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提到鹈鹕,大家可能第一个想到的是NBA新奥尔良鹈鹕队(非篮球迷自动忽略此句),今天,浮空君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这个融合了多种先进技术的鹈鹕飞艇。
伊拉克战争开始前,美国计划经海路向海湾地区紧急运送几个师的兵力,由于美国海军大型货运舰船发生事故,战争打响后,这些部队还远在大洋之外。美国国防部因而对兵力快速投送能力感到担忧,开始探索新的解决办法,最后决定研制跨大陆巨型飞艇,2004年开始就此未来军事运输项目进行公开招标,结果前苏联移民伊戈尔-帕斯捷尔纳克创办的АEROS公司和洛马公司进入决赛,展开最后的争夺。
鹈鹕飞艇是美国Aeros公司研制的硬式可变浮力飞艇的第一个验证艇,是其ML866型号(预计载重66吨,终极目标型号ML86X预计载重500吨)的二分之一缩比版,是一艘致力于改变当今货物运输大格局的有梦想的飞艇(Game-changing Airship)。它的主要用途是实现超大型、重型货物的点对点运输,战时可以将超大型武器快速转场运输,战略意义重大。下面对鹈鹕飞艇融合的先进技术进行详细解读。
(左图工程师很帅有木有?!来张更清楚的^_^)
1. COSH(Control of Static Heaviness)即净重控制技术,这是硬式可变浮力飞艇的精髓所在。通过压缩机将飞艇硬式壳体内部的氦气压入飞艇内部预先设置的压力气囊中,减小氦气体积,进而减小飞艇浮力,这一原理与潜水艇控制浮力实现浮潜的原理十分相似。这就解决了传统飞艇因长时间飞行燃料消耗带来的重量减轻问题,是一项具有创新性和革命性的先进技术。通过调节飞艇的浮力,还可以实现垂直起降和不加压舱物装卸载荷等任务,该系统的浮力调节范围在1.4~1.8t之间。
2. Rigid Structure,鹈鹕飞艇内部采用硬式框架维持飞艇外形,框架结构由超轻量碳纤维和铝合金桁架构成,并在其中用高强度绳索紧固。由于采用硬式结构,飞艇的推进器、吊舱等结构件可以直接安装在框架上,提高了飞艇的结构稳定性。据统计,鹈鹕飞艇硬式框架共采用了200余根长度在5米~17米左右的桁架。
3. Rigid Aeroshell,硬式外壳安装在内部框架上,通过与框架的相互作用将飞艇气动力传递耗散,如果将硬式框架看做鹈鹕飞艇的骨头,那么硬式外壳就是鹈鹕飞艇的皮肤。鹈鹕飞艇的硬式外壳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具有高强度重量比的铝合金蜂窝板结构,在铝合金板材外部铺覆了由Mylar为主要基底的纤维织物,纤维织物的其他成分根据飞艇的不同性能要求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反射率、氦气渗透率、强度及耐久等等。
4. The Vectored Thrust Engines andVTOL,鹈鹕飞艇两侧配备的矢量推进器不仅增强了飞艇飞行中的操控特性,更使飞艇具备悬停甚至垂直起降的能力。John Wertz工程师更是自信的表示“能够在目标区域上空悬停数小时,快速装卸载荷而不用考虑压舱物的问题,是鹈鹕飞艇区别于其他飞艇的一个主要特点”。鹈鹕飞艇的推进系统燃料利用效率很高,悬停时所消耗的燃料仅仅是传统飞行器的1/3。
5. Avionics,基于鹈鹕飞艇具有固定翼飞行器、旋翼飞行器以及浮空器的特点,飞艇的航电系统是经过特殊设计的,更加注重飞行员操作的简洁性,以求减轻飞行员的操纵压力。在飞行员和副飞行员座位之间安置了飞艇操纵杆,每个飞行员都可以独立的控制飞艇。航电系统以飞艇管理系统(Vehicle Management System,VMS)为核心,可以帮助飞行员控制包括COSH、垂直起降推进器、着陆系统等在内的所有子系统,而他们需要做的仅仅是在显示屏幕上轻轻的一点。
6. The Landing System,气垫着陆系统是鹈鹕飞艇的另一个亮点,在气垫着陆器的帮助下,鹈鹕可以在任何不平整的表面实现起降,甚至在水面也可以完成,并且底部气垫具有自调节能力,可以根据运行表面的凹凸程度自动充排气,使飞艇就像在平地上操作一样。当飞艇在地面执行载荷装卸等任务时,为了防止风的影响,气垫着陆器可以像吸盘一样吸附在底面上,与地面合为一体成为一个稳定的操作平台。
鹈鹕飞艇在2013年1月完成原型机制造,并开始进行组装测试和艇库内试飞,9月份开始艇库外试飞。
2013年10月,因鹈鹕飞艇停放的加利福尼亚Tustin前军事基地的艇库部分坍塌,导致造价3500万美元的鹈鹕飞艇损毁,据说,仅仅是据说,鹈鹕飞艇仅仅是轻伤,还没有放弃治疗。借用同事说过的一句话,不要让每一艘飞艇白白死去,AirLander都要登天了,还不快扶鹈鹕起来试试?
看样子伤的可不轻
由于鹈鹕飞艇的艇身写有"Dragon Dream"的字样,所以国内某些媒体也把这艘飞艇称之为“龙之梦”。关于“Dragon Dream”的含义(只是Aeros的slogan?或者是什么任务代号,项目代号?),如果您有更好的佐证,请在留言中不吝赐教。
好了,本期就到这里,感谢阅读,喜欢记得关注我们的浮空器微信公众号哦。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14: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