宽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学雷 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从事宇宙学研究

博文

参加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讨论的感想 精选

已有 6194 次阅读 2011-11-18 19:14 |个人分类:学术探讨|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每门学科都有一些特定的术语,就自然科学的情况而言,很多术语来自外语,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翻译、使用这些术语?如果没有一定的规范,那么就会出现用词的混乱,在学术交流和传播中造成困难和误解。为此,我国建立了科学名词委员会以及分学科的分会。今年我应邀参与了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工作,作为新成员第一次参加了讨论会,这使我对有关的问题有了更多的了解,也产生了一些还不太成熟的思考。

在会上,前任会长卞毓麟老先生向我们介绍了名词审定委员会工作的情况。国内天文学界对于名词规范的工作是比较重视的,因此在国内众多的学科当中,天文学最先完成了名词规范的编制,1987年国家科委和中科院为此专门向国务院提出了请示,而国务院就此给予的回复中指出,“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是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审定和公布学科名词是该委员会的职权范围,经其审定的自然科学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新闻出版等单位应遵照使用”。 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先后完成了《天文学名词》1987版,1998版,《海峡两岸天文学名词》,出版了英汉天文学词汇(1986版)、汉英天文学词汇(1991版)、英汉天文学名词(2000版)等。近年来,又率先开通了网上天文学词典网站(http://www.lamost.org/astrodict/index.php)。

在委员会内部,学术风气很活跃、民主,卞老师展示了一张过去的抓拍照片,照片上卞老师正与方成院士就某一问题辩论,双方争论激烈,神态生动。名词委员会内有许多老前辈,有一些是我还在学生时代就已听说过的著名学者,连任委员七、八次,但在这次会议上,我这个首次参加的小字辈也就很多问题参加了激烈的讨论。正如卞老师说的,要做好这项工作,应该:熟悉专业,潜心考究,只问是非,不计利害。集思广益,畅所欲言,名词面前,一律平等!

会议开了一整天,首先按照专业划分了若干工作小组,以便回去分类收集、整理各专业的词汇,准备用半年多的时间,在明年完成新版的天文学名词。然后大家就一些近来网上征集的词汇进行了讨论,讨论非常热烈,直到宾馆的会议室关门,还未来得及全部讨论完。只能按照学科分类,回去以后再分组讨论了。我当然是在星系宇宙小组。

会上讨论的天文名词比较专业化,对科学网的大多数读者来说可能意义不大。这里我只说说参加讨论会后想到的一个问题, 即关于外文的人名、地名的处理,这是名词翻译中比较普遍的问题,并不限于天文学专业。我们的名词审定工作,是按照在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发布的《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原则及方法》进行的。我自己以前在工作中翻译过一些新的名词,也有一些自己的心得,但并没有系统地思考过翻译的原则。在阅读了《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原则及方法》后,我发现该文对于科技名词翻译有相当系统、科学的原则,自己以前的一些心得,很多都包含在其中。但是,也有个别的地方,与我的想法有一定不同。其中,关于人名、地名的处理是一个主要的不同。我自己在翻译时,除了一些已有流行的固定翻译的人名、地名(比如牛顿,洛杉矶等等)外,对于人名、地名,特别是拉丁字母的人名地名,倾向于保留原文不译。但是,按照《原则及方法》的要求,则必须翻译,一般是按照新华社的译名表进行翻译。但是,从实践上看这样做也有一定的困难。首先,新华社的译名表并不是人人都有,甚至应该说只有很少的人才有新华社编的一本专用词典,这就造成在实际上经常有广泛流行的译名并不符合新华社译名表,新华社的译名表本身也被迫经常根据其他人的翻译进行修改。另一方面,人名、地名层出不穷,新华社译名表不可能全部覆盖。因此,这个翻译实际上经常面对没有规范的情况,而造成一名多译。反之,根据中文译名,一般也很难还原为原来的外文名,这就给译文的读者进一步查找相关的资料带来了困难。如果保留原文不译,或者至少在文中首次出现时保留原文,就可以避免这一困难。 译文最终是给读者看的。以前我国懂外文的人很少,拿来一个英文词,大家都不会读,当然需要把人名、地名都翻译成中文。但是,现在我国在小学阶段就有英语课程,对外语的接受能力逐步增强。一般青年人特别是科技人员英语程度即便不高,但是人名、地名的外文还可以识别、阅读,这样有助于减少一词多译和查找原始资料。因此,我认为可以考虑在科技文献中对人名、地名等逐步改变为保留原文不翻译。

《原则与方法》虽然允许在人名、地名第一次出现时保留原文,但总的来说还是要求翻译成汉字,而不允许保留原文。这个原则的目的,是要保持汉语的纯洁性,这是全国语委所一直强调的,因此不久前,有要求在新闻中避免使用GDP等外文词的说法。其实,对于在新闻中不使用GDP这类词我是赞成的,因为汉语是表意文字,GDP完全可以翻译成“国内生产总值”等汉语名词而无需使用这个字母词。但是,地名、人名等使用表意文字,也不可能译得好, 反而容易造成一些误解。我认为,语言是会逐渐演化的,当然要保持一定的连续性,但也没有必要刻意禁止一些自然的变化。今后,如果汉语今后的演化导致其中国外人名、地名部分用字母词表示,也未必是件不好的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61-509382.html

上一篇:点评《针对NSFC资助与管理模式的权威国际评估》
下一篇:请不要抹黑中国的科技界——评关于天价内存条的报导
收藏 IP: 190.160.42.*| 热度|

8 肖重发 黄晓磊 钱磊 任胜利 武夷山 梁智鹏 曾新林 李毅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0: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